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2年夏天,在中东地区发现的类似SARS的病毒可能不仅仅感染人类。研究人员今天报道说:这种病原体跟2002年至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是近亲,可能也会感染猪细胞和多种蝙蝠的细胞。研究人员称,这些发现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跟踪病毒的爆发源,并确定野生动物和家畜在传播这种病毒中的作用。最初,科学家们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市的一个60岁的男人身上发现了这种病毒,这个男人在今年春季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医生们无法识别致病菌,他们将采样  相似文献   

2.
<正>人们或许会认为一瞬间人类无法识别十几张一闪而过的照片,但目前神经系统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识别一张图像仅需13毫秒。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大脑仅13毫秒便能识别和理解一张照片,并在实验中首次证实这种大脑快速处理能力,该处理速度比之前研究发现的大脑识别图像速度快8倍。当测试者观  相似文献   

3.
《广东科技》2007,(10):49-49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疾病的50%均是由同属微生物大家庭中的病毒引起.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抗争疾病的大课题,也是关注民生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研究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纽约血液病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在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人的血浆中有一种抗体,能够控制住实验室试管中的艾滋病毒。尽管已知艾滋病人体内有一种抗病毒的抗体,但这种抗体对于预防艾滋病却起不了什么作用。研究人员设想,如果某些感染了艾滋病毒而没有艾滋病症状的人具有某种抗体,确实能够抵御艾滋病毒,那么,就有可能提炼出这种抗体,用以保护接触艾滋病人血液的牙科医生、外科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免受艾滋病毒的感染。医生们认为,这可作为对医务人员的临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奇闻怪事》2013,(6):54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人类的身体能够在大事情发生之前就知道它即将发生。如果这是真的,这项研究表明自然法则的基本事物还有待我们发现。西北大学一位神经系统科学家Julia Mossbridge说道:"这个发现就是事情能够在毫无线索的情况下预测出来,这种迹象表明身体效果是真实的但却很微弱。那么问题就是这是如何实现的?"然而,其他的科学家对这一说法持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研究中的一些偏差导致了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一种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荷兰和中国香港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自然》上警告说 ,可携带 SARS病毒的动物名单增加了 ,这些动物包括果子狸、浣熊、猫和雪貂。  研究人员将取自于一位已故香港 SARS患者的 SARS病毒注射到 6只雪貉和 6只家养的猫体内 ,发现有 3只雪貉患病 ,其中 1只死亡 ,而猫看起来却是健康的。但 2天后的咽拭子检测表明 ,这些动物全部感染上了 SARS病毒 ,而且它们还会传播病毒。将未感染的猫或雪貉与感染了 SARS的猫关在一起 ,它们也被感染了 SARS病毒。  猫和雪貉是两种相距甚远的食肉动物。研究人员指出 ,SARS病毒的这种严重混…  相似文献   

7.
《广西科学》2007,14(3):269-269
科学家修改了H5N1病毒的一个蛋白,从而使其用于发现哪些突变可能让这种病毒进行人际传播,并创造出能用来制作预先防范性疫苗的毒株。H5N1病毒引发了禽流感,它也能偶然传给人类。目前还没有报道H5N1禽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病例。科学家相信,如果这种病毒要在人际传播,它表面的一种名为血凝素的刺状蛋白必须发生变异。血凝素蛋白的一个称之为受体结合区(RBD)的部分与宿主细胞的特定部分结合在一起之后,这种病毒才能再进入宿主细胞。科学家让H5N1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区发生特定变化,然后测试结构发生变化的受体结合区识别禽类和人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服艾滋病,科学家们想尽了办法,现在又开始琢磨一种全新攻略:以毒攻毒。最近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一次医学大会上,来自美国和瑞典的研究人员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如果同时感染一种无害病毒,其生存机会也许能大大增加。这种名为“GBV-C”的病毒,被认为是在与艾滋病作战中迄今为止最为神奇的“斗士”之一。“GBV-C”最早  相似文献   

9.
《少儿科技》2014,(6):17-17
<正>生病时,爸妈会让我们多休息、多睡觉,以便身体尽快恢复健康。最近,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种做法的科学性。研究人员用果蝇进行了两个实验,检测睡眠对感染后康复和生存的影响。研究人员先用剥夺睡眠的方法,发现感染后果蝇睡  相似文献   

