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适应企业生产要求,对影响圆形堆取料机取料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与设计:增大堆料机悬臂上扬角度以增加堆料量;采用新型双层桁架结构的料耙,尤其是对料耙、塔架、油缸位置的正确调整,使料耙横扫料堆面积增大,提高料耙下料效率;通过增加刮板取料运行速度、增大刮板截面积、提高主车行走速度等方法提高取料量.实践证明,经改造后的圆形堆取料机大大提高了取料能力,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对2种常用分离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曲轴四连杆耙料式分离机,并对耙料机构进行了分析.运行证明,该机构能适应大规模的石灰制备工艺,提高了分离机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大型混匀取料机料耙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一种最优化原则,通过对系统进行最优化建模及对多种冗余模型的分析计算,得出了系统的最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该最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料耙液压系统的可靠性,还可合理减小系统总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膏体充填过程中,间歇式充填作业会使料浆在深锥浓密机(DCT)中的停留时间延长。为研究料浆停留时间对DCT耙架扭矩的影响,首先,进行不同停留时间下的深锥相似模拟实验,得到底流料浆屈服应力与耙架扭矩的变化规律;其次,将DCT耙架分解为水平横梁、导水杆、耙臂及刮泥耙这4个构件进行受力分析,联立屈服应力与停留时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不同停留时间的DCT耙架扭矩计算模型。最后,对扭矩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进行分析,结合对DCT锥部泥层的观测,探索停留时间对耙架扭矩的影响及压耙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耙架扭矩随停留时间的变化规律与实际结果一致,可划分为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2个阶段;粗颗粒尾砂(CPT)在“重-压-剪”三力作用下,随着停留时间延长而不断向DCT底部运移、密实,逐渐在锥部形成“高CPT占比、高浓度、高摩擦、难屈服”的“三高一难”致密层,料浆反作用于耙臂和刮泥耙导致耙架扭矩增大,最终导致DCT压耙。  相似文献   

5.
采用深锥相似模型动态沉降实验及流变参数测定方法研究深锥浓密机压耙原因.结果发现造成深锥浓密机压耙一方面是由全尾砂进料浓度和絮凝剂添加量波动造成全尾砂絮凝沉降效果不佳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间歇式充填排料引起深锥中料浆浓度分布差异性增强,进而导致料浆流变参数突变引起的.通过对深锥压耙机理的研究,为深锥正常运行及事故预测和排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于长形料场取料能力较大的耙车驱动桥式刮板取料机,对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一种新型干燥设备——盘式干燥器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主要探讨了散状物料在干燥盘上的分布与运动规律。通过对砂子的冷模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了物料在干燥盘上停滞时间与参变量的关系,得出了耙叶推动物料所耗功率与参变量的关系,参变量的物料性能、耙叶几何参数、转速等,为工业上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还得出了干燥盘上耙叶几何尺寸及角度的设计方法,得出了物料运动轨迹的方程,比较了有物料时和无物料时设备所耗功率的差异,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配装航空发动机进气道的常规测量耙和新研复合结构测量耙的组成结构。针对某型新研复合结构航空测量耙,开展了振动应变测量试验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结构航空测量耙危险振型为Y向一阶弯曲模态,最大应变出现在耙体根部截面,最大应变值为688.96με(换算为应力即139 MPa),远小于耙体材料的屈服极限。说明新研复合结构航空测量耙设计合理有效,为该类测量耙的研制及改进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文针对传统方法维修耙矸机的耙斗时出现费时、费力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介绍了由压力机压制取代了卷板机的卷制加工耙矸机的耙斗的新工艺,节约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双齿面耙斗设计结构,实现了耙斗翻转仍能达到耙渣作用,结构设计合理,水下耙渣效果好,效率高,工程实际应用达到理想效果,为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耙头是耙吸式挖泥船的挖泥工具,也是水库机械清淤的常用工具。本文对国内外14种纯吸式耙头进行了室内研究,探讨在底料条件不变时,耙头构造、吸入功率、移动速度等因素对吸入性能的影响,就吸缝高度、移动方式、摩擦块对提高耙头吸入性能的作用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筛选出3种吸入性能较佳的耙头。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沉降后料浆流变参数变化规律,探索基于料浆流变特性作为全尾砂絮凝沉降参数优化的可行性。以某铜锌矿全尾砂为实验材料,通过考察絮凝剂种类、入料体积分数、絮凝剂单耗这3个因素,进行静态絮凝沉降及料浆流变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絮凝剂种类筛选实验中,所选4种絮凝剂沉降效果区别较小,不同絮凝沉降后料浆屈服应力相差不大,添加N123作为絮凝剂时料浆黏度最小,絮团内部水分容易被挤出,絮凝沉降效果最佳;在入料体积分数及单耗实验中,当入料体积分数为10%~15%、絮凝剂单耗为25 g/t时,单位面积固体处理量和底流体积分数均较高,并且屈服应力及黏度达到极小值,有利于料浆进一步压密脱水及耙架运行。  相似文献   

