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某工程高路堑边坡滑坡现场调查、勘察及开挖揭露情况,分析了滑坡特征及其成因,对所采用的抗滑桩、抗滑挡墙联合体、刷坡卸栽、增加排水设施、填塞大裂缝及坡面防护等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大量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广元利州中专大范围滑坡,通过在治理中采用适当的削坡工程和合理的截(排水)措施的综合使用后,滑坡现象得到控制。这突出了此类滑坡治理工程中合理的截(排水)措施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人类工程活动形成大量临空面成为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同时强调对此类滑坡必须采用针对性强的综合措施,一步到位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滑坡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保证交通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高速公路滑坡的防治原则,阐述了排水、减重、支挡工程、抗滑桩等防治措施,指出了滑坡地区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RK24滑坡由浅层滑动逐渐转化为深层滑动,是一个转化型二次失稳边坡典型案例.在RK24滑坡详细调查基础上,研究转化型二次失稳边坡的变形特征与失稳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结果表明:①合理划分滑体横纵剖面,有限的监测数据能准确反映滑体内部变形情况,变形量差值拐点为滑面,稳定区域局部异常点裂隙发育;②丰富松散物源、优势节理构造提供基础条件,降雨或地震诱发边坡失稳,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震动效应促使工程滑坡浅层向深层转化;③工程治理需综合考虑二次滑面深度、失稳原因和既有工程的破坏情况等,由于强降雨导致的二次失稳,需加强排水引流,由于震动效应导致的二次失稳,需二次支挡加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混凝土抗滑结构的应用、锚固技术的应用及减栽、排水等措施的应用去论述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加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晓云 《甘肃科技》2023,(11):39-42
引洮供水二期静宁配套工程田堡调蓄水池傍山临河而建,为半挖半填的注入式水池,设计调蓄容积30万m3。在施工过程中边坡北东后缘出现裂缝,后期裂缝宽度逐渐扩大并加速发展,最后左侧山坡出现整体滑坡,且滑坡趋势加剧较为明显。经现场地质复勘和对滑坡原因进行3种方案比选(坡脚抗滑桩+截水沟综合治理方案,前缘支挡+削坡减载+后缘锚固+截排水,全部削坡、地表至滑面的土体全部进行清除),分析评价后选择坡脚抗滑桩+截水沟的方案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后滑坡达到稳定,保护滑坡坡脚下调蓄水池及135乡道过往行人、车辆的安全,治理工程可靠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治理工程满足Ⅷ度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粤北山区龙怀高速公路K167公路路堑滑坡成因机理进行分析,得出该滑坡是基于区域地质构造揉皱挤压、滑体岩体破碎、滑带土全风化炭质页岩泥化、滑床强-中风化炭质页岩隔水层、路堑开挖坡脚等因素造成的滑塌。分析滑坡现状、结合地质资料、参照深孔位移监测数据确定滑体最大厚度为20 m、滑坡形态呈近似弧形及滑面位置等。在此基础上,采用GEO-Studio边坡稳定性模块SLOPE/W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计算;并采用适当卸载+抗滑桩+锚索框架梁辅以排水措施治理该滑坡。通过2个雨季的考验,变形趋稳,证明该处置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沿河城区防洪堤0+440-0+486段边坡病害概况及产生原因,提出了边坡排水、清刷滑体和防护加固相结合的综合整治工程措施,并用条分法对该边坡进行了稳定验算。为满足防洪堤稳定性要求,对滑坡段基础采取了挖齿槽、打描杆等措施,并对该基础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已查明滑坡灾害点59个、崩塌灾害点22个,其控滑结构面以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黄土土性差异面及节理裂隙面为主要结构面,滑坡的动力学特征以蠕滑缓动滑坡为主,影响滑坡和崩塌灾害形成除了地貌一岩土类型、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是造成滑坡和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分别提出了监测、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生物工程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滑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之一。文章对驷马山引江水道切岭段滑坡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该滑坡段工程治理措施——竖井结合水平孔排渗措施实施后近20年现场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滑坡段土体治理前后的稳定性状况计算、分析,认为采用竖井结合水平孔的深层排水措施,滑坡体稳定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贵州省印江县罗场中学滑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有利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条件,大气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该滑坡分为已滑动和潜在滑动两部分,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潜在滑坡体的稳定状态及剩余下滑推力。