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长期普遍使用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质疑,在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三位院士的建议下,国务院责成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专题研讨,并提出意见。在5月18日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虽未完全达成共识,但讨论热烈深入。本刊特辟此专题,刊载讨论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长期普遍使用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质疑,在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三位院士的建议下,国务院责成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专题研讨,并提出意见。在5月18日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虽未完全达成共识,但讨论热烈深入。本刊特辟此专题,刊载讨论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我对“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两词的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初期,审定专家们对生态学名词的选定原则,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系统收录生态学科专有的、常用的,并有科学内涵的名词,由于近十余年生态学发展迅猛,产生了大量交叉科学和边缘学科名词,要收录能反映当前生态学学科发展水平的新词。”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在2002年7月召开的审定专家会议上,对初步选定的14008条名词,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6,(5):6-7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核雾霾"言论,环境保护部组织核安全方面专家们认为,雾霾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主要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的排放、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地理环境及气候气象条件等方方面面。2013年底,出现"核雾霾"言论后,业内专家已就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雾霾的形成与核辐射没有直接关系。煤燃烧过程中,铀、钍在原煤中含量的80%以上留在了炉渣中,经除尘过滤后,随  相似文献   

5.
"工程技术哲学国际会议"(fPET)是"哲学与工程研讨会"(2007年在荷兰召开;2008年在英国召开)的延伸。2010年5月,fPET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举行,与会人员就会议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陈曦 《科学大观园》2020,(11):48-51
正紫外线除螨仪、臭氧洗菜机、果蔬破壁机、负离子加湿器,这些透着"科技范儿"的小家电,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是"真香"还是在收智商税,听听专家怎么说。有报道显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小家电产品的销量逆势上扬。基于消费端需求的变化,健康、除菌成为消费热点之一,而像紫外线除螨仪、臭氧洗菜机、果蔬破壁机、负离子加湿器等这些和我们健康相关又有点"科技含量"的小家电,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那么这些透着"科技范儿"的小家电,是"真香"还是在收智商  相似文献   

7.
简讯     
2003年12月14日至20日在台湾地区台北市师范学院召开了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研讨会。共有30位两岸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两岸专家共同主持召开。会上,海峡两岸专家对5000余条测绘学名词进行对照讨论。对二审稿基本达成共识,暂定2004年在祖国大陆召开二审会,审稿出书。在这期间,还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名词研讨会,对经过对照的2000余条名词逐条讨论,并最终定稿,准备出版。(李玉英)  相似文献   

8.
简讯     
20 0 3年 12月 14日至 2 0日在台湾地区台北市师范学院召开了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研讨会。共有 30位两岸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两岸专家共同主持召开。会上 ,海峡两岸专家对 5 0 0 0余条测绘学名词进行对照讨论。对二审稿基本达成共识 ,暂定 2 0 0 4年在祖国大陆召开二审会 ,审稿出书。在这期间 ,还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名词研讨会 ,对经过对照的 2 0 0 0余条名词逐条讨论 ,并最终定稿 ,准备出版。 简讯@李玉英  相似文献   

