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牙齿冷压过盈装配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接触面的罚函数算法,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的直接积分理论对牙齿冷压过盈装配过程进行了计算仿真,模拟了孔壁压应力在冷压装配中的变化过程;以装配时间作为控制参量,比较了不同的装配过程对过盈配合的影响;仿真过程考虑了设计变量、摩擦系数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因此对牙齿过盈设计、装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谦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5(1):65-69
过盈配合,连接是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制造经济的机械连接方法,应用广泛,但当这种连接具有多层结构时分析计算变得复杂起来。该文介绍一种矩阵算法,使分析计算能用计算方便,高效地完成。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机器制造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不同配合和装配技术,给出了主要参数、技术以及相关信息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焊接钢榫卯连接装配柱的可靠性,对不同钢板厚度的2个装配柱和1个现浇柱进行低周反复试验对比,分析试件的破坏形态、骨架曲线、耗能及刚度退化等.对不同轴压比和剪跨比的装配柱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轴压比及剪跨比对装配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装配柱延性及耗能均不低于现浇柱,抗震性能良好;钢板厚度对装配柱抗震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金属粘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各领域中,它具有粘接牢固可靠,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本文对圆柱形孔-轴的几种过盈配合和粘接进行了抗扭性能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情况下,间隙配合的粘接能够代替过盈联接;而过盈配合与粘接的联合作用可使其结合强度成倍地增加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测量了压缩机主轴材料(40NiCrMo7)和叶轮材料(FV520B)的摩擦因数,其值在0.12~0.25,具体大小与法向接触压力和表面粗糙度有关.结果表明,法向接触压力只有大于约36kN以后才会使摩擦因数轻微增大,而表面粗糙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复杂.摩擦因数随FV520B表面粗糙度增大整体会呈现增大趋势,但却随着40NiCrMo7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犁沟效应和微黏着区的产生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了降温不均时摩擦因数和过盈量对压缩机主轴过盈装配时弯曲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温不均是导致主轴过盈发生弯曲变形的重要诱因,而摩擦因数与过盈量对弯曲变形存在耦合影响.当摩擦因数保持恒定时,主轴弯曲变形会随着过盈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从另一角度来看,当过盈量保持恒定且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摩擦因数增大会导致主轴弯曲变形增大,但当过盈量大于该临界值后,随摩擦因数增大主轴弯曲变形反而会减小.对这种现象给出了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塑性理论推导出在塑性变形状态下过盈配合联接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给出了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详细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高速空压机转子永磁体离心拉应力破坏,采用解析法计算了额定转速时护套与永磁体间过盈量的大小及应力,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计算了永磁体和护套内的应力分布,对比解析法与有限元方法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法研究了温升和护套材料对永磁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析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的各应力的相对误差不超过2.5%,而影响因素中转速和温升均会造成永磁体应力的显著提升,需要增大过盈量对转子永磁体保护.碳纤维护套相比合金护套可以至少降低42.1%的永磁体应力,且在高温工况下的效果更为显著.降低转速、增大装配过盈量以及改善转子冷却均能有效优化结构强度,而复合材料护套相比钢护套更适用于保护永磁体. 相似文献
9.
