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昌(约1585~1664年),明末清初江西名医。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一生攻读医书,对岐黄以下历代名医的著述均有研究。尤深受仲景的影响,且学以致用,在中医理论及医疗实践方面,颇有造就。晚年著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其文字流畅、词句优美自不必说;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更是独具匠心,对中医学的流传和发展确有贡献;他的著述,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也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在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撰著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但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有所损坏、脱落或讹误,即使象《黄帝内经》传到唐代,也已经是“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相悬”(1).由于医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假使医书文字有出入,往往使临证所据有误,其危害便实难估量.清代陆深在《冷庐医活补编》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明代名医戴元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  相似文献   

3.
<正>宋室南迁杭州之后,汴京许多名医也纷纷南迁,不少定居京城,或在京都为官,加上本地许多名医,大江南北医学家汇集京师,大大促进了京都医学和药学的发展,并出现许多杭州名医与宫廷御医,成为南宋一朝最大的医药中心。可惜《正史》上未见他们的传记;今只能沙里淘金,搜集历史碎片,  相似文献   

4.
中药柴胡又名茹草。我国自古以来就用它解热、治疟疾及流行性感冒等。历代。《本草》和医书都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列柴胡为上品,汉代名医张仲景用柴胡加龙骨等药作治疗伤寒要药,秦汉以后应用更广,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柴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云蒿、山莱、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近年来国内在柴胡解热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剂型也有改革,不少地区制成柴胡注射液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兰 《世界博览》2008,(8):78-80
由一本书,梳理出一段被掩藏在西医光环背后的中国传统医药史话。如果以西方医学的眼光打量,中医中药一直神秘而又备受争议。《被忽视的发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260页,定价28元)一书的作者陈存仁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1929年,他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通过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史料收集,在这本书中,他以中西对照的方法重新探寻了这些被忽视的中国古代医药发明。  相似文献   

6.
敦煌出土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典《耆婆书》   总被引:1016,自引:0,他引:1016  
《耆婆书》(Jīvaka-pustaka)是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书,约抄写于公元11世纪之前。它现存为4个部分,有医方精选集的特点,属于印度“生命吠陀”体系。该医书中还有佛教影响的痕迹。文章主要从其内容结构、双语文本比较、相同医方比较等方面,讨论了《耆婆书》的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位大夫,他撰写的《糖尿病的防治》被载入《祝您健康》一书;他主领的科研攻关项目《“力强消渴灵及贴脐药”治疗糖尿病386例疗效分析》在首届中医传统法学术研讨会上以其新颖独到的观点,引起了同行们的广泛注意。他的名字载入了《中国名人录》,他治疗糖尿病顽症的独到疗法也录入了《疑难杂症名医辞典》,他研制的“力强消渴灵”系列及外贴脐药,荣获1994年马来西亚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他就是河南郑州市城东路60号管城中医院糖尿病专科主任,应邀参加全国百名著名医学专家北京义诊的当代治糖尿病名医——李强。李强在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糖尿病病人因并发症的出现死亡率较高,为此他暗下决心,把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和恢复胰岛功能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凭借他在大学里积累的理论基础和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1998,(6)
刘春圃,河北深州县人。自幼喜爱古文,熟读《红楼梦》、《三国》、《聊斋》。16岁那一年,刘春圃患瘟病,被人误诊误治险些丧命。为了保健身体,他自己开始习读《本草》等医书,逐渐增长了对中医的兴趣,后拜当地老中医吴戬谷为师,吴戬谷擅长瘟病的治疗,尤其是诊脉医术精湛,他对刘春圃严格要求,叮嘱他必须熟记二十四经脉。在他给每一个患者看病时,让刘春圃先诊脉并提出诊治方法,而后吴老再给病人诊脉,针对刘春圃所诊脉案给予指正和肯定。年青好学的刘春圃用心记住老师的每一次指点,并将二十四经脉记得刻骨铭心,如今已是88岁高龄的刘老仍能脱口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1999,(2)
元月6日,《医药养生保健报》创刊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召开,蒋正华、卢嘉锡、万国权、马文瑞等领导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医药卫生界、新闻出版界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来宾,共2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方荣欣主持了大会,并致开幕词。《医药养生保健报》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管、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主办。该报旨在普及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们运用科学方法自我养生保健,达到健康长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蒋正华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创办《医药养生保健报》的时机很好,符合时代的潮  相似文献   

