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福建玉华洞石笋δ18O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于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将乐县天阶山逐月采集大气降水以及玉华洞3个滴水点和相对应的3个新生碳酸盐沉积物的样品,并进行氢氧同位素测试,分析δ18O在大气降水—洞内滴水—新生沉积物的传递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滴水点的δD和δ18O均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δD=8.87δ18O+17.59(R2=0.97))附近,表明滴水的δD和δ18O体现了当地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平均水平;沉积物δ18O的变化范围小于相对应的滴水δ18O变化范围,更小于洞外大气降水,但3者都呈现出夏秋季偏轻、冬春季偏重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与逐月大气降水量对比发现,沉积物δ18O受月降雨量效应影响较少,沉积物δ18O主要受冬夏季降水水汽源地季节性差异的影响.总体而言,玉华洞沉积物δ18O值存在较明显的季节特征,其波动较好的继承了当地大气降水信息,玉华洞石笋δ18O可以用来重建季节性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浑河流域沈抚段氮污染现状,分析区域内氮污染来源,并估算其贡献率,实现准确追踪和定量外来性氮的目的,从而更好控制进入浑河流域的氮负荷.方法应用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质量平衡混合模型,以浑河流域沈抚段地表水作为研究对象,分三个水期对研究区域内的水体样品和周边主要污染源样品进行采集及检测分析,并通过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对区域内几个重要端元的贡献率进行定量化估算.结果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体样品中δ~(15)N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231%~1.511%、0.102%~1.364%、0.309%~1.788%,δ~(18)O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343%~0.766%、-0.526%~0.404%、-0.461%~0.838%;综合污水、农业化肥和大气降水对氮污染的贡献率分布范围分别为12%~83%、4%~76%和2%~22%.结论浑河流域沈抚段大部分水域氨氮和总氮超出地表水Ⅳ类标准的限值,氮污染严重.干流水体氮污染源主要来自周边综合污水的排放,其次来自化学肥料的淋洗和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在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钻取了两只透底冰芯,其中一支冰芯定年结果为16.83 m,深度对应1953年.着重探讨了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该冰芯氧同位素比率(δ~(18)O)记录的可能影响及该冰芯1953年以来δ~(18)O记录的气候指示意义.降水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夏季高温引起的融化—渗浸—再冻结作用,以及冬季雪层中的水汽运移和积雪表面的升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冰芯δ~(18)O记录,但考察时观测表明当年降雪仍约有50 cm剩余,且δ~(18)O与Ca~(2+)的季节波动保存较好,表明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于δ~(18)O的影响范围局限于年层内.1953-2004年庙儿沟冰芯δ~(18)O记录呈线性下降趋势,与同处哈尔里克山南坡的哈密气象站夏季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一致,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庙儿沟冰芯δ~(18)O记录可作为该区域过去夏季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重庆丰都水鸣洞石笋NSM03高精度230Th年代数据和δ^18O值建立了三峡库区小冰期内部1510-1710AD这一时段的石笋氧同位素时间变化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两百年间,NSM03石笋δ^18O曲线呈高频变化,δ^18O值在1510-1670AD年相对偏负,之后δ^18O持续偏重,在161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对应于前人研究的"明末弱季风"这一事件,而在1638AD之后又持续偏轻,显示了东亚季风由偏强到弱,再持续强盛的变化趋势。通过对NSM03石笋δ^18O的功率谱分析,发现石笋δ^18O记录在此期间存在25 a、5 a和3 a周期,表明这一时期重庆地区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太阳活动变化,同时受到ENSO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候楔状体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在地层中保存的楔状沉积物。其形态、规模、沉积物质特征各异。在中国北方、气候楔状体分布的南界大致在37°30′N,西界为107°20′E左右,在此以北、以东广泛发育着不同类型的气候楔状体。换言之,在这个区域内气候楔状体存在形态上和沉积特征上的差异。根据楔状体的充填物质特征可将中国东北、华北气候楔分为三类:1、冰楔;2、冰楔假形;3、砂(土)楔。三者都是不同气候作用的产物,同时存在着时间上的继承性。一般认为,气候楔状体的形成在年平均气温低于-5℃的地区.在相对湿冷的环境下利于冰楔和冰楔假形的形成;相反在相对干冷的环境下利于形成砂(土)楔。在中国东北、华北以上三种类型的楔状体在空间上存在着东西差异。大兴安岭以东冰楔、土楔分布较多,以西砂楔为主。楔状体类型的空间差异反映出中国北方在晚更新世晚期东部湿冷而西部干寒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河口区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区ZK19孔全新统开展年代学、有机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多指标的研究。年代测试结果分析显示:钻孔早、晚全新世沉积完整,缺失高海平面期的中全新世沉积,研究认为该地层缺失是因水下侵蚀导致。钻孔δ~(13)C和C/N值分析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沉积物中偏负的δ~(13)C值和逐渐增大的C/N值,指示早全新世东亚强夏季风不断增强,不断增强的降水使钻孔区含较多的陆源有机质;而晚全新世逐渐偏正的δ~(13)C值和变小的C/N值表明,东亚夏季风不断减弱,降水量逐渐减小,陆源有机质输入逐渐减少,但这些指标在1.5 cal ka BP开始受人类活动影响,近500年来影响较显著。早、晚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变化趋势主要与岁差相关的北半球日照量相关,而在东亚夏季风整体变化趋势下,还存在千年-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周期,与太阳活动强度和周期的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雷暴气候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61年~2012年近52年湖北省68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地区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夏季雷暴日数多少相关性显著,初步认为东亚夏季风减弱是夏季和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3 d,平均为36 d.平均初雷日期在2月28日,并在波动中有弱的推迟趋势;平均终雷日期在10月6日或7日,在波动中没有提前或推迟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变化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次峰在4月,7~8月雷暴日数较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7.2%.5~9月各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8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最显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雷暴日数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2%、59.2%、8.2%和3.4%,春夏季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4%.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鄂西南、鄂东南和鄂东北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地形对终雷日期、夏季和年平均雷暴日数影响明显,同纬度地区,山区雷暴日数比平原多.经M-K法检验,1984年是年平均雷暴日数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年份,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主要存在着11 a、18 a左右长周期和3-5a小周期振荡,目前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正处于偏少期的中后期阶段.根据EOF分析,将湖北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反相型和局地型3种类型.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将湖北地区划分为多雷区、中雷区和少雷区三个雷暴等级.  相似文献   