分析表明,滑坡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或暂时稳定状态,在暴雨情况下处于欠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作用下处于不稳定或局部稳定状态。根据保护对象和滑坡的特点,建议采取分区分段治理,治理方案包含截流排水、抗滑支挡、削坡锚固及爆破卸荷等工程。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府谷县清水川低热值燃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电石厂地质灾害概况做了全面介绍,对地质灾害成因做了详细分析,并进行了滑坡稳定性计算。依据滑坡稳定性分析,确定了支挡、排水等治理方案,并对治理工程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同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川  王磊 《甘肃科技》2011,27(5):30-32
旺苍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历次经历构造运动,气候受季风气候控制,夏季多雨,加之受5.12地震影响,近两年来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愈加频繁。楼房岭滑坡作为一老滑坡,其左边界分布的数个浅塘对其变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塘水沿基覆界面下渗后在滑床面聚集,在软化滑带土,降低其抗剪强度的同时,使滑床面白垩系汉阳铺组泥岩发生泥化,进一步减小滑体与滑床之间的摩擦力,并在浮托力及滑体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该滑坡能在近似水平的滑床面不断蠕滑,对坡体上的民房持续造成破坏。通过稳定性分析,目前该滑坡处于蠕滑阶段,而排水成为了治理该滑坡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铜川烈-柴公路收费站滑坡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铜川烈-柴公路收费站滑坡为例,研究黄土滑坡机理,为黄土滑坡预报和工程治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对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运动学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地下水对黄土滑坡形成的影响。结果在考虑孔隙水压力情况下,分别统计出了孔压系数与饱和度及孔隙比之间的关系,并对滑坡的滑距、滑速进行了计算分析。结论本滑坡符合黄土蠕滑动液化机理模型及滑坡运动学机理模型,提出的滑坡运动轨迹方程、滑体质心速度曲线方程、滑距公式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施艳秋  金兰 《甘肃科技》2020,(17):105-109
根据渝怀线上行K100+000~+500段滑坡群详细勘察成果,一期工程采取抗滑桩+地表排水+地下虹吸排水措施治理该段滑坡,同时利用深孔位移监测技术,对滑坡群在受外界因素扰动过程中的深孔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对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结果及时分析反馈,通过采集两个完整水文年监测数据分析得出:1#和2#滑坡变形可分为两个阶段:变形蠕动阶段和工后稳定阶段,1#和2#滑坡治理工程达到了预期效果。3#和4#滑坡持续变形蠕动,依据监测数据并结合地质钻探成果分析3#和4#滑坡属厚层堆积体沿基岩顶面缓慢蠕动,滑体最厚达20米;监测数据为论证滑坡群二期治理工程实施必要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饶培娟 《甘肃科技》2012,28(16):34-36
主要对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内容及滑坡防治措施进行了探析.滑坡防治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在滑坡的防治措施中,主要有截排水、削坡及对坡体的稳固,而对坡体的稳固主要采用下档、中固、上护的基本方法,主要表现在治水和滑坡上部的削坡减载;增加阻滑力的措施主要采用坡脚压载和各类支挡措施.  相似文献   

17.
曹洪梅 《科技资讯》2009,(15):223-223
本文分析了梓潼段滑坡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措施,并提出了抗滑桩,抗滑挡墙在滑坡治理中的施工注意事项及防治监测要点。  相似文献   

18.
赵杰 《甘肃科技》2014,30(15):112-115
基于对滑坡的成因分析,认为,古老滑坡和地层岩性是形成滑坡的地质基础,边坡开挖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持续的强降雨是坡体变形的诱发因素。通过分析坡体变形的历史证明了水环境对坡体稳定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了治理工程中疏排坡体的地下水的重要性。阐述了排水隧洞的设计理念,通过分析现场的监测资料对比分析修建截水隧洞前后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客观评价了截水隧洞的工程效果。证明在此滑坡治理中实施排水隧洞措施是合理且有效的,对类似滑坡的防灾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GEO-SLOPE软件中的渗流模块模拟了某巨型古滑坡的渗流场,分析设置渗水盲洞后的水位变化,再用稳定性分析模块,比较排水前后的滑坡稳定性,从而得出排水措施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这为研究排水措施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为其它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预应力锚索在高边坡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中应用的正确性,以西攀高速公路——高边坡为例,介绍了预应力采用锚索地梁支挡结构,浆砌片石菱形网格植草或者满铺浆砌片石进行坡面防护,结合排水、减载等多种工程措施综合治理高边坡的工程实践。证明其既能缩短工期,又可节约投资,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支挡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