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鉴于桩基础对于桥梁承载的重要性,加强桩基础施工质量相当关键。嵌岩桩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基础中,但嵌岩桩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文章通过结合某市政公路桥梁施工实例,系统地探讨该桥梁嵌岩桩施工全过程,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2.
完整、较完整岩石地基上的嵌岩桩的理论研究已相对比较完善,然而通过实际工程对嵌岩桩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嵌入较破碎岩石地基中的桩,规范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相关研究也较少。通过收集的101根嵌岩桩的静载试验资料,根据统计的试验数据对嵌岩桩的侧阻力、端阻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嵌岩桩的分析模型;结合嵌岩桩传力机理和较破碎岩石的特性探讨较破碎岩石桩基传力机理,并通过对较破碎岩石地基上9组(26根)灌注桩基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考虑较破碎岩石中的侧阻力影响系数及端阻力影响系数,得到一种适宜较破碎岩石地基桩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嵌岩桩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业琼 《甘肃科技》2006,22(5):158-159
嵌岩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沉降小且收敛快、抗震性能好等特点,是桥梁、高层建筑、重型厂房等结构荷载较大、沉降要求较高的建筑物的重要基础形式。本文重点介绍了嵌岩桩的承载和变形性状的基本特征和嵌岩桩承载能力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周洁  任君杰  李泽垚  刘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6):15301-15313
嵌岩桩因其单桩承载力高、群桩效应小等优点,已被广泛运用至工程实践中。而其单桩承载力作为重要参数,常规的静载荷试验方法耗时费力,故而多种计算便捷的估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得到了推广应用。但考虑到工程实践中如何选择相适应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的规范法、理论法及经验公式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多组实测数据进行不同方法下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应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种嵌岩桩承载力估算方法的准确程度和其所表达的嵌岩桩受荷性状和实际受荷性状的接近程度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而和需要参数的多少关联性较小。理论分析法由于物理意义更为明确,其计算结果也更为接近实际值。而经验公式方法由于缺乏明确物理意义,计算结果和实际值相差较大。规范中,《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及《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规范计算公式体现的桩体受荷性状中最为接近实际且考虑影响因素较为全面,估算准确性较高。根据该研究成果,可对工程实践中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选择提供可靠的优选建议及误差来源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超高层建筑物及大型桥梁的建设需求,桩基础逐渐向大直径、深埋深的方向发展。嵌岩桩是目前城市建设中经常遇到的桩型,有效确定嵌岩桩的竖向承载力并厘清其竖向荷载传递机制,是实现嵌岩桩安全、可靠使用的前提和保障。充分掌握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前提是明确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从宏观上得到基桩的荷载传递性状、桩-土-岩相互作用规律及桩受荷后的破坏模式。掌握嵌岩桩的破坏模式和荷载传递规律对深入认识嵌岩桩承载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从嵌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破坏模式、承载特性和影响承载特性的主要因素等4个方面对嵌岩桩承载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了嵌岩桩荷载传递特性及破坏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嵌岩桩承载性能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的研究进程,详细分析了影响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现阶段嵌岩桩承载性能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研究的不完备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贺锦美  曾素娟 《河南科学》2012,30(11):1624-1627
对南京地区嵌岩桩桩基设计中新旧国家桩基规范、地方规范及公路和铁路行业规范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规范所得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相应关系,为该地区嵌岩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嵌岩桩单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是由桩周土总侧阻、嵌岩段总侧阻和总端阻三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8.
叶东伟 《科技资讯》2009,(23):60-61
介绍了某主城港区寸潍作业区二期工程的概况,运用规范对原型桩的承载力和嵌岩深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各规范之间对桩基承载力的计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采用《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程》。  相似文献   

9.