8.
<正>对采自气候为非限制性因子地区的柳杉树轮稳定碳同位素比 δ13 C进行气候响应分析。用排除法消除大气二氧化碳中δ13C的变化对柳杉树轮δ13C变化的影响后,建立残差年序列RE,并结合西天目山气象站的气象记录,分析了树轮δ13C年序列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天目山地区树轮 δ13C的高频振荡与 11、12月最高气温的平均值,1、2、3月降水总和以及6、7月降水总和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对该区的影响大小。可见气候非限制性因子地区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年序列同样可以作为气候变化指针。  相似文献   

9.
利用人口三普和五普数据,以街区尺度为研究单元,采用局域空间自相关方法,对转型时期(1982~2000)的中部城市合肥的就业空间分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8年间,第一产业就业空间不均衡分布程度呈不断加剧的趋势,热点区分布在老城区以南的远郊区并不断南扩,冷点区集中在老城区并不断向西南郊扩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热点区的空间演化显著,就业人口高度集中于老城区和东郊区逐渐向东郊区演进,冷点区位于老城区南北两侧的远郊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没有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热点区集中在老城区的空间格局一直没有变化。旧城改造、企业外迁和产业调整是其就业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内蒙古草地植物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于植物生长最旺盛的8月,在内蒙古共采集来自47个样地的126个C3植物样品,利用GPS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参数,并从全国陆地生态信息气象栅格数据库中提取每个样地的气象信息,在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叶片13C/12C.研究发现,C3植物叶片δ13C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随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降水和大气压强与叶片δ13C显著负相关,它们共同决定了叶片δ13C的空间格局,其中水分是主导因素;温度对叶片δ13C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核电站安全壳内一回路管道破损泄漏出的中子活化产物~(18)F浓度的测量精度,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初步研究了一回路中子活化产物~(18)F泄漏后在安全壳内的传输机理,获得了~(18)F随时间变化在安全壳内浓度分布云图、速度云图,在取样点体积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反应堆本体发生泄漏900 s后,安全壳内~(18)F扩散趋于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8)F在安全壳内浓度分布呈现分层特点,上层空间浓度高于下部空间;不同监测区域~(18)F体积浓度存在差别,据此有助于~(18)F辐射监测仪器获取准确度更高的一回路泄漏率。  相似文献   

