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藻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宝亮 《科技信息》2009,(18):77-77
近年来蓝藻爆发频繁,大量蓝藻被打捞上来,蓝藻作为一种富含多种有益物质的生物质资源,其利用值得深入研究。该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对蓝藻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一步探讨了蓝藻资源的其它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贵州云台山蓝藻植物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风景区──阳河风景区四大景区之一。保护区内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植被类型主要是常绿阔叶林。蓝藻植物有3纲6目11科53属228种(含变种),有丰富的适钙蓝藻及岩溶蓝藻,蓝藻群落主要以石生群落为主,气生、亚气生种类居优,水生种类贫乏。  相似文献   

3.
水生所发现维生素E对于蓝藻越冬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科技》2008,7(6):28-28
中科院水生所徐旭东研究员领导的蓝藻遗传学与生物技术学科组利用一种中温蓝藻模式生物——集胞藻PCC6803,发现了蓝藻的“获得性寒冷光照耐受性(ACLT)”,认为是蓝藻越冬的重要基础,并证明阿法-维生素E是形成ACLT所必需的,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近一期细菌学期刊(Journal of Bacteriology,190:1554—1560)。蓝藻在富营养化淡水湖泊中往往过量繁殖形成水华,加剧水质恶化,造成异味,甚至产生毒素,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我国一些大型浅水湖泊发生蓝藻水华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蓝藻水华的爆发一般经历越冬、复苏、生物量增加和上浮聚集四个阶段。蓝藻细胞成功越过冬季寒冷条件才能成为次年水华发生的种源。对于蓝藻越冬已有一些生理生态研究,但对于其机理尚不能清楚阐述。  相似文献   

4.
作者经过多次调查,确定了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蓝藻135种和1变种,其中有8种是本区特有种。并对这些蓝藻生长的生态环境划分分为三个区系,同时通过乌岩岭蓝藻区系组成和国内外其它地区相比较,进行区系分析,确定该保护区的蓝藻属于亚热带北沿,逐渐向暖温带过渡的区系。  相似文献   

5.
《苏南科技开发》2007,(6):30-30
今年太湖经历了一场环境危机,而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蓝藻肆虐形成的水华。蓝藻究竟是什么?蓝藻水华又有什么危害呢?  相似文献   

6.
用ASTER数据监测梅梁湖湖区蓝藻分布的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蓝藻暴发恶化了太湖水质,严重降低了太湖的使用功能.为克服常规水质监测的不足,实现对大范围水域的快速监测,为此基于2003年8月的ASTER数据,并结合实地采样数据分析太湖梅梁湖湖区的蓝藻分布状况,通过比较不同波段的灰阶显示图像、单波段密度分割、多波段的假彩色合成的显示效果,认为可见光/近红外波段(0.52~0.86μm)是提取蓝藻信息的最佳波段,并对蓝藻分布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小偷无处不在,不光人类社会里有小偷这个行当,连病毒世界也有小偷的存在。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一种专门攻击蓝藻的病毒,在漫长的与蓝藻一起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蓝藻的光合作用基因,并且利用这个基因使自己更好地存活下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蓝藻是一类进行光合放氧的原核生物,蓝藻因其结构的特点,已经成为表达外源基因的理想宿主之一,而接合转移是蓝藻基因转移系统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接合转移技术可以深入研究光合作用、细胞分化、氮固定和对环境的抵抗。介绍了有关蓝藻接合转移的载体、质粒以及接合转移在蓝藻中的应用,为蓝藻基因工程发展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蒋高明 《科技潮》2008,(5):26-29
2008年4月14日,太湖流域管理局发布消息说,根据他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该部门的领导表示,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暴发。在我国,蓝藻的大面积暴发并不只局限在太湖流域,滇池等一些主要水域都面临蓝藻暴发的危机。蓝藻的暴发一再影响这些流域的人民生活,对于蓝藻的治理却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那么,蓝藻是什么?它怎么变成危害的?怎样科学治理蓝藻?在蓝藻治理方面怎样才能避免走弯路呢?  相似文献   

