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添加剂对垂直铜管内流动沸腾压降的影响。实验介质为水,所用的添加剂为分子量256万的聚丙烯酰胺胶乳(PAM)及十八烷胺(ODA).测定了添加剂溶液流动沸腾两相流压降,并且用Martinelli分离流模型回归了不同添加剂浓度下的液相摩擦因子f1与液相雷诺券Ret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回归的模型方程计算两相流压降,与实验值比较其相对误差为15%左右,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热通量和一定浓度范围内,加入少量添加剂PAM可改善流体的流动,减少流动沸腾的阻力,提高单位压降的沸腾传热系数;但ODA无明显的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岩石声发射凯塞效应测定地应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应用岩石声发射凯塞效应在实验室测量地应力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Kaiser效应测定的地应力与现场实测值相近,Kaiser效应存在于岩石变形的弹性阶段,记忆现今应力,围岩对Kaiser效应影响较小,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近似成立。  相似文献   

3.
矩形微细通道纳米流体沸腾流动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质量分数为0.5%的Fe3O4-H2O磁纳米流体为工质,分别在横截面积宽×高为0.6 mm×2.0 mm,1.0 mm×2.0mm和2.0 mm×2.0 mm 3种微槽内进行磁性纳米流体流动的沸腾流动阻力特性实验,分析不同磁感应强度对纳米流体沸腾传热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并将本实验中0.6 mm×2.0 mm微槽道内的两相摩擦压降与现有理论模型及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磁场对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两相摩擦压降在外加磁场作用时增大比较明显,且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两相摩擦压降随热流密度和质量通量的增大而增大;尺寸小的微槽两相摩擦压降显著比尺寸大的微槽的大。由于理论预测模型实验条件的差异性,3个理论预测模型均有较大误差,其中效果最好的M-H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也高达35.7%。支持向量机模型效果很好,平均预测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环保替代制冷工质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水平直强化管内的流动沸腾摩擦压降特性,探索了油的平均质量分数、干度和质量流率对摩擦压降的影响.实验测试管为内螺纹强化管,长度为2m、外径为7.0mm.实验结果表明,R410A-油混合物在强化管内的流动沸腾摩擦压降随油的平均质量分数、干度和质量流率的增大而增大,当油的平均质量分数从0增长到5%时,压降最大可增加31%.R410A-油混合物在强化管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与光管相比大约增大10%~35%;润滑油的存在对强化管内摩擦压降的增强作用与光管相比较小.开发了适用于R410A-油混合物强化管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关联式,新的关联式预测值与97%以上的实验数据偏差在±10%以内,平均误差为4.25%,最大误差为14%.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因素,对高度和直径均为500 mm的微圆柱组成的叉排微柱群通道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借助高速摄像仪对通道内不同加热功率的气液两相流型进行了记录分析。实验中质量流速范围341~598.3 kg·m~(-2)·s~(-1),热流密度范围20~160 W·cm~(-2),工质出口干度范围0~0.2。实验结果表明,两相摩擦压降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工质进口过冷度对两相摩擦的影响随着出口干度的升高逐渐减弱。通过可视化研究发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变化依次为泡状流、环状流,环状流区两相摩擦压降明显高于泡状流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环保替代制冷工质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水平直光管内的流动沸腾摩擦压降特性,探索了油的平均质量分数、干度和质量流率对摩擦压降的影响.实验测试管为光管,长度为2m,外径为7.0mm,内径为6.34mm.实验结果表明,R410A-油混合物在光管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随平均油浓度、干度和质量流率的增大而增大,当油的平均质量分数从0增长到5%时,压降最大可增加50%.开发了适用于R410A-油混合物光管内的流动沸腾摩擦压降关联式,新的关联式预测值与92%以上的实验数据偏差在±15%以内,平均误差为6.6%,最大误差为29.4%.  相似文献   

7.
