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以蛰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其别具一格的“心本”美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光线颜色”到“情感生命”、再由“胸襟心意”到“意境气韵”的“心本”建构过程.对它的具体梳理和整体把握,是我们研究和评价邓以蛰美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4月11日,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周来祥先生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题为《中国古典美学和美学研究中的思维模式》,报告内容是周先生多年研究的成果之一。他的研究成果曾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其理论体系在国际上被誉为是“富有创造性的”。周先生把辩证逻辑以及历史考察的科学方法有机地化为其美学体系本身,全面论述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以审美关系为轴心和中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他的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古雅美"等方面。王国维以他开放的视野、务实的态度、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开辟了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美学思想观点与研究方法。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这既与他个人的天分密不可分,也是他较好地继承和融合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他的“境界说”将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境界说与西方美学融铸一体,构建了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境界理论,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美学家,他倡导的涵养“艺术心”的美育思想对于处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似之似”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清代石涛的《画语录》从其艺术本体范畴“一画”出发,赋予“不似之似”这一传统命题更加深刻、明确的美学意蕴,对传统绘画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重新作了概括和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在艺术创造中的地位,使之更具明显的主体个性,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追求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和发展。石涛美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先生 (1 897-1 986 )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作为诗人 ,他仅有《流云》小诗 ,但这已经很够了 ;作为美学家 ,六十年来 ,他写了一批文质兼美的文章。他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宗先生能创作能研究 ,诗意盎然又博大精深 ,我无力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只是爱读他的诗与文 ,读他的诗会串想到他的文 ,读他的文会冒出他的诗 ,将他的诗文合观很有意思 ,何况宗先生自己也说过 :“诗文虽不同体 ,其实是相通的 ,一为理论的探索 ,一为实践的体验。” (见《艺境》书末《编者附记》)。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 ,“美”从何处寻…  相似文献   

8.
“神与物游”,是中国古代美学家们对形象思维特征的生动概括;作家创作过程中对“艺术视点”的有效控制,是西方现代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我省著名青年作家吉成在自已的小说创作中,将中西古今的美学思想融为一体,在神与物游的焦点上透视现代人的种种生存本象,通过多向复合的叙事笔调,深刻展示典型人物的内心情态与人格精神.其成功的小说艺术范例,标志着作家创作的成熟,对当代叙事艺术将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8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夏夫兹博里提出,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继承了审美无关利害的思想。在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影响下,康德将"审美无利害"确立为一种美学原则。英国经验派美学提出的"审美无利害",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分化性特征。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以此改变了单纯以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其地位和作用由此得到突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邓以蛰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艺术美学思想来观照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在艺术本质观、艺术方法论上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超越并且建构了富有本土话语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