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障全市合理、足量输注血小板,通过研究冰冻血小板的制作工艺,延长血小板保存期,对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疗效评估,科学应用冰冻血小板。从冰冻血小板的制作进行研究,调取临床病历,对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两组患者进行输注后血小板疗效评估。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比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疗效无差异;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疗效有差异(单采血小板疗效好)。为保障临床血小板的供应及应急,在单采血小板供应不足时,将冰冻血小板作为应急手段用于临床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回顾性分析8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伴转移者PLT和PCT高于无转移者(P〈0.01),而PDW和MPV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参数可作为恶性肿瘤疗效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和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者5名,同时采集EDTA-K2抗凝静脉血2ml和置于160μl稀释液中的末梢血40μl,分别在sysmex-2000i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数,同时用光学显微镜对瑞氏-姬氏染色后的EDTA-K2抗凝血进行血涂片观察.结果:健康组EDTA-K2抗凝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数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上血小板大小、形态、分布正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计数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血涂片尾部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数量不等.结论:EDTA-K2抗凝剂可对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造成假性减低,但通过稀释的末梢血计数血小板联合涂片观察,就可以纠正假性血小板减低,避免临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佚名 《青年科学》2008,(11):47-47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止血和形成血栓,这是由血小板的生物特性所决定的。其特性是血小板的黏附特性,凡是能激活血小板的因素,即引起血小板黏附;血小板的聚集特性,起到止血与凝血的作用。血小板产生后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为7~14天,只有开始两天具有生理功能,然后这种功能逐渐衰退,最后衰老和损伤的血小板经脾脏及肝脏清除。能激活血小板的因素如体内血管壁损伤、体外采血过程接触玻璃制品等。  相似文献   

5.
杨丽华 《甘肃科技》2006,22(7):190-190,219
目的:对我院34例心脏手术患者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为临床输注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输注血小板1小时血小板计数,采用静脉血SF—3000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14例患者术前血小板减少,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明显增加,血小板回升率>30%,术后临床出现出血、渗血减少、伤口愈合良好。18例患者术前血小板正常,术后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未见明显增加。血小板回升率<30%。有2例患者临床出现出血、渗血及伤口愈合不良。血小板破坏率平均为:43.7%。结论:对于术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前血小板正常的患者术后输注血小板没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hathic throm-bocv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的疾病.患者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增多[1].以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抗体出现为特征[2].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h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的疾病。患者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增多〔1〕。以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抗体出现为特征〔2〕。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患者的出血风险,故对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和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及抗血小板药物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血液病、心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抗凝药物的监测、疾病辅助诊断和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技术是临床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41,GPIIb/IIIa).结果初治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0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0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80℃冰冻保存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人新鲜血进行离心,制作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聚集功能;将分离的血小板分别加入保护剂5%二甲基亚砜(5%DMSO)后迅速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1月,复苏后再次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血小板聚集率和聚集率单位时间的变化冰冻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加终浓度为5%DMSO,在-80℃条件下冰冻保存1个月,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注射与脾大部栓塞两种方法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15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皮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用药期问和用药后1月、3月、半年、1年、2年分别复查血常规,观察疗效。与我科之前报道的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作一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相当,血小板生成素注射副作用少,脾大部栓塞则疗效持续时间长。结论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首选血小板生成素,无效时再选择脾大部栓塞。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斑马鱼血栓生成模型在中药成分活性筛选中的适应性,利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和体内斑马鱼血栓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中药单体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筛选模型选择3~5 d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以及转基因TG系(integrin αIIb: EGFP)血小板标记绿色荧光斑马鱼,利用三氯化铁诱导血栓形成,以凝血时间为指标,用20种中药单体成分处理斑马鱼,考察对斑马鱼血栓形成的影响。同时,采集大鼠全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和贫血小板血浆,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药单体成分活性。结果显示:有7种中药单体成分具有抑制斑马鱼血栓形成活性,首次发现桃叶珊瑚苷具有明显的抑制斑马鱼血栓形成作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显示有12种中药材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中100 μg/mL 红景天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88.22%;利用斑马鱼血栓模型检测出的7种中药单体与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一致。斑马鱼血栓生成模型对中药抗血栓活性筛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液态保存血小板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0):5305-5309
对于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质量评价,除了应符合血液和血液产品的常规检测项目标准外,主要限定在产品中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及pH值等指标,而缺乏对于血小板功能状态、临床输注效果指标的具体要求。随着对血小板功能状态、输注效果评价方法逐步完善和应用,必将建立起全面的血小板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24 h内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65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组,分别评价用药前,用药后7 d,用药3个月后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包括PLT(血小板计数)、PCT(血小板压积)、PDW(血小板分布宽度)、MPV(血小板平均体积)。结果 7 d及90 d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均能增加血小板分布宽度,分别为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PLT(血小板计数)、PDW(血小板分布宽度)、PCT(血小板压积)及MPV(单个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增加血小板宽度幅度低,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更好地抗血小板聚集,不增加出血事件等不良事件,有望代替氯吡格雷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抗血小板聚集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5.
检测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是研究血瘀证实质和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雪莲活血化瘀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本实验对沙门氏菌性“热毒血瘀”模型兔给药前后的血小板数、血小板电泳速率、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及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进行了检测。证明雪莲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正常兔和“热毒血瘀”模型元的血小板聚集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1.1±2.9%(±Sx)和25.6±2.7%(±Sx),且对模型兔血小板聚集性的抑制作用要比对正常兔的强(P<0.01);雪莲对亢进的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此外,雪莲还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及抗机体纤溶活性降低的作用。但雪莲对血小板的表面电荷无影响,对血小板的生成也无明显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雪莲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与其促进机体纤溶活性和降低血液凝固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甘肃科技》2005,21(8):172-172,213
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了筛选,机采血小板的以上三个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因此,制备的机采血小板不仅能有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且白细胞混入量能控制在5×106/袋以下,可很好地预防发热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CMV感染和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少见的微血管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首选治疗以血浆交换和输血浆为主。  相似文献   

18.
血液病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血液病患者输注去除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对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血液科所有输注机采血小板血液病患者274例(2029例次),根据输注的机采血小板是否去除白细胞分为去白组和未去白组。对两组输注前后24 h内病人血小板计数资料进行比较,用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值(CCI)来判断输注血小板是否有效。以输注后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结果两组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去白组有效率显著高于未去白组(p<0.01)。去白组NHFTR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未去白组(p<0.05)。说明去白组血小板输注疗效优于未去白组,而且能够显著降低NHF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腺苷二磷酸诱导斑马鱼血小板聚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是有效的血小板激活剂。本文研究了腺苷二磷酸对斑马鱼存活率、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相关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影响。结果显示,30μmol/L-1 mmol/L ADP对Sdpr(day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存活率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利用血小板标记荧光的转基因斑马鱼,我们发现ADP也能诱导斑马鱼血小板聚集。反转录PCR(RT-PCR)结果显示vWF在斑马鱼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表达上调。说明ADP是研究斑马鱼血小板聚集机制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为找出冰冻血小板融解后出现絮状物的原因,文章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冰冻血小板融解后出现絮状物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融解温度、脂肪血、二甲基亚砜注入速度和操作状况对血小板质量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