在两相流动阻力计算中至今还是广泛使用均相模型和分相模型法.在这两种模型中,将两相流动摩阻压降归结为单相流体摩阻压降与相应的两相摩擦因子的乘积,从不同来源得到了两组公式,能够反映不同流态下水力摩阻系数λ。两组公式在全部雷诺数Re范围内的良好吻合,证明在用两相流的均相和分相模型计算摩阻压降时,选用其中任一组公式均可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征,采用电阻层析成像方法对流动的相分布和含率等进行测量,并采用无量纲参数对流动的压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动中固相颗粒均呈非均匀分布,且浓度呈近似轴对称分布;不同颗粒粒径的液-固两相流动中的相间速度滑移程度不同;液-固两相流动中,粒径较小固相颗粒的掺入可有效降低流动的摩擦压降,具有湍流减阻的作用,而由于粒径较大固相颗粒间存在频繁碰撞,会增加流动压降;对于相间速度滑移较小的液-固两相流动,可采用均相流模型对流动的压降等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为准确预测液-固两相流动的压降,合理设计海洋资源生产及输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满液式蒸发器性能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流动沸腾换热的Chen氏加和模型,建立了满液式蒸发器分布参数的热力计算模型.采用分相流动模型计算制冷剂横掠管束的两相压降,考虑了压降对制冷剂饱和温度的影响;对于流程上下布置的满液式蒸发器,模型计算了制冷剂流量沿轴向的分布,改进了前人忽略制冷剂流量轴向分布对蒸发器性能的影响.应用该模型对一水平布置、2流程、采用强化管的满液式蒸发器进行了性能计算,热负荷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同时,研究了不同管型、不同流程布置对满液式蒸发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矩形微槽内水的流动沸腾压降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截面尺寸为0.4 mm×0.2 mm,水力直径为0.267 mm水平布置的不锈钢矩形微槽内水的流动沸腾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L-M参数X较小时,两相摩擦压降修正因子φ2FL随X的增大而减小,相同进口温度下,φ2FL的变化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X大于0.3时,φ2FL随X增大而增大,且几乎不受流量的影响.在实验结果基础上,考虑水力直径及流量的影响,在本实验范围内导出了新的矩形单微槽内水流动沸腾的压降关联式,其预测本实验结果的误差在12.6%以内.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颗粒堆积多孔介质通道内两相流动阻力特性,使用不同尺寸的球形颗粒构建实验床,在碎片床冷却性实验装置(DEBECO)上进行了气-水两相流动实验.基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多孔介质内两相流动阻力压降预测模型,重点分析了颗粒床内气液两相相间摩擦力对阻力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小尺寸(如d=1.5mm)颗粒堆积床,气液两相相间摩擦力对其两相流动阻力压降影响微弱,两相流动阻力压降随气速增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对大尺寸(如d=6mm)颗粒堆积床,在低速下气液两相相间摩擦力对阻力压降影响显著,随气速增大,其阻力压降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粘度的流体为液相,在垂直管中研究了液体填塞流(包括弹状流,块状流和泛出流)的持液率和压力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粘度的液体,填塞流的持液率都随无量纲气流体积通量的增大呈对数规律减小,总压力降随气流体积通量也近似呈对数规律变化,研究同时发现,液体填塞流的摩擦阻力压力降为负值且存在极值点,摩擦阻力压力降在总压力降中所占的百分比与气流体积通量的关系存在拐点,拐点处在应于弹状流向块状流的流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水平井筒两相流压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平井筒变质量分层流动进行了微元段流动分析,根椐气相和液相的连续性方程及动量方程,忽略加速度的影响,得到了气、液两相的混合动量方程,并由此建立了水平井筒变质量气、液两相流动的压力梯度模型,该模型中考虑了流体从油藏到井筒流动的影响。利用已有的处理水平管分层流动的方法,计算了考虑流体沿水平井筒有径向流入时水平井筒的压力分布。因为水平井筒上不同点的生产指数不同,所以,本模型更接近于实际。对沿井筒的压力降和流入剖面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水平井半径的减小,压力降逐渐增大,从而产生了不均匀的流入剖面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管道环空流流型压降分析的基础上 ,考虑管壁存在入流或出流对于环空流流型压降的影响 ,对气、液两相分别应用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 ,得到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环空流流型的压降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 :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环空流流型的压降大于常规水平管道的压降 ;入流量越大 ,压降越大 ;管径越大 ,压降越小 ;要计算整个水平段压力分布 ,还需要结合井筒的流型判别以及其它流型的压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管路气液两相流,建立了一种捕获段塞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进行气液两相流水力计算的组合模型。以滑移速度和液相连续性方程为基础,通过建立动坐标系来求解液相连续性方程,得到以持液率的变化来反映段塞的形成和发展。加入地形起伏的影响和压降计算关系式,对气液混输管路进行水力计算。分别使用实验数据和工程现场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实验数据分别来自于实验环道和大庆油田现场数据。结果显示:模型计算大部分压降误差在±17%以内,大部分积液量误差在±11%以内,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带有分配器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内各支路的气液流量分配特性建立了预测模型.基于各支路的压降平衡方程,分别建立了板间流道和分配器流道压降计算模型;基于分配器处的气液分离关系方程,分别建立了两相流体在分配器处相分离和在分配器入口处液膜分布的计算模型.通过将压降平衡方程、气液分离方程分开迭代计算,开发了适用于模型的求解算法.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数据对比表明,换热器总压降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两相区高度的相对误差在±13%以内.  相似文献   

17.
