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2个小麦K-CMS保持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2年田间试验得到的品种株高、穗长、小穗数、穗下节长、穗粒草重、穗粒数、穗粒重、旗叶长等农艺性状为依据,计算22个品种间遗传距离,采用类平均分析法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1个品种共划分为5个类群,Ⅰ类为金源6号,秦豫麦1号,宝亮1号,财源1号,光泰68,粮源26;Ⅱ类为郑大121,金科1号,南04-59,华育129;Ⅲ类为驻麦168,科林7371,宇丰1号,红满天1号;Ⅳ类为凭心2号,河科大527,鑫麦68,科森05-1;Ⅴ类为洛麦30,珍麦1号,百农419,建华0165。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品种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小麦K-CMS保持系品种形态学形状检测是研究保持系品种间遗传差异的一种方法,可为小麦三系选育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培养提型杂种小麦一代植株花粉,取得花粉植株,应用测交法,鉴定了单81~431花培植株恢复育性结实能力。其结果①单81—431可以部分恢复MS向阳4号和MS7117后代小穗结实,结实数分别为1.1粒和0.5粒;②单81—431测交F_1代恢复小穗结实力,同双亲小穗结实平均数比,分别为33.3%和15.4%;③单81—431花粉植株恢复后代小穗结实数同优良恢复系原恢L号的恢复后代小穗结实数比分别相当于原恢1号恢复小穗结实能力的58.3%和31.5%,具有部分育性恢复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证明,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e,CMS)与mtDNA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保持系线粒体DNA的基因文库应该有助于发现“育性”基因,进一步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机理及创建工程恢复系,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程.本文以普通小麦(T.aestivum)T型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及其保持系75-3369B为材料,构建了保持系线粒体DNA基因文库,并应用保持系线粒体基因文库的部分重组子转化相应不育系,探讨保持系线粒体DNA与育性恢复的关系.线粒体DNA提取于75-3369B的黄化苗,经测定纯度适合于构建基…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对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小孢子和绒毡层,应用电子显微镜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的结果: (1)不育系小孢子的败育,绝大多数发生在“大液泡期”,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各种细胞器解体或退化;少数不育系“小液泡期”的小孢子,也有发生细胞器的解体。 (2)在败育前的和正在败育的小孢子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核糖蛋白体状颗粒,它们的性质及其与不育性的关系尚未能肯定。 (3)在不育系的绒毡层和小孢子的发育过程中,液泡系即溶酶体系统的发育与保持系相比,有较显著的差别。液泡系的行为,可能可以作为小孢子败育的最早的形态上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6.
福建省龙岩地区农科所,去年在吸收湖南黔阳农校、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研究水稻雄性不育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保持系的一种方案——选择自交法。现介绍如下:第一步:利用不育株与品种的不同植株进行测交,同时将这些品种的其它植株套袋自交。将测交和自交所结种子收下,以作第二季种植。第二步:观察测交和自交后代的雄性表现,进行选择:凡测交种雄性表现部分不育,而自交后代雄性正常的组合留下,我们所要培育的保持系客观存在于该组合的父本自交后代中,其它组合(测交种和自交后代全部为正常株或全部为部分不育株)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7.
一、课题的提出遵照英明领袖华主席关于“杂交小麦要尽快突破,要搞三系”的指示,河北省杂交小麦会战组从全国杂交小麦优势利用第三次协作会议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迅速开展了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群众性实验活动。在选育和创造新不育系的基础上,选配了大量组合同时进行了生产试验,出现许多有希望的材料;为了探讨雄性不育性和恢复性的机理,进而选育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尽早的应用于生产,我们配合田间工作进行了细胞形态学方面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9.
10.