徐建伟 《甘肃科技》2005,21(4):123-125
分析了规范有关嵌岩桩垂直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的不妥和不明确处,建议了更合理的计算方法;论述了嵌岩桩的水平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并以计算实例对比论述建议方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肖辉椿 《科技资讯》2010,(8):98-100
嵌岩桩是在端承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计算嵌岩桩承载力时,过去常忽略覆盖层的侧阻力,将嵌岩桩作为直接传递荷载给基岩的受压柱看待,荷载全部由桩端承担。本文通过对嵌岩桩的长径比大小、上覆土层特性、嵌岩段的岩性、及成桩工艺(有无沉渣)等分析,得到嵌岩桩不一定是端承桩的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嵌岩桩承载特性的认识:即嵌岩桩的长度越长,长径比越大,上覆土层越硬、嵌岩深径比越大、嵌入岩体越深,嵌岩桩的承载性状越表现为摩擦型桩,而离端承桩也越来越远。并对现行的几种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孙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9):275-276,F0004
通过对我国援建喀麦隆国家体育馆项目的钢筋混凝土嵌岩灌注桩基础的设计及试桩的结果分析,探讨了小直径嵌岩桩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工程实例,对现行的几本规范中桩承载力计算公式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为实际工程单桩承载力取值提供依据;并提出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转换层及剪力墙体系的整体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效桩长是影响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有效桩长的经验计算不能准确反映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现象,采用弹性理论与大量数据结合的方法,得出一个考虑多种因素的有效桩长计算方法,进而给出有效桩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预估复合地基的有效桩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通过模型的方法预测砂土中抗拔群桩承载力,对抗拔单桩承载公式中的参数C进行了改进,并对此参数提出了一个预测公式。当抗拔单桩承载力未知时,不能逆分析C值,可以用预测公式计算C值。基于此推导了m×n型等距抗拔群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结合2组模型试验的数据,验证了不同桩距、长径比和桩型下抗拔群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合理性以及群桩效率和桩距的关系,并与其他3种计算方法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4种方法都能很好地预测抗拔群桩承载力,但在预测长径比较小的群桩时,改进方法的预测结果更加接近试验值;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群桩的效率随着桩距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浙江省舟山市武港卸船码头嵌岩灌注斜桩工程,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D-P模型的钢套筒-人工基床结构,研究相同荷载条件下基床厚度、土体内摩擦角与钢套筒顶端位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波浪力、水流力作用时,斜桩钢套筒在人工基床位移约束下的位移变化规律,为大直径嵌岩斜桩人工基床-钢套筒稳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基加固处理中应用广泛的碎石桩易于在桩顶发生鼓胀变形破坏,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优化复合地基形式,即散体材料-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采用圆孔扩张理论,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用极坐标轴对称问题对散体材料-混凝土桩进行Vesic圆孔扩张压力求解,并由此推导出桩间土体内摩擦角φ=0和φ≠0时散体材料-混凝土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计算方法应用于已有试验,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对该新型桩进行极限承载力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多头夯扩桩扩大头尺寸试验相关研究较少,为弥补该方面研究空白,以等体积法为基础,采用标准圆球法计算理论推导,提出了新的夯扩桩扩大头直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于砂土中开展了多头夯扩桩室内扩大头成桩试验,对扩大头计算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由试验得出的试桩模型,可见多头夯扩桩下部桩身扩大头多呈近似圆球状或腰鼓形,上部桩身扩大头基本呈近似球形。经试验数据表明,与目前国内常用两种扩底桩计算公式比较,提出的多头夯扩桩扩大头尺寸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成果可供多头夯扩桩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设计与施工中遇到的单桩承载力问题,采用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对近10年来所完成的数百项工程,将其打桩原始记录、地质勘察报告与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得出的承载力相对比而得出了一种小误差的夯扩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与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吻合很好,对夯扩灌注桩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介绍了夯扩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19.
对劲性搅拌桩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根据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了劲性搅拌桩的最优含芯率和最佳芯桩长度比,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旋喷桩和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工程实践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基本公式,采用反推法来设计高压旋喷桩和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确定经济合理的有效桩长和面积置换率,经多个工程实践,显示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