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同时宪法第 1 1 5条也明确规定 ,自治机关必须“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这是依法自治的主要法律根据。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 ,强调依法自治 ,不仅因为它是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它还是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保障自治机关正确和充分地行使自治权 ,巩固自治地方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迫切需要。本文就实现依法自治的途径及行使自治权在其中的作用 ,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加强自治地方立法是实现依法自治的前提和依据法治国家要求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2.
黄卫东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33-34,52
村民自治是与政府管理相对而言的,村民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自治相比,宪法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其实质是村自治。村民自治是法治下的自治,但其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落实状况是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存在纵向和横向双向流失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法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自治机关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不强等.要落实自治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制、健全体制、强化自治机关的权利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自治是革命程序论中训政时期政府主要推行事项,南京国民政府在训政时期曾积极推行地方自治,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依照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对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有继承也有修正.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均权主义、地方自治体系架构和民族自治。均权主义学说包括了均权的主体、均权的对象、均权的标准等方面,构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地方自治是整个民主共和的基础,但它与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理论,孙中山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从城镇乡地方自治,中经县自治,再到省自治的地方自治体系,这是他的地方政制设想的基本内容。在如何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关系上,孙中山形成了大中华民族观、民族平等、扶植弱小民族以及自决自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日本封建时代的地方自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封建时代的地方自治权 ,既有相当于西欧“特恩权”的“不输”、“不入”权 ,像威尼斯那样实行自治的城市———、平野、博多等 ,还有农村自治组织“”。幕府时代实行权威与权力二元分离的间接统治体制 ,天皇和将军分别是权威性君主和权力性君主。将军名义上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实质上只是天领 (直辖地 )和大名的君主 ;大名是大名领国的君主 ;大小主独立行使领地的统治权。德川时代的“町役人”和“村方三役”全权管理城下町和农村。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节约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的变化分析,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空心化、设施运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包括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分析、农村人口预测、村庄体系构建、撤并方案确定与检验等内容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方法和模型。以凤翔县柳林镇为例,通过镇域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特征、问题分析及模型计算,形成了1个镇区、9个中心村、14个基层村的柳林镇居民点体系调整方案,提出了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而满族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文章论述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导致满族自治地方设立较晚的艰难过程,积极评价了中央政府和辽宁省相关部门为此作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岫岩为例,说明了满族自治地方成立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充分证明了设立民族自治地方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9.
地方自治研究正在成为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显学",其中的乡镇市自治[1]因为"去自治化"的讨论,自上世纪末以来得到了理论与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相较于直辖市自治与县市自治,威权体制转型中的台湾乡镇市自治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从"自治前锋"到"法治型自治";探析台湾乡镇市自治的发展趋势,外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为其提供了指南,立足于巩固民主与提升民主品质的目标,采纳"有限自治"将优于"去自治化",改良胜于废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引起了国家与村民关系的重构.当前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是确保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区域。民族自治地方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功能、经济生态功能、政治生态功能和文化生态功能。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干部作为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全。然而,二十几年村民自治制度实践的结果却导致了村民组织宗派矛盾突出、工作效率低下、制度虚构、自治空白等现象。如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有效发挥村民自治制度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民国乡村自治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自治是近代地方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制度形式,是乡村社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民国乡村自治在经历了直隶翟城自治、山西村制、南京国民政府自治后最终失败,它的失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即乡村自治必须彻底打破它的封闭性,积极开放以顺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个基本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众所周知,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当前必须明确规范材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建立健全处理“两委”关系的各项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正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管理制度、村民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体现着基层社会组织中民主与秩序的政治哲学价值理念.然而在当代中国村民自治的可操作性实践及其未来发展趋向方面还需要在政治正义价值规范导向下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为加强对基层社会资源的控制,不断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整合,而实行地方自治则是当时通常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山西进行创制新"村制"探索,并最终走上了乡村社会体制变革的道路。由此,国家权力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替代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组织。由此可知,当时国家政策不仅在有计划地改造基层社会,且已成功介入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再构、权威重塑等领域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对民国时期以山西"村制"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考察,可以揭示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思潮兴衰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社会正加快向现代多元社会转变,利益诉求呈现多元交织,基层矛盾日益凸显。因此,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提升村民自治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调整村"两委"关系和提高基层村干部素质,从而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为加强对基层社会资源的控制,不断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整合,而实行地方自治则是当时通常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山西进行创制新"村制"探索,并最终走上了乡村社会体制变革的道路。由此,国家权力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替代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组织。由此可知,当时国家政策不仅在有计划地改造基层社会,且已成功介入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再构、权威重塑等领域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对民国时期以山西"村制"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考察,可以揭示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思潮兴衰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主治理的方式,是当前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民主自治原则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和公共利益、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形态。在全面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为指导;要辩证地处理好党的执政权、政府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之间的关系问题;村民自治的深化,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原则;纵深推进村民自治,需要处理好自治与法治、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