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会主动爬向散发着母亲乳房气息的被褥;当人们看了一段恐怖电影后,身上的体味会发生变化;女性在嗅到男性腋下萃取物的气味时,会产生更加放松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信息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夜幕悄然降临到广袤而炎热的非洲原野上。然而,在密密的热带植物林中,黑夜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静谧。你瞧,一只早上才脱茧而出的雄螟蛾慢慢地爬上甘蔗茎端,等待“伴侣”前来相会。只见它不停地扇动着两只翅膀,不用发出声音,也不用四处寻找,不多会儿,一只雌螟蛾便象感觉到了一种信息,按时前去赴约了。是什么东西使雄螟蛾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林国强 《科学通报》1984,29(5):306-306
枣粘虫Ancylis(Anchylopera)sativa Liu是我国红枣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代数多,虫口密度大,抗药性强,危害芽、花、果、叶等。已经证明雌虫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达到交配的目的,本文报道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4.
张悌 《科学》2003,55(5):5-5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1977,22(7):284-284
当前,农业害虫防治主要依赖施用化学农药,但在长期使用中,导致了许多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杀伤了大量有益昆虫等弊病。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其中利用昆虫本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亦称性引诱剂)防治农业害虫,这一新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无公害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黄励岗 《科学通报》1986,31(11):868-868
在一些分类文献中,我国玉米螟的优势种一直被误定为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bner)],此种螟虫的性信息素结构已有报道。七十年代中我国南北各地科技工作者合成了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均未诱到我国玉米螟雄虫。因此,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研究引起了我国及美国科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8.
探索人类信息素的机关报进展刘庆奎编译信息素(Pheromone)一词是195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尔松(Karlson)和鲁塞尔(Luscher)两人首先提出的,它是动物向其体外分泌的一种外激素,它可被其同类所接收,并可引发接受者出现行为和发育反应...  相似文献   

9.
信息素是动物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是否同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尚无定论.人类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模式、驳杂多变的外分泌物、以及部分退化的嗅觉解剖结构,使得对人类信息素的行为效应、物质组成以至神经机制的探索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现有的证据提示人体的气味在多个方面表现出类似信息素的效应,包括触发固有行为、调节内分泌水平、传递社会信息、诱发情绪起伏甚至认知变化等等.其中,两种类固醇物质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被视为"准人类性信息素",二者依据接收者的性别和性取向而选择性地传递性信息、调节情绪与注意,并对下丘脑产生特异性激活.这些发现深化了对人类化学信号与人际交流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谈忠兴 《科学通报》1987,32(22):1742-1742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鳞翅目蓑蛾科)是中国东南部林木和行道树的一种重要害虫。大袋蛾幼虫孵化后,即作袋囊护身,随着虫龄的增长,袋囊不断扩大。老熟幼虫在袋囊中越冬,翌年5月初化蛹,5月下旬羽化。雄蛾羽化后即离囊飞去,雌蛹羽化为蛆状成虫,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玉米螟曾被鉴定为Ostrinia nubilalisH(?)bner,但Mutuura等认为是O.furnacalisGuen(?)e,O.furnacalis的性信息素未见载于文献,而O.nubilalis的早有大量报道,其主要成份为顺或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Z或E11-14:Ac).此外另一同属异种为害玉米的O.obumbratalis (Lederer)在田间也能为1:1的Z及E11-14:Ac混合物所引诱.但我们及兄弟单位均曾进行过田间试验,不论Z或E11-  相似文献   

12.
桑毛虫(Euproctis similis xanthocampa)雌峻性信息素腺体(包括产卵器)的漂洗液(1450FE)经薄层层析和制备性气相层析分离到一个活性馏分,经测算,每头雌蛾约含60ng。微量化学反应判断该性信息素是一不  相似文献   

13.
程志青 《科学通报》1980,25(14):658-658
玉米螟在我国南北各地广为分布,它是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的极危险的害虫.我国分布的玉米螟,曾被记载为Ostrinia nubilalis Hübner(Lepidoptera:Pyralidae),即广布于欧洲与北美的一个种,俗称欧洲玉米螟.Mutuura等认为在我国分布的玉米螟应为Ostrinia,urnacalis Guenée.O.furnacalis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未见载于文献,但O.nubilalis的却早有大量报道,主要成份为顺-或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Z或E11-14:Ac).另一种为害玉米的同属异种昆虫O.obumbratalis Lederer在田间也能为1:1的Z11—14:Ac和E11-14:Ac混合物所  相似文献   

14.
朱育新 《科学通报》1981,26(17):1073-1073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性信息素的结构,已在1973年由Hummel等用了120万头蛾子,鉴定为顺,顺-和顺,反-7,11-十六双烯-1-醇乙酸酯(7,11-16:OAc)的两个几何异构体(1a和1b):  相似文献   

15.
16.
据介绍,美国的一些专家在人体信息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发现,人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大量无嗅无味的化学物质——信息素。信息素也叫“外激素”。这种化学物质可以向其他人传递信息,使人最基本的很多行为受到影响,包括求偶行为和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 美国解剖学专家戴维·玻莉娜医生从人的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信息素。玻莉娜博士和其他著名的嗅  相似文献   

17.
朱湘雄 《科学通报》1987,32(19):1500-1500
迄今为止,已鉴定出数百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然而。对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了解甚少。 70年代初叶,Riddiford和Williams发现切除柞蚕(Antheraea polyphemus)和雪古比蛾(Hyalophora cecropia)蛹的心侧体-咽侧体复合体后明显地影响雌蛾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的释放。最近Sasaki等的重新研究表明心侧体对上述雌蛾的生殖行为并无显著的作用。Ho-  相似文献   

18.
说起世界上约100万种昆虫的爱情来,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如蜜蜂常常喜欢“旅行结婚”,蝗虫、蟋蟀则常常是“对歌择偶”……还有许多昆虫以化学通讯的方式发出“约会”信号,它们向空中释放一种叫性信息素的东西,同种异性的个体凭着灵敏的嗅觉嗅到这种气味后,便翩翩而来,与“心上人”婚配,享受着甜蜜的爱情生活。利用昆虫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从雌虫身上提取、分离或人工合成性信息素,以引来雄虫进行捕杀和药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防治害虫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经济效益高、无毒、不伤害益虫,特别是对环境无污染,因而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已鉴定了7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并人工合成了100多种。  相似文献   

19.
邓彦能 《科学通报》1987,32(22):1720-1720
一、前言 维悌希反应在昆虫信息素合成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反应操作条件苛刻,难以适应大量合成。相转移反应条件的引入,使维悌希反应操作大为简便,目前相转移维悌希反应的研究报  相似文献   

20.
杨树透翅蛾性信息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家纬 《科学通报》1985,30(21):1656-1656
杨树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ot)属磷翅目透翅蛾科,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严重危害三北防护林杨树的生长和木材质量。由于该虫从蛀入树干条内危害,使杀虫剂和其它防治方法难以奏效。因此,研究采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杨树透翅蛾的危害是林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