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SOM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安徽省61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对比实验,得出5类区域经济类型,较好地揭示了县域经济间的差异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了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基础经济、区域综合经济、区域财政金融、人民生活水平等6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基于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区划分;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渝中区和南岸区等主城区县经济实力雄厚,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等边远区县经济发展较滞后,经济综合评价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现实情况;研究成果可为区县精确定位,制定相应区域发展政策及实现重庆市整体均衡发展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县、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贵州省10年来的县域经济实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差异显著,并有所扩大;黔西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总体呈"凸"字型发展格局;以贵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显著相关;较强型县域的数目增多,空间集聚范围扩大;县域经济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整体水平偏低;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黔东、黔南经济落后地带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增强,极化效应减弱,但县级市的极化效应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泰安市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泰安市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9项主要农业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来研究影响其县域农业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在建立湖北省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湖北省64个县市为研究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湖北省县域经济划分为4种类型:经济发达型、较发达型、欠发达型和落后型.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呈金字塔状,且空间差异明显,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和沿交通干线指向性.在对4种类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壮大和协调发展湖北省县域经济的4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在建立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SPSS13.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县域的综合得分,然后运用分层聚类法进行区域类型划分,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一些县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宁波地区经济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宁波市七个地区的经济生产情况作出统计评价,利用一种加权综合量的方法,分析各地区在宁波的经济地位。   当前,发展经济已成为我国各项建设的中心,尤其是提高人均社会总产值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仅仅是看某一项产业的产值,而是要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考察,看各项生产情况的综合效果。同时通过综合评价,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各地区的效益发展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本文利用数理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宁波地区的经济情…  相似文献   

8.
徐东  胡苏 《河南科学》2014,(3):436-441
在分析我国县域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民生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设定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县域民生金融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县域金融发展情况良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并在2011年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拐点,这与江苏省政府的政策推动和支持有较大的关联,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出台的相关方案也推动了整个辖内民生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域民生金融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县域民生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菏泽市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菏泽市县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的基础上,我们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菏泽八县一区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当前菏泽市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提出了各县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县域经济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通过对龙岩市各县市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龙岩县域经济分为三类,并依据其各县经济竞争水平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根据201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经济增长质量模型,对2010年安徽省各地市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其次,提高人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加强城市化建设;再者,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最后,要加强民生理念.  相似文献   

13.
基于西部地区财政能力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财政能力是指西部各地区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能力,由于涉及面广,是一组多维变量,对其进行科学评价较为困难.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客观的评价权数,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实现了对西部地区财政能力的综合评价,为西部地区财政发展战略模式的设计及西部地区财政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成因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原理,利用免费软件GeoDa,以福建省为例,对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回归模型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具有较高产出的县域和较高产出的县域相靠近,较低产出的县域和较低产出的县域相邻;影响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商品化经济的发展程度、经济结构、资本的投入、工业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度量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9个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并运用ARCGIS 10.2软件将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视化表达,对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地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1)人均非农业经济密度、人均信息化经济密度和人均农业经济密度是影响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三大因子;(2)按照人口经济密度的差异对其聚类分析,可知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和低水平区;(3)通过对其可视化表达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经济密度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据河南省面积的2/3,且不同区域单元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通过对湖南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发现,该区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之势,区内已经形成4个水平各异的经济发展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革  于立凯 《山东科学》2013,26(3):104-110
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了2000-2011年间湖北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局部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和荆宜城市群扩散作用明显,显著性相似区域扩大,周边区域有同步发展的势态。县域总体经济差异的缩小和典型区域的扩散效应并不能说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循环积累作用下区域间差异可能会扩大。  相似文献   

18.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109个域作为地理单元,运用定量方法确定了全省农村经济类型,分析了县域农村经济的地区差异特点,指出了各类县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主成分分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AS对河北省2003年11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数量分析.其中对各主成分的经济意义作了详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得出11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的综合排名,同时对各市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