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天才型人才。但是,这个天才型人才却在两种不同的用人制度下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西游记》就是通过对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玉皇大帝和观音菩萨两种不同用人方式以及产生的不同结果的对照,抒发了对封建时代的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的不满,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的用人制度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西游记》原文与作家主体相结合的角度 ,探讨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作家形象 ,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这一取经队伍乃是一个合成系统。在这个“合成”系统中 ,实现了作家自我 ,并在此基础上 ,对作家的创作心态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里有一个故事:天竺国凤仙郡郡侯冒犯了天地,惹怒玉帝,玉帝让凤仙郡三年没有下雨,人们几乎无法生存。后来,唐僧师徒路过,群侯得孙悟空相助,改过自新,此地才重新降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探讨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禅宗重领悟贵言外的宗教哲理。尤其是它注重内心的感悟,擅长富于哲理的启示,对中国小说创作的丰富和完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敏 《少儿科技》2011,(11):6-7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天宫一号"载着中国人的憧憬和希望,一飞冲天,直刺云霄!"天宫一号"是什么?看过《西游记》的同学,一定对"孙悟空大闹天宫"印象深刻。莫非此"天宫"和彼"天宫"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没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把未知太空称为"天宫"。  相似文献   

6.
种德若树     
虽然看过好多遍.我还是爱读《西游记》,喜欢遐想孙悟空腾云驾雾是什么感觉.喜欢琢磨孙悟空为什么能分清人和妖。  相似文献   

7.
《西游补》是《西游记》续书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它的内容奇幻,寓意深刻。《西游补》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唐僧形象进行了颠覆和重构,使他们具有了不同于《西游记》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西游补》紧紧围绕"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的佛学框架来安排故事情节,却没有宣扬佛教灭情明理的观念,而是表现出对于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鲁家米  倪莉 《科技智囊》2007,(10):68-72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作品。其中的主角之一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形象,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进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了大眼金睛。这当然是神话,可真实的历史中,炼丹炉的确炼出过“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厉害角色——由于古代皇帝个个都想长生不老,  相似文献   

10.
唐朝玄奘去往天竺取经的故事流传很广,被历代通俗文学和民间传说不断加工改编,最终出现吴承恩笔下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从历史到小说,玄奘在保持对佛经的执着追求的同时,其凡人身份脱胎成为传奇身世,成为神佛转世、菩萨庇佑的唐三藏。其中,三藏的称呼有着从佛教意义向通俗意义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悟空身坡“防火服”话说悟空在做齐天大圣时,曾经因为犯下天规被抓。恼怒的玉皇大帝命令太上老君把悟空练成仙丹。可没想到这家伙被关进丹炉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却半点事儿都没,还能在丹炉里大喊大忠。奇怪,难道他穿了防火服不成?嘿嘿,这想法还真沾点儿边。不过这“防火材料”可不是穿在身上的,而正是悟空本人!没错,《西游记》一开头可就交待了,孙悟空不是普通的猴子,而是一只吸收了日月精华的石猴!石头哪能那么容易烧化呢?  相似文献   

12.
灵山是《西游记》中西天佛祖的居住地,也是唐僧取经的目的地,那么,灵山原型究竟在何处?它又经历了何种演变?结合《西游记》成书、版本的相关文献与《西游记》文本描写实际,以及既往学者已有之研究,对之作一番考察,对认识《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机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在个性和才能上前后判若两人。前七回中,孙悟空敢作敢为、铁骨铮铮和不畏权势。皈依佛门后,其个性大变,屈服权势而甘为前驱,唯唯诺诺而大卖人情,不辨是非而认敌为友。才能上由前七回的神通广大、有勇有谋变成了一个工具和庸人。而名利则是孙悟空完成这一蜕变的动机,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上会会规"。孙悟空的蜕变,是当时"上会会规"社会制度下的悲剧,《西游记》藉以谴责压制和摧残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西游记》应是一部社会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14.
核心提示: 我们都知道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路经黑水国时,唐僧被老鼠精困在了无底洞。后来,孙悟空与八戒、沙僧一起,将师父从无底洞中救出,并惩治了妖怪。大干世界,无奇不有。海洋中也有“无底洞”,你相信吗?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附近,常有着异常的电磁波动,曾经发生过多起神秘海难。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0,(5):41-41
一位美丽痴情的女王。一条喝了其中的水就能生孩子的子母河,《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女儿国”究竟是吴承恩全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理想乐园,还是历史上果真有过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呢?  相似文献   

16.
陈旸 《世界知识》2014,(13):36-37
6月4日至5日,七国集团(G7)在布鲁塞尔召开首脑会议,可谓“遍插茱萸少一国”。17年前,俄罗斯作为“插班生”加入了G7这一西方工业国论坛,而今由于所谓不守“班规”被拒之门外,G8回归G7。但是,G7首脑们貌似对俄同仇敌忾,态度强硬,实则各有盘算,首鼠两端,被排挤到门外的“插班生”反倒成了多方竞相搭讪的“香饽饽”。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艺术地再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现实,父系家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必然会投影到小说中。孙悟空偏爱以具有母权遗留的“外公”而非代表父权的“爷爷”作为自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秉承“知母不知父”神话。母系、父系两种社会家族家长制的影响,“舅权”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吴承恩特殊的生活经历,可以阐释“孙外公”的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前七回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与后几十回踏上取经之路的孙悟空在形象塑造上有着不尽一致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形象造型上,还体现在人生追求,价值观念诸方面。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所写的诸种变化,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和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书中诸种变化的故事情节,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感受加工创作而成,因而也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把这种变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在明代心学社会思想背景下产生,其主旨就是要努力破除心中之“贼”,并且通过“饥饿”叙事来加以寓言式的形象阐释。从生理学上说,“饥饿”是神经中枢的一种感觉,意味着肚子需要填饱;从精神层面上说,“饥饿”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贫乏,一种对本身性命之道的渴求。小说揭示了“饥饿”与“魔难”的因果关系,并把“饥饿”与“修心”联系在一起,其所蕴含的意义言之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