10.
《外台秘要》是我国唐代一部重要方书。本书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概括了唐代以前各家方书。因而,它除了具有临床价值,并有保存失传古医书的历史意义。如书中的《小品》、《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等方书,据记载在南宋时代已佚散。然而,  相似文献   

11.
东汉名医华佗用"麻沸散"作麻醉药进行外科手术,麻沸散的原植物是什么?历来引起医家的兴趣.目前比较集中的看法是曼陀罗花,此外还有押不芦、草乌末、茉莉花根、醉鱼草等.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它作为麻药,历来医书中有记载.公元1146年宋朝窦  相似文献   

12.
苻朗是著名的氐族文学家、思想家。他具有魏晋狂人的怪诞之行,喜欢老庄,善玄谈;也具有少数民族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等性格特点。他深受《老子》、《庄子》的熏陶,在思想等方面都从老、庄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并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有,创作出《苻子》,集中体现无为、无欲、让王,赞扬隐士、推崇贫寒之士,非议圣人、歌颂贤良等思想。  相似文献   

13.
谈及我国最早的科学共同体,就是建立于1568年的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据资料记载,它是由徐春甫等发起和创办的,医会的成员多为聚集在京都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医,先后入会者达46人。医会的宗旨在于探讨医药学术,要求会员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及四家学术之奥秘,相互切磋提高医疗技术;讲求医德修养,戒循私谋利,会员间真诚相待,团结互助,患难相济。医会提出22项会款作为对会员  相似文献   

14.
少年沈括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小时候就喜学好问,母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他最爱听妈妈讲故事,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他常常偎依在妈妈怀里,仰望当空一轮皓月,问妈妈:怎么不见嫦娥出现?他遥指银河隔岸相对的牛郎、织女星,要妈妈告诉他搭桥的喜鹊从哪里来,牛郎织女真的能相会吗?问着问着,妈妈回答不了,只好说,"这是老天爷的事情,小孩子能管得了吗?还是去多读书做文章吧!"妈妈给沈括翻检出自己儿时读的《千字文》、《诗经》、《论语》、《春秋》……让儿子诵读,不时从旁指点讲解。小沈括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到新鲜、兴奋,分外畅快。他尤其喜欢读天文、地理、医药、兵法的书,有许多的问题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一天,少年沈括读到了两句诗:"人间四月  相似文献   

15.
正说到荷兰画家埃舍尔,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他创作的那些令人迷惑的图画。起初,他那特殊的画风被美术界视为异端。后来,数学家开始关注其作品的高难度构图,年轻人纷纷喜欢上他的画。如今,他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影响着许多人创作。《昼与夜》《手画手》《相对性》《画廊》《观景楼》《上升与下降》等,都是埃舍尔的代表作品。他的画一般以不可能的结构、悖论、  相似文献   

16.
宋室南迁杭州之后,汴京许多名医也纷纷南迁,不少定居京城,或在京都为官,加上本地许多名医,大江南北医学家汇集京师,大大促进了京都医学和药学的发展,并出现许多杭州1名医与宫廷御医,成为南宋一朝的最大的医药中心。  相似文献   

17.
斑螫为芫菁科昆虫,人类利用斑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的中国,古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药用“斑蝥”的记载,此后的历代著名医书中都有关于芫菁虫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耳熟能详,这位俄国著名作家曾完成《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世界文学名著。有意思的是,这位世界文豪还是一位数学爱好者。在写作之余,他喜欢解数学题。对于那些表面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却有简便方法求解的问题他尤其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言论     
《世界博览》2011,(10):9
<正>他喜欢看BBC世界频道,每个周五与朋友们出外打猎,有时候登山,像先知默罕穆德一样,骑着白马。他喜欢这个比喻。但是他说过,在他生命中最好的东西,是他的圣战摧毁了极权战无不胜的神话。《经济学人》杂志刊登的本·拉登讣告巴基斯坦可能是世界上受害于恐怖主义最大的国家,恐怖活动已经夺走了3万巴基斯坦平民的生命。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暗示巴基斯坦与恐怖分子进行合作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20.
对琴对棋对书对画对诗对酒对花,余极夫乐也?尤其是诗。——《志摩的诗》我喜欢《志摩的诗》,等同喜欢志摩的情怀!是缘分的撮合,还是我对他的诗的不变的憧憬?逛了不少书店。终于开始我与《志摩的诗》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