10.
浸没式UV-C技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华”蓝藻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藻种,探索一种用于蓝藻“水华”控制的方法,即浸没式UV-C技术.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分别从群体、细胞、分子水平,对此技术控制蓝藻生长的抑制效应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碧水之灾     
2007年5月底,太湖水面漂起了一层厚厚的绿油油的泡沫,整个无锡市的城市供水系统也因为水原严重污染不得不暂时关闭。忽然之间,一种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微生物——蓝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蓝藻是如何形成“水华”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蓝藻呈绿颜色,大量浮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因此,专家们为它取了个靓丽的名称--蓝藻水华. 蓝藻是水体生物污染的一种,广东气候高温多湿尤其容易引发水库蓝藻污染灾害.蓝藻爆发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使水体不仅变了颜色,还散发着臭味.长期如此,湖泊失去了功能,成为死湖.更为严重的是,河流湖泊中的蓝藻含量过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据了解,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区大.  相似文献   

13.
最高境界     
2007年夏天,太湖北部爆发蓝藻,导致无锡全市断水多日。以后太湖蓝藻还会不会卷土重来?据悉,江苏已采取各种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太湖,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太湖里投放鱼蟹,这叫“以鱼养水”。  相似文献   

14.
我国螺旋藻研究与开发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螺旋藻研究与开发的进展ProgressinChina’sSpirulinaPlatensisResearch郑学玲(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广州510631)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是蓝藻门,蓝藻纲,段殖目,颤藻科,螺旋藻属的...  相似文献   

15.
周建新  官剑锋 《科技资讯》2010,(10):127-127
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要进行治理。那么,蓝藻是什么?它怎么变害的?怎样科学治理蓝藻?在蓝藻治理方面怎样才能避免走弯路呢?笔者就这些问题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菌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处理法,首次较好地分离具活力的丝状蓝藻的原生质球。通过再生培养,跟踪显微观察了原生质球的再生过程,并且获得了再生藻株。为丝状蓝藻的转基因工作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受体细胞。  相似文献   

17.
在汾河景区水体三个蓄水池采集到蓝藻5科、23属、43种及变种,三个蓄水池的蓝藻植物在种群和数量分布上各不相同,并且在不同季节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蓝藻沼气发酵产甲烷潜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滇池蓝藻——作为污染的产物和二次污染的始作俑者正越来越成为滇池污染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如果能够将这一污染物变废为宝,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加以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主要测定了将蓝藻用于沼气发酵的产甲烷潜力,结果表明:滇池蓝藻可以被用做沼气发酵原料加以利用,而且产气周期较长,产气稳定,经测定偈(总固体)产气率为345mL/g TS,VS(挥发份)产期率为366mL/g VS。  相似文献   

19.
蓝藻基因表达载体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蓝藻是一类具植物型放氧光合作物特性的原核生物。多数蓝藻富含营养物质,无毒,是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独特受体系统。因此,构建适用于蓝藻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载体系统,并用于表达药物活性肽基因,已成为当前蓝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课题组10多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蓝藻基因工程研究,从蓝藻Plectonema botyanum中分离得到了约1.5kb的小质粒,以此为出发质粒,构建了蓝藻穿梭质粒pPRS-1和穿梭质粒表达载体pPKE2;同时根据DNA片段同源重组的性质,构建了蓝藻Calothrix sp.PCC7601、Synechococcus sp.PCC7942的基因整合平台系统。在国家863项目经费资助下,利用构建的蓝藻质粒载体和基因整合平台系统,把人源胸腺素基因转入蓝藻Calothrix sp.PCC7601和Synechoccus sp.PCC7942,并能高效表达,首次获得了可直接口服的含人源胸腺素的转基因蓝藻,这对研究和开发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crt基因)是一类指导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很好地阐述蓝藻crt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和早期进化特征.为研究蓝藻crt基因的多样化程度,了解其进化规律,文中利用现有资料,分析了参与蓝藻门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关键酶的分子进化关系,主要目的是提供crt基因在蓝藻门中的进化轮廓,分析其是否存在基因的水平转移,并评价其选择方式,便于今后描述该基因在蓝藻中的进化特征.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在蓝藻基因组中频繁发生基因的水平转移,而氨基酸变化大部分是在正向选择下进化的.分析还发现大部分代谢前期的crt基因相对保守,一些亲缘关系密切的蓝藻其类胡萝卜素基因却有较远的进化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