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事业的"生命线",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以及由其所建立国家的国体性质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功能之一是为了明确中国共产党自身独特的意识形态身份认同,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奋斗目标而提供助力。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包括常规性途径与周期性活动。党内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需要党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2.
乔伊·哈约尔是美国当代犹太裔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篇论文主要从生态主义的的审美角度出发,探讨乔伊·哈约尔如何在诗歌中运用空间策略来帮助印第安人摆脱由无位置感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从而通过印第安的集体记忆来实现整合分裂破碎的印第安民族身份并引导印第安人回归清新淳朴的印第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可以通过身份认同、城市认同、组织认同、乡土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等指标来衡量;他们的社会认同呈现出身份认同模糊化、城市认同和组织认同较低、未来归属认同不明确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港式饮茶具有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作用 ,它是香港人社会关系得以强化以及建构身份认同的文化领域。以饮茶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消费行为是都市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式饮茶在香港表现出自助、自动和自由选拔的意识 ,成为官方文化和普及文化一致接受的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全球化"去中心化"趋势对国家认同的解构,现代化社会转型对国家治理效能的消解等,都给现代国家的国家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公民身份及文化认同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平衡统一,加强国家自主性和开放性建设以提升国家的自主能力,提高国家制度建构与民主协商能力以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是现代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线建设移民一直面临着地域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重庆K厂三线移民二代的研究,发现他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大体分化为三类。三线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不仅由年龄的差距而带来认同的分化,更受到家庭环境、出生地、同龄群体、婚姻等个体因素以及户籍制度等国家政策的影响。他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差异,在语言、饮食习惯、归乡意识与就业地选择等方面都有具体表现。三线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及构建,印证了生命历程研究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公民绝大多数是汉族人:中国与新加坡。这使得中国人对新加坡有天生的亲近感,甚至将之看作"自己人"。这是一种错误认知,新加坡华族的身份认同与中国人迥然不同。新加坡华族的身份与认同可从"政治身份与认同""文化身份与认同""情感认同"三方面分析。"身份"是客观的,而"认同"则是主观的。新加坡常住人口(居民)约550万,其中新加坡公民约340万,永久居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1990年代长篇小说中,不乏身为作家、城市人、病人、农民、失落文人等诸种身份的认同以及认同过程中各种身份的彼此错位;诸种身份认同以及认同中的各种错位使得贾平凹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叙事具有直抵作家个体生存经验的切身性质;小说叙事的切身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古代刑罚的嬗变及刑罚制度的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的刑。罚与观念密不可分。从刑罚的起源来看,刑罚既不是“出于天”,也不是“起于兵”或“源于苗”,更不是由“象刑”演变而来,刑罚只不过是观念的产物,并随着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髡刑在中国古代之所以被认为比笞刑还重的刑罚,只能从古人对头发的不同观念来解释。而族刑作为极其残酷的刑罚制度,也不过是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论是“秋冬为刑杀”的“顺天行刑”思想还是“灾异赦宥”的行刑思想,都是当时的人们对四季及天象异常的相应观念在行刑制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具体来说,它是指人们在政治意志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知识创新和利益表达方面的强势群体,其政治认同对自身政治前途和社会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其政治认同是健康的,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与社会公平、政府绩效、就业压力、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政治认知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从改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入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3.
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进行文本细读,揭示维多利亚时代努力追求独立、自由和快乐的女性所面临的悲剧,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4.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15.
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跨性别的传奇经历充分体现了美国女性主义学者、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著名的"性别操演"理论,也表达了吴尔夫本人欲破除男权制社会强加的性别规范的初衷。小说主人公"奥兰多"在两种性别世界的生活遭遇是对性别二元论、异性恋霸权的间接批判和讽刺,同时也是对男女平等、性别多元化的强烈愿望的抒发。  相似文献   

16.
德国大作家克莱斯特的小说总是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字里行间充满着现实的批判精神,其锋利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支柱。细读其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能观察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当时的女性在父权社会、宗教教会制度及种族斗争等多重矛盾下的抗争与呐喊。  相似文献   

17.
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该论述为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英语语调模式的选择与话语者的身份、性别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表征功能。文中简要论述英语高升调的社会文化表征功能和女性语调的特点,并利用母语语料库开展语音实验案例分析,用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来验证社会语言学家所观察的语调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20.
宗法制在中国盛行数千年,宗法思想则影响至今。传播媒介在宗法社会演变中一直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纳入西方现代化进程以后,传媒潜在地扮演了颠覆宗法社会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