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2.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慨念,剖析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山水)和生活领域(城市)、中心场所(广场)和日常场所(住宅)、自然路径(水路)和人工路径(街巷)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领域复合体、场所复合体和路径复合体,并通过各个复合体中二元空间要素的清晰界定和程式性组合实现了空间的仪式化。仪式化的日常生活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一起构成历史文化城市的“文化景观”,有必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城市保护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从调查地区的仪式状貌、文化空间、仪式象征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至今流传于湖北地区的“土主会”,挖掘了“土主会”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深刻内涵,并阐释了此种文化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存在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组成 ,礼指礼貌、礼节 ,这是一种要求 ;“仪”指仪式、仪表、仪态。西方“礼仪”有多个词汇 :courtesy、etiquette、protocol、rite。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饮食、表达、尊重隐私等方面的差异。“礼仪”的教育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5.
礼仪是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风俗、宗教、制度和潮流等的影响下.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表示互相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与程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言行是否符合文明礼貌的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精萃。在现阶段,礼仪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理应负起礼仪教育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礼仪教师,以为融“美德”于教学之中,是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1、瞩入“竞争”美德的…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仪式中的行为,还是叙事中的母题元素,无一不是因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礼仪与母题不断修正或更换现有行为或元素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通过对近年实地观察到的仪式与叙事活动的分析,简论传统传承中的有效性与生命力这一对概念,对传统能经历各种社会冲击而延续发展或被摈弃提出有益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仪式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名词.从仪式视角看,话本小说中高僧坐化的叙事带有极大的神圣性,是一种以死殉节的生命献祭礼仪.高僧坐化表面上是宣扬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思想,深层次则是在为道德滑坡的明清社会进行疗伤.坐化仪式使治疗功效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商钢 《甘肃科技》2001,17(4):57-57
中国雕塑从器物起以礼仪为动力,中国结合佛教艺术,通过有限的实体,在造型的影像、线条、动势、凹凸起伏、方向示意这些方面进行特别安排,以达到感觉上对形体的表现和空间的占有。这一特征与西方古典雕塑强调体量的真实性是截然不同的。其中,透雕对民族造型意识形成的潜在影响最具有代表性。它一直活跃于器物、佩饰建筑等领域。在“可以居、可以游”的营造观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几乎可以用“透”字来概括。以居为主的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的、等级森严、条理分明的内向庭院空间;以游为主的园林为道…  相似文献   

9.
在蓝靛瑶的日常社会中,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通常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为之举行相应的礼式,如诞生礼、翁花礼仪、要斗礼仪、度师礼仪等,以示祝福。通过对各种礼仪的过程及所用祭品的展现,反映出在蓝靛瑶族的深层观念中,“花”是人的生命的象征;“斗”是生命最重要的滋养物;女子在人的生命的“养”中,具有比男子更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蓝靛瑶的日常社会中,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通常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为主举行相应的礼式,如诞生礼、翁花礼仪、要斗礼仪、度师礼仪等,以示祝福。通过对各种礼仪的过程及所用祭品的展现,反映出在蓝靛瑶族的深层观念中,“花”是人的生命的象征;“斗”是生命最重要的滋养物;女子在人的生命的“养”中,具有比男子更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明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明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历代君王一直不遗余力地修建明堂。武则天时期,出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和个人的狂热追求,她耗费巨资先后两次建成了巍峨庞大的明堂。建成后的明堂成为武则天的政治活动中心,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剖析丽江古城 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山水)和生活领域(城市)、中心场所(广场)和日常场所(住宅)、自然路径(水路)和人工路径(街巷)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 ,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领域复合体、场所复合体和路径复合体,并通过各个复合体中二元空间 要素的清晰界定和程式性组合实现了空间的仪式化。仪式化的日常生活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一起构成历史文化城市的"文化景观",有必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城市保护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礼仪中的神灵观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按照神话思维建构的关于时空、关于世界构成及宇宙秩序是礼仪当中存在的秩序法则的原型;礼仪中的崇尚古朴、报本反始是回归神圣的需要。统治者和权力话语集团倚重仪式并利用其中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来为等级分层和既定秩序服务,并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地对其作出修补变通,甚至人为地将祖先、历史、行为、物件等等对象神圣化,以达到使自己的统治变得神圣、变得合法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以现当代文学中父亲形象书写的两种修辞变换为切入点,考察"父亲"形象的文学叙事如何与社会现实、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互动、同构及其间所存在的复杂语义关联,以此说明作为"象征性行为"的文学叙事与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贵池的傩戏等地方仪式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对地方社会的节庆、仪式活动的历史考察和实地调查,论述了传统社会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时间和空间制度,以及民间的仪式活动在对地方时空制度的塑造中怎样发挥不可替代的象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石艳 《科技信息》2008,(35):166-166
本文以大学生职场求职因细节失败为切入点,从“重职业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礼仪修养的教育”、“养成教育过早退位”、“家长的错误观念干扰着思想道德、礼仪修养教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剖析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根源,从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品德、礼仪修养教育与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意象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象具有叙事功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叙事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尤其《红楼梦》的艺术贡献。它是小说诗化的重要形式特征。独特的意象介入叙事,从担当叙事者、主旨象征、情境创设、叙事层次转换、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空间拓展、叙事修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叙事作用,使得小说文本呈示出独特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19.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在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20.
日本著名电影编剧、导演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以行将落幕的幕府制度为历史背景,通过描绘日暮途穷的武士的历史命运和个体遭际,从生死之际武士个体生命的时间美学切入武士道的精神腹地,以侘寂之美消解了武士道的杀伐之气,以“生”的自觉超越了传统武士道“死”的觉悟。在电影叙事中,侘主要表现为人在宅中的空间叙事,寂主要表现为历史磨洗的时间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