刘毓理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8(3):81-84
高压厚壁圆筒,特别是超高压厚壁圆筒,当壁厚已定时,无论是径向应力或周向应力,沿壁厚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当内壁最大应力处满足强度要求时,其他各处的材料就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本文建议采用组合圆筒结构形式,利用外筒和内简装配后在贴紧处所产生的相互挤压应力,使沿壁厚的应力趋向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发电用超细木粉粉碎机主轴达到精确的动平衡,针对内装式电主轴的工况条件,依据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理论,分析电主轴的配合特性,推导出电主轴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过盈量公式。分析表明,电主轴过盈配合量由静态分量和动态分量组成,低速时动态分量可以忽略,主轴的过盈量由静态部分确定;高速时主轴过盈量受离心力影响较大,主要由动态部分确定,离心力是影响过盈配合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广府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加固方法,采用菠萝格木材,设计并制作了两榀不同结构形式的典型广府木祠堂箍头榫框架,提出并制作了用于木结构榫卯节点加固的雀替型阻尼器,对雀替型阻尼器加固前后的木框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阻尼器的加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阻尼器可以弥补初次加载产生的损伤,在转角不大时给残损的榫卯节点提供较高的初始刚度,并在榫卯节点自身开始闭合时与之协同受力,提高节点刚度、极限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使得加固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高于未加固试件;未加固试件经过加载,出现了榫卯脱离、榫卯局部压屈现象,加固试件的破坏形式主要为榫卯脱离、榫卯局部压屈和竖向顺纹劈裂裂缝;各节点的滞回曲线呈现明显的“捏缩”现象,榫卯节点强度退化系数均大于0.83,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稳定的承载性能,随节点转角的增大,各节点的环线刚度、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呈现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的趋势;边跨框架试件节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逐渐稳定于0.1~0.2,而中跨框架试件节点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逐渐稳定于0.05~0.1,且经过阻尼器加固,边跨框架与中跨框架试件的总滞回耗能分别提高了67%和19%。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自保温榫式砌块砌体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对自保温榫式砌块砌体组合结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验,获得了自保温榫式砌块砌体组合结构的水平承载能力、耗能性能、延性、刚度退化等特征.根据试验结果和相关参数分析,自保温榫式砌块组合砌体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试验分析结果可供自保温榫式砌块砌体组合结构的墙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把握节点拔榫与木构架力学性能的关系,进而为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按照《清式营造则例》大式建筑的尺寸,建立了缩尺比为1:2的四个不同拔榫程度的一榀透榫构架模型,通过对其进行竖向加载试验,得出了节点主要破坏形式、跨中P—A曲线,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了透榫半刚性连接特性和不同拔榫下榫卯节点的受力过程,并首次提出了榫卯连接受力过程分为铰接和刚接两个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古建筑研究者在进行类似结构分析及修缮加固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为研究板式模块化钢结构节点抗震性能,开展了4个足尺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实测的荷载-位移数据评估了节点的滞回、承载、变形及耗能能力,分析了不同变量下的节点失效模式及抗震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失效模式有柱壁板鼓曲、连接件变形和梁翼缘局部屈曲3种;CT2,CT3,CT4试件的滞回曲线呈饱满梭形,最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达0.21~0.25,极限层间位移角达0.07~0.09rad,节点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及转动能力;核心区柱壁厚度和角钢厚度对节点抗震性能影响显著,柱竖向拼接方式对节点滞回性能和初始抗弯刚度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板式模块化钢结构节点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输电铁塔主材双肢搭接节点,分别建立了单一剪切面连接与双剪切面连接的螺栓连接节点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施加低周循环载荷获得了节点的滞回曲线,给出了骨架曲线分析,耗能能力分析以及刚度退化分析,研究了输电铁塔螺栓连接节点在低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耗能能力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单剪连接与双剪连接的节点线弹性变形过程基本一致,此后两种节点都出现滑移现象,双剪连接节点经历两次滑移过程;螺栓滑移过程中,节点耗能能力最强;双剪连接节点极限承载能力更强,刚度保持特性更佳,耗能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7.
该文应用约束变分原理的罚函数方法计入三维节理单元的嵌入接触约束条件修正 ,推导了修正的接触刚度矩阵和接触荷载向量 .并给出了增量有限元求解节理单元接触问题的程序框图 . 相似文献
18.
吉办结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6):47-52
从构成的角度把建筑分解成基本的建筑构件,提出了参数化的描述手段,通过对参数的类型,参数的层次及缺省值的设定,参数的冗余等问题的阐述介绍了具体的描述方法,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依托上海市济阳路高架新老桥拼接项目进行了基于高应变强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材料的拼接缝试验.试验采用非对称加载,目的是模拟新老桥的不均匀沉降.试验结果表明,UHPC拼缝整个受力破坏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裂缝发展阶段、持荷至破坏阶段.在UHPC板下缘首先出现裂缝,之后UHPC板侧面出现大量微小裂缝,裂缝均以微裂缝簇的方式呈现,裂缝宽度发展缓慢,且沿着板高向上发展.UHPC转角为1.2%时裂缝宽度仅为0.16 mm,具有出色的裂缝控制能力.最终,UHPC板底出现主裂缝,横向钢筋和门筋屈服,钢筋布置方式满足试件破坏形态要求,说明试件的配筋合理.结合有限元模型对试验进行模拟,吻合度较高.利用有限元进行参数分析,发现增加接缝自由长度和减小接缝厚度可以有效增强接缝弯曲性能.由于UHPC材料进行接缝施工具有方便、快捷、性能优越等优点,提出基于上下部构造不连接类型的接缝形式,并给出具体配筋方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日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因素.当前,我国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6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交通运输业”列为重点领域,并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作为《纲要》中交通运输业的6个优先主题之一.经过数年发展,我国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取得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