“T808”恢复系具有两个特殊的基因,一是控制小麦育性的恢复基因,一个是控制小麦加工品质的优质基因。用“T808”恢复系做亲本有三项功能;1、选育农艺性状好的育性恢复系;2、选育优质高产、早熟的小麦新品种;3、选育恢复性能好、质佳的恢复系。实验证明“T808”恢复系的改良与优质小麦的选育关系十分密切,并且可以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技术对两个品种的普通小麦(T.aestivum L.)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如下: 1、黄化苗期普通小麦线粒体多肽单向SDS—PAGE呈现40—50条多肽带纹,双向IEF—SDS电泳图谱上则可看到150—180个多肽斑点。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多肽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行为上无明显差别。 2、孕穗期幼穗的线粒体多肽单向SDS—PAGE图谱上,两个不育系都缺少28KD带纹,因而不育系和保持系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双向IEF—SDS凝胶电泳证实28KD带纹实际上是分子量相同而等电点分别为5.58和5.65的两个多肽。 3、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是具有时空性质的。 4、线粒体与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能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本文还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国内外不少学者继提莫菲维(timop-heevi)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后,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选育了P型、S型、SP型和K型等。我省旱作所及涿鹿县原温泉屯大队实验场,先后选育了A型(Tr·aestivum)、E型(Irag)不育系,本研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对A型、E型、T型三种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创建的小麦异交群体在长期选择下,不同选择方法所产生的选择效果及群体遗传结构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对遗传力较低的性状进行改良时,适当运用相关选择在早代是可行的;指数选择在改良小麦异交群体时比单性状选择更有效,经验指数选择稍优于理论指数选择,在指数选择时,提高选择强度是可行的,可在保持群体一定遗传变异的基础上提高群体改良的速度.群体遗传结构在每项选择过程中要发生变化.加性方差和遗传力作衰减变化;当选性状与非当选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在单性状选择下趋于0,而在指数选择情况下,各遗传相关变化的结果不利于指数选择进展.  相似文献   

14.
小麦异交群体选择效果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具有太谷核不育基因的小麦异交原始群体和二向选择后的部分子群体进行薄层等电聚焦电泳分析,结果如下:在选择四代中,不同选择方向的群体之间已显示出一定的子群体分化,异交群体内有相当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多态位点百分率、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100%、32907和05763.经F检验,六个子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及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均无显著变化.群体内具有很高的多态水平,比较六个子群体,只有402%的遗传多样性发生于群体之间,而另有9598%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子群体内部.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L4子群体的分化程度最高.可见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异交群体选择效果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具有太谷核不育基因的小麦异交原始群体和二向选择后的部分子群体进行薄层等电聚焦电泳分析.结果如下:在选择四代中.不同选择方向的群体之间已显示出一定的子群体分化,异交群体内有相当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多态位点百分率、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100%、3.2907和0.5763.经F-检验,六个子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及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数均无显著变化群体内具有很高的多态水平.比较六个子群体,只有4.02%的遗传多样性发生于群体之间.而另有95.98%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子群体内部.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L4子群体的分化程度最高.可见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三种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其相应的同核保持系萌动胚及幼芽可溶性蛋白的等电聚焦分析证明,两者的育性差异反映在蛋白质区带上。细胞质来源不同的不育类型,其可溶性蛋白等电聚焦图谱也有明显差异,说明了核质互作的复杂关系,图谱可作为基因行为的标记,也为区分不育类型及区分育性提供了可靠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小麦群体连续选择效应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对由信谷核不育基因构成的异效群体内4个性状进行连续两轮歧化选择,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群体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群体的平均表现和变异程度未发明显变化;但群体分布状况有一定改变,尤其是每穗粒数的分布数化较为明显;株高和千粒重的有效因子数估计基本符合小麦遗传实际表现,每穗粒数的有效有效因子数估计略低,说明此性状遗传背景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8.
基因工程技术给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财富,但该技术中使用选择标记基因对生态、环境、非靶标生物等可能带来的危害等安全性问题,已倍受人们的关注和成为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文章综述了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获得无选择标记基因的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无标记基因直接转化、基因枪法介导的共转化剔除选择标记基因、利用转座子介导的再定位剔除选择标记基因、位点特异性重组剔除性选择标记基因,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展望了获得无选择标记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苎麻雄性不育保持系GS13-X1为实验材料,选用MS培养基附加激素TDZ和2,4-D,研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种子苗叶片和茎段外植体愈伤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S13-X1再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0.3 mg/L TDZ+0.05 mg/L 2,4-D+30 g/L蔗糖+7.5 g/L琼脂,叶片和茎段的愈伤诱导率分别为100%和95.24%,出芽分化率分别为11.11%和23.81%.50 mg/L卡那霉素可以明显抑制茎段和叶愈伤诱导与分化.苎麻雄性不育保持系组织培养再生技术是苎麻雄性不育转基因验证的前提条件,也是苎麻遗传工程改良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