12.
13.
比较了新疆昭苏地区、阿勒泰地区和青海祁连地区 3棵树树轮碳同位素组成的长期趋势 .研究发现 ,新疆昭苏和青海祁连序列有较为相似的趋势 ,而均与新疆阿勒泰序列有明显的不同 .分析表明 ,树轮δ13 C序列趋势之间的地区差异主要与树轮δ13 C的“林冠效应”有关 .说明在利用树轮碳同位素序列来重建大气 CO2 中的δ13 C变化历史时应选择森林郁闭度低或树冠伸出了整个林冠的树木样品 .  相似文献   

14.
Analyzed results of the atmospheric wind speedand stable isotopic data (δ^18O)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atBangkok, Bombay, New Delhi, Kunming and Lhasa, the IAEA/WMO stations, indicate that δ^18O in monsoon pre-cipitation correlate positively to wind speed and that thereexists a monsoonal vapor layer over these monsoon-controlled areas during monsoon seasons. The isotopic ex-change happens between monsoon vapors and failing rain-drops in the layer, resulting in this correlation between δ^18O and wind speed. This suggests that wind speed is probablyone of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δ^18O variation besides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the southwest monsoon domain.  相似文献   

15.
Relative humid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water and water vapor feedback cycles.In this study,we established a 222-year annual tree-ring δ~(18)O chronology for Siberian larch(Larix sibirica Ldb.)from the Altay Mountains in northwestern China.Climate respons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the primary factor limiting tree-ring δ~(18)O fractionation.Based on our analysis,tree-ring δ~(18)O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July–August relative humidity based on both a reasonable mechanism of tree-ring δ~(18)O fractionation an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gression model.We used this model to reconstruct variations in the July–August relative humidity,and the model explained 47.4%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measured relative humidity data from 1961 to 2011.The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from 1900 to the 1990s and decreased thereafter.Two regime-shift dry periods were detect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one from 1817 to 1830 and the other from 2004 to 2011).  相似文献   

16.
设h∈R~n,定义平移算子T(h)为 T(h)f=f(x h), Κ次差分算子为 Δ~k(h)=ΔΔ~(k-1)(h)={T(h)-I}~k, 其中I为恒等算子,设α>0,α≥1,p≥1,取整数k>α,定义Lipschitz范数∧_(α,p)~α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州市2004年5月—2005年6月和2007年4月—2008年6月大气降水中δ18O含量及气象数据,分析了广州市大气降水δ18O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反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广州市的大气降水δ18O都落在世界降水δ18O的变化范围之内,夏季低冬季高;2004年由于夏季风爆发偏晚且活动位置偏南等因素致使广州降水δ18O与气温正相关;2005年夏季风爆发晚,高纬冷空气偏强,前汛期华南成强降水中心,广州5、6月降水中δ18O偏低;2008年1月华南地区严重的冰灾期间大气降水δ18O波动剧烈,"负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更加明显;热带气旋使广州市降水δ18O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两种分别含有过渡元素FeⅡ和FeⅢ的混合价态十钒酸盐[FeⅡ2Cl8V10O18(H2O)]Cl2·xH2O和[FeⅢ2Cl8V10O18(H2O)]Cl4·yH2O,用元素分析、IR、TG和ES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标题化合物中的V元素有VⅣ和VⅤ两种价态,第二过渡元素Fe仍保持反应原料中Fe的价态,为含有过渡元素Fe的混合价态十钒酸盐.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CF2HCl-O3体系在253.7nm紫外光照射下所引发的O(1D)与CF2HCl的反应.O(1D)与CF2HCl的反应最终产物为CF2O、HCl.对O(3P)与CP2HCl的反应可能性、O(1D)与CF2HCl的反应机理、外加气体对反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密度泛函结合对称性破损(DFT-UBS)方法研究了水分子团簇(H_2O)_(12)~(2-)双电子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及电场诱导下的额外电子定位。计算显示(H_2O)_(12)~(2-)的两种结构(1和2)都以单态为稳定态,其中2是独特的开壳型单态双自由基,其两个自由基电子(HOMO(α)和(β))分居于分子的两端。在外电场(0.0033≤Fz≤0.0256 au)的诱导下,一端的自由基电子可以迁移到另一电子一端而不明显改变体系的单态双自由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