Raty JY  Schwegler E  Bonev SA 《Nature》2007,449(7161):448-451
At ambient conditions, the light alkali metals are free-electron-like crystals with a highly symmetric structure. However, they were found recently to exhibit unexpected complexity under pressure. It was predicted from theory--and later confirmed by experiment--that lithium and sodium undergo a sequence of symmetry-breaking transitions, driven by a Peierls mechanism, at high pressures. Measurements of the sodium melting curve have subsequently revealed an unprecedented (and still unexplained) pressure-induced drop in melting temperature from 1,000 K at 30 GPa down to room temperature at 120 GPa. Here we report results from ab initio calculations that explain the unusual melting behaviour in dense sodium. We show that molten sodium undergoes a series of pressure-induced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transitions, analogous to those observed in solid sodium but commencing at much lower pressure in the presence of liquid disorder. As pressure is increased, liquid sodium initially evolves by assuming a more compact local structure. However, a transition to a lower-coordinated liquid takes place at a pressure of around 65 GPa, accompanied by a threefold drop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is transition is driven by the opening of a pseudogap, at the Fermi level, in the electronic density of states--an effect that has not hitherto been observed in a liquid metal. The lower-coordinated liquid emerges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above the stability region of a close-packed free-electron-like metal. We predict that similar exotic behaviour is possible in other materials as well.  相似文献   

18.
水平井气液两相变质量流的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平井井筒变质量流的流动规律是进行水平井产能预测、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及动态分析的基础。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的流型判别与压降计算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建立了分层流、间歇流、分散泡状流和环雾流的流型判别模型以及分层流与间歇流的压降计算模型 ,并绘制了流型图。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 ,分层流和间歇流模型与以空气和水为介质的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其压力梯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5 .3% ,大部分误差在 10 %以内 ,说明该计算模型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新型碳化塔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碳化塔──封闭式塔盘、内循环、外溢流及外冷却式的碳化塔.实验测试了多种内件结构的新型碳化塔的性能:塔段的总压降、平均气含率、塔段内液相的内循环速度;塔段的传质效率及液相物流中NaHCO_3颗粒在塔段内沉积状况等.实验结果证实,导流筒的存在.导致液相内循环,有利于相间的传质.由于设置带突台的特殊结构的塔盘及外溢流形式,使塔段内NaHCO_3沉积情况明显优于菌帽型塔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液相介质(水相和油相)对气液两相管流中流型和压降的影响.实验管线为内径50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管线从入口到分离器长约35m,实验管段由一个高3.3m、宽0.72m的垂直倒U型管和一个长3m的水平管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较低液相粘度的气液两相流动,液相物性对水平管中塞状流向弹状流的转化以及倒U型管中下降管内的环状液膜流动向间歇流动的转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水平管中分层波状流动向间歇流动的转化以及倒U型管中上升管内的流型转化影响很小.通过分析压降数据得出,对于倒U型管中的上升段,液相流动状态对于压降起着主导作用,但在下降管内液相和气相的流动状态都对压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