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综放开采技术在结构复杂煤层中应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通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结构复杂厚煤层综放开采时厚夹矸层、顶煤及顶板岩层的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含厚夹矸层厚煤层顶煤冒放性较差,其位移显著增加的位置更接近于煤壁;顶煤破碎受夹矸层厚度的影响较大,夹矸层达到一定厚度,顶煤放出效果不理想,直至不能放出。开采模拟观测和实测数据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该研究为扩大放顶煤安全高效开采范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建宇 《科技资讯》2010,(28):103-103
本文依据夹矸层物理力学性和它在煤层里的赋存状态对夹矸层分类,分析夹矸厚煤层综合开采顶煤的破碎特点,并且本文分析了夹矸层给煤层可放性带来的影响的原因,根据煤矿的实际工作地质条件,得出夹矸层给顶媒可放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鹤岗富力矿含中位厚夹矸煤层地质条件及煤的赋存状况,应用RFPA2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450南18-2工作面含0.5、1.0、1.5 m厚夹矸开采煤体的运移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动过程中,上部顶煤垂直方向的位移量均大于下部,而下部顶煤始动点距工作面的距离均大于上部。夹矸层强度与煤层强度既定情况下,工作面顶煤的运移规律及破碎程度均与含夹矸层的厚度相关。含1.0 m厚夹矸顶煤总位移量大于含0.5、1.5 m厚夹矸顶煤总位移量;含1.0 m厚夹矸顶煤比含0.5、1.5 m厚夹矸顶煤破碎充分。该研究为含夹矸条件下厚煤层综放开采冒放工艺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煤损的基础上,应用了错层位巷道布置系统的理论,研究了提高近水平厚煤层综放回采率的技术.以山西西山镇城底矿8号煤层为分析对象,得出了取消20m区段煤柱可提高回采率19.84%的结论,通过采用带接煤器的工作面中部溜槽和井下选矸装置辅助设施,提高回采率到20%.研究结论表明,应用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煤法可显著提高近水平厚煤层的综放回采率,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哲  陈政平 《科技信息》2009,(32):316-316,318
本文采用离散元程序UDEC模拟分析了不同夹矸层厚度、强度、层位、深度对顶煤冒放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下位夹矸对顶煤的冒放基本没有影响,中位夹矸对顶煤的漏放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含厚夹矸煤层的综放开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场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开滦范各庄矿含厚夹矸煤层的放顶煤开采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以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为主,对含夹矸复杂结构厚煤层中的2429S综放工作面含夹矸顶煤的冒放性、放煤工艺及放出规律、夹矸层极限厚度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含夹矸顶煤的活动规律和放顶煤开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巷道放项煤采煤法的特征及含气煤层层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9个影响项煤冒落的因素;用工效表征顶煤冒落性,借助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对顶煤冒落性的影响程度;结论表明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瓦斯含量、采深、煤层厚度、直接项、倾角、坚固性系数、老项、底板、夹矸系数;坚固性系数的影响受气体场作用而减小;这些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巷道放顶煤采煤法顶煤冒落判据以及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表3,参9.  相似文献   

8.