13.
耙斗式装岩机是煤矿岩巷掘进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装岩机械。本文简单介绍了耙斗装岩机的特点,重点论述耙斗装岩机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只有掌握了耙斗装岩机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管理规定,才能使之更好地为矿井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4.
耙爪机构的运动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了双臂式装载机耙爪机构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其运动学模拟的程序和方法,并结合实(?)对爪尖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了模拟分析.该研究为了解装载过程中耙爪机构的工作性能和评价耙爪机构的设计质量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为耙爪机构的动力学模拟和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耙斗装载机是煤矿企业井巷掘进作业的重要设备,耙斗与钢丝绳连接存在较多的弊端和安全隐患;本文介绍了将楔形连接装置运用到耙斗钢丝绳连接上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6.
在设计某型涡扇发动机外涵出口测量耙时,发现原有的强度计算方法中载荷施加方法与实际发动机流场受力条件相差较大,无法模拟测量耙在发动机流道中所受的真实载荷。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采用单向流-固耦合的方法开展该测量耙的静强度分析和模态特性分析。发现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计算得到的测量耙载荷更加接近测量耙真实装机状态所受载荷。经过计算,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得到的静应力由248.69 MPa减小为51.49 MPa,变形由0.81 mm减小为0.16 mm;测量耙前六阶固有频率均增长超过7%,成功避开了发动机转子固有频率。流-固耦合设计方法可以为提高现有的测量耙设计能力提供参考,同时应用于后续测量耙设计及校核计算中。  相似文献   

17.
测量耙振动加速考核使用寿命时,需根据其结构疲劳关系选择合适的振动量级,直接使用测量耙真实构件进行疲劳试验获取疲劳曲线需大量的构件样本,从而导致试验周期较长,试验经费庞大。针对测量耙常用材料1Cr18Ni9Ti开展拉伸试验,采用经验规律预估方法获得材料的应力(S)-循环次数(N)曲线,基于材料S-N曲线及小子样测量耙模拟试件疲劳试验数据修正,提出一种基于材料性能参数及小子样疲劳试验的构件疲劳曲线确定方法,并开展了模拟构件的疲劳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确定的测量耙构件疲劳曲线可用于后续测量耙加速考核试验中振动量级的选择,该方法也可进一步扩展到工程中预估复杂结构件的载荷-寿命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尽早形成十一采区的通风系统,减少矿井串风的时间,该矿决定由开拓区在集中运输巷炮掘施工半煤岩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对掘进中的运输系统进行了优化。利用三吨底卸式矿车和碴仓的形式运煤,利用轨道运料。同时将耙岩机进行了改造。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的运输系统不仅效率高,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运输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大庄矿现有二个开拓队,三个掘进队,掘进队使用的均是ZY-11型掘进耙斗机,耙斗机因是数十年前的老设备,在实际生产中已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要,特别是耙斗机尾轮直径小且材料是铜质耐磨强度不够,钢丝绳因转弯次数过多,磨损严重经常换绳和换轮,既造成了大量的材料浪费又影响了生产,为此大庄矿对现有四台耙斗机进行改造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耙吸挖泥船在港口建设中有着较重要的应用,尤其在长距离深水航道和运营港区的维护工程中,其特性更加具有优势。该文针对耙吸挖泥船施工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阐述了耙吸挖泥船如何提高施工效率、边坡施工及扫浅实施,有助于类似工程的安全、高效、节能、经济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