10.
科技事件     
2008年度诺贝尔奖揭晓10月上旬,2008年度诺贝尔奖揭晓。德、法3名科学家分享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科学家Haraldzur Hausen因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奖;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系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小  相似文献   

11.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研究小组负责人 瓦利德·赫明因日前说,科学家在经常捕 猎猴子的一些喀麦隆人身上发现了两种 新型逆转录酶病毒,而此前从未有过人 类感染此类病毒的记录。赫明因说,研究 人员化验了930名喀麦隆人的血样,这些 人曾贩卖或食用过猴子或猿的肉。科学 家通过抗体筛查和遗传分析发现,这些 人中有13人感染了至少6种猿猴身上的 逆转录酶病毒,其中两人感染了两种新 型的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  相似文献   

12.
关建彬 《科技潮》2005,(8):51-51
花卉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花卉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花卉能够激发人类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次的心理变化。更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在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同时,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不断实现自身进化。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英国著名科学家、加的夫大学教授钱德拉·威克拉马辛赫得出惊人论断,人类不过是从外太空迁居地球的外星人。这位科学家表示,新研究得出的发现能够压倒性地支持人类起源于地球以外区域的观点。身为天体生物学家的威克拉马辛赫指出,第一批"生命种子"在38亿年前从太空驾临我们的地球。外太空的微生物搭乘彗  相似文献   

14.
《广西科学》2006,13(1):11-11
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科学家安德烈·德比研究指出,地球细菌会附着在火星探测器上与其一起踏上火星土地。有不少细菌能抵御极端恶劣的环境而生存下来。他认为,火星表面看上去不适合生命存在,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目前地球上已发现许多可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加上在火星南北两极发现冰冻水,人们有理由推测,某些微生物也能在火星上生存。这样看来,过去许多针对登陆火星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显然已经过时。人类需要研究新的保护措施,避免地球生物过多“感染”火星。按照国际航天研究委员会规定的标准,火星登陆器必须经过消毒灭菌,它所携带的细…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们改变流感病毒使其能够感染果蝇细胞,得以能够利用强大的基因组范围的RNA干涉(RNAi)筛选方法来识别该病原体成功感染所需的大量宿主基因。他们发现了几个宿主蛋白,在人体细胞中,这些蛋白在H5N1和HIN1流感A病毒的复制中有关键作用,但是在其他病毒的复制中没有。同样的策略也应该适用于其他病毒,只要病毒的复制周期至少有一部分能在果蝇细胞中得到支持就行。这是人们在寻找新的抗流感病毒方面取得的一项新进展,为人类对抗流感病毒感染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观察     
<正>微生物放电或可用于发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6日报道,科学家已发现微生物自然释出微量电荷的方式,人类今后也许能够更容易利用微生物来制造能源。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和美国西北太平洋国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科技》2003,(6):29
<正> 非典型肺炎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道科学难题。在人类和病毒之间,正在上演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之战。在非典疑凶的确认上,2月18日,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衣原体颗粒,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非典的帮凶;3月23日,中国香港地区和美国几乎同时报告,一种冠状病毒才是真正的元凶。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以来,我国长三角地区陆续有人感染新型禽流感病毒。截至4月16日,在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6省市共确诊患者66例,其中死亡14例。这种致死率高、能够传染给人类的新型病毒,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详细了解这次疫情的根源,本刊采访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刘文军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病毒起源终被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首例艾滋病例出现的25年里,科学家们不断的追寻着艾滋病病毒的祸源,希望能够从这里找到攻克艾滋病病毒的办法。如今,艾滋病病毒的起源终于被发现。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的科研小组证实,人类感染的艾滋病病毒中的H IV-1是起源于喀麦隆的黑猩猩。据报道,由医学教授比阿特丽斯·哈恩领导的科研小组已经将她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科学家收集野生黑猩猩的新鲜粪便样本1300多个哈恩对H IV-1病毒来源的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在喀麦隆政府积极配合下终于迈向了成功。解开H IV-1病毒起源谜团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科学家们…  相似文献   

20.
正不久的将来科学家可能消除人类大脑最不易忘怀的记忆内容,目前,美国石溪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操控老鼠大脑神经细胞的方法,可以增强或者删除特殊记忆。这项发现有助于研制新的方法增强痴呆症患者的快乐记忆,或者缓解创伤后压力症。通常情况下,科学家认为情绪记忆与杏仁核密切相关,虽然这种控制记忆的机制仍是一个谜团。在这项近期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