刘治宁 《科技资讯》2014,12(25):72-72
放顶煤开采法是一种高产、高效、低成本的新型煤层采煤技术,即在厚煤层的下部布置工作面,正常采出煤炭,同时随着工作面推进,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使工作面上部煤体压裂、破碎,并在支架尾部冒落、放出,通过安装在工作面后部的运输机运出放落的顶煤。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煤矿顶煤冒放性,基于长青煤矿6#煤层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利用通用离散元程序(UDEC)建立工作面走向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工作面推进距离对顶煤冒放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煤屈服破碎高度增加,破碎、垮落范围增大。当工作面推进20 m时顶煤破坏范围和破坏形状趋于稳定,屈服破坏高度达到峰值9 m。由此,煤层冒放性较好,可以采用一次采全高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该研究为长青煤矿6#煤层放顶煤开采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加形象地研究顶煤冒放形态特征、宏观地把破碎的散体看作非理想状态下随机流动的松散介质.以某矿1302N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离散元散体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放顶煤二维横剖面模型,主要研究顶煤位移、煤矸动场变化、放出体衍化以及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等现象.研究对比得出:顶煤流动规律方面,走向上放煤步距增大,顶煤的始动点边界线前移,顶煤运移范围增大;倾向上间隔放煤的煤损主要集中于同一轮放煤支架间的漏斗煤损.煤矸流场规律方面,采高增大煤矸分界线逐渐变陡;放煤步距增大,煤矸分界线始终保持双线形态前移.矿压显现规律方面,顶煤的硬度增大,顶煤分区中范围逐渐缩小,即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区向煤壁靠拢;采放比增大,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区远离煤壁,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后的流动特点和运移路径的数值模拟研究,有利于掌握散体顶煤的放出规律,据此对放煤工艺参数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平朔公司井工一矿4#煤层地质赋存条件,分析了开采深度、煤层强度、夹矸厚度以及节理裂隙对4106综放工作面顶煤冒放性的影响,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了井工一矿4#煤层的顶煤冒放性,结果表明其综合指标值Y为0.7469,冒放性为Ⅲ类,属于冒放性中等的程度,其顶煤放出率一般为50~64%。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东圪堵煤矿6-2号煤层埋深、煤层裂隙、煤层夹矸情况、顶板情况、采放高度比等情况,指出6-2号煤层的顶煤冒放性一般,通过数值模拟,得出顶煤有明显的滞后垮落现象,顶煤回收率较低,因此东圪堵煤矿6-2号煤层不宜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综放全厚开采20 m特厚中硬煤层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酸刺沟煤矿6-1号煤层的具体条件,基于矿山压力对顶煤的压裂作用,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综放全厚开采20 m特厚中硬煤层的合理工作面长度和工艺参数。主要结论有:工作面前支承压力峰值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大而变化;工作面前支承压力峰值随工作面长度的增加而增大;顶煤破坏系数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和工作面长度的增加而变化。考虑矿山压力对顶煤的压裂作用,20m特厚中硬煤层综放工作面的长度应大于300 m;建议综放全厚开采20 m特厚中硬煤层的底层工作面应采用4.5 m的大采高;支架合力作用点位置和支架阻力对顶煤压裂和支护系统的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给出了合理的开采工艺参数及其匹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注水后煤层强度降低及顶煤冒放性增加的机理,引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构建水理性分析模型,并采用大量煤样岩石力学试验方法,分析了水对煤体单轴抗压强度和剪切参数的影响作用,得出了降低煤体强度、增加顶煤的冒放性与煤层注水水压力和孔隙压力系数的关系,分析了煤层注水对顶煤强度及冒放性的影响因素。结合碱沟煤矿急倾斜坚硬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进行了顶煤注水弱化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李彦军 《科技信息》2012,(24):396-396
本文针对综放工作面坚硬顶煤冒放性差,顶煤回收率差的情况,总结了工艺巷深孔爆破技术的实施参数及实施后的效果。表明该项技术能有效改善顶煤冒放性,顶煤回收率有大幅度提高,为坚硬煤层综放开采实现高产高效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急倾斜中厚-厚煤层水平分段巷道放顶煤采煤方法,分析了工作面生产能力和促使顶煤冒落放出的措施。工业性试验表明,这是拓宽放顶煤采煤法在急倾斜煤层应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晋城煤业集团综采放顶煤开采实际情况,从影响顶煤冒放性的煤体裂隙、开采工艺和支架与围岩关系3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综放工作面的布置、采放比、放煤步距、支架架型与工作阻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巷道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以济宁三号煤矿123_下04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沿空巷道煤柱垂向应力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煤体和煤柱上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巷道侧向支承压力分布与常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一致,煤体侧支承压力峰值为40 MPa,峰值距煤壁5.7 m,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27~32 m,煤柱上的支承压力峰值为35.5 MPa。研究为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时巷道的开掘和支护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相似开采条件下的矿山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含厚夹矸放顶煤开采的顶煤放出率难以计算的现状,本文以淮北朱仙庄煤矿Ⅱ86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散体介质流相似模拟试验以及顶煤放出率现场测定试验,研究了不同层位的顶煤回收率,并分析其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模拟试验中顶煤平均放出率78%,现场试验顶煤平均放出率77.8%;不同层位顶煤放出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规律;该研究不仅实现了含厚夹矸顶煤放出率的计算,还为结构复杂的厚夹矸顶煤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同云冈矿"两硬"条件下综采放顶煤开采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云冈矿坚硬顶板、坚硬煤层、高瓦斯、易自燃特厚煤层的特殊条件综采放顶煤开采的巷道布置、顶板与顶煤的弱化、瓦斯与自然发火的防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