9.
专家是"社会良心",专家信任是社会信任的最后一道屏障。为考察我国专家信任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重建策略,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公众已经认识到科学的可错性、条件依赖性和局限性;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公众对科技信息和专家的信任程度相关。公众并不信任专家,但陷入了不信任却又不得不信任的"豪猪困境",专家则面临着"无论说什么、无论怎么说,公众都不信"的"专家塔西佗陷阱"。"人格信任"走向"系统信任"的时代背景规定了这一"豪猪困境"和"专家塔西佗陷阱"的基本特征;二者相互作用,其溢出效应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消除"利益关联"是专家获取信任的关键因素,强化专家与公众之间常规的直接互动、提高传媒准门槛、规范新媒体报道等,有助于建构一个开放、透明、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豪猪困境"、"专家塔西佗陷阱"的突破和专家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正"乳铁"商标+乳清蛋白产品变身乳铁蛋白粉,行业惯用手法致百倍暴利;专家称不宜盲目给孩子额外补蛋白质。作为乳汁中一种特有的活性蛋白物质,乳铁蛋白被广泛认为具有调节免疫、抑制病毒和有害菌等作用,其产品也因此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然而,一些所谓的乳铁蛋白粉实质上是带有"乳铁"商标的乳清蛋白固体饮料。这样的普通食品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图象"与"图像"用法的争议(或规定)经历了很长时间.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作者和读者们仍未达成共识,以致在各种文字媒体上混用、误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同一意思,此一时用"图象",彼一时又用"图像",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与多年来有关规定和权威工具书所载词条数量不够完整、意思表达不够准确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了"碳"炭"与"煤炭"的来历与原义后,认为"碳"与"炭"的用法可从不同角度来处理元素C的中文名为碳;从含碳的物质(或材料)的用途区分,在一般条件下能燃烧的就用炭,不能燃烧的就用碳,对于与可燃烧物质有成因联系或衍生物也使用"炭";对基本无争议的与"碳"炭"有关的词,就约定俗成,继续使用;对有争议的碳与炭的用法,根据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所接受为原则,先根据行业专家提出建议,在行业内统一,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总结宝鸡专家大院、杨凌专家科技示范园等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提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园一区"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这些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的顶级专家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ICU、隔离病区,在最危险的地方,做最关键的战斗。从北京到武汉,一支庞大的顶级专家医疗队集结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奋战在包括重症ICU病房、隔离病区等在内的"红区"。战"红区"意味着抢救生命,对专家们来说,是责无旁贷,是信任守护,是无条件执行。1月26日下午2时许,首都机场,一支精锐的医疗队集结完毕。此时,距国家卫健委决定派出这支  相似文献   

15.
技术人工物二重性及其产生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本文尝试将直觉作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首先讨论"经验转向"中"经验"的本真含义,发现其既包括外部经验又包括内部经验,而这种内部经验在技术实践中就表现为直觉。然后,从对"难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发现,对于结构-功能之间的本体论标准已经开始转变,这就为直觉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并由此转入直觉如何将技术人工物纳入到实践层面中的讨论,即把直觉作为默会知识来进行研究,通过形成"实践感"在主体与技术人工物之间建立联系,来表明直觉可以作为技术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国内"PX"项目频频见诸于报端,成为饱受争议的对象,甚至引发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在一些普通民众心目中,"PX"不再是对二甲苯这个化工名词,而是"剧毒"和"危险"的代名词。究竟"PX"项目暗藏巨大风险,还是安全可靠?专家对此发表怎样的见解?有何判断?从报纸中的专家话语文本入手,尝试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综合话语分析法来考察"反PX派"和"挺PX派"专家是如何实现话语建构任务的,指出"专家共同体"内部的话语之争对PX形象的建构作用,并通过分析、对比专家话语"修辞建构"的实践逻辑,结合文本产生的具体情景,探索话语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2007年4月27日至5月5日,海峡两岸地理学家大会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本次会议期间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研讨会,与会海峡两岸专家代表共计20余位。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研讨会针对经过两岸专家共同努力所形成的4000余条地理名词对照稿,分专业组进行了集中研讨。根据会议精神,此次经过两岸专家共同讨论形成的地理学名词将在会后由台湾专家进行修改,并于今年年底前交由大陆专家作进一步修订,争取2008年在大陆召开第二次审查会。(李玉英)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08年8月7日和14日,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植物保护"专家组和"土壤学"专家组分别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了名词定义讨论会。会上,全国科技名词委高素婷向各位专家详细地介绍了拟写名词定义的原则和方法。审定会重点讨论了有争议的词条定义。植物保护和土壤学两个专业的名词收集和定义工作都是由活跃在各自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9.
7月30日到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双边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11名国内专家与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李约瑟研究所的7名专家齐聚一堂,就东西方的人与自然主题展开来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初期,审定专家们对生态学名词的选定原则,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系统收录生态学科专有的、常用的,并有科学内涵的名词,由于近十余年生态学发展迅猛,产生了大量交叉科学和边缘学科名词,要收录能反映当前生态学学科发展水平的新词。”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在2002年7月召开的审定专家会议上,对初步选定的14008条名词,进行了一次“大手术”,大家严格按照“选词原则”从中只选定了4082条进行释义。此后,经过各分支学科组审定专家及评议专家们进一步筛选,确定为3735条。在这过程中,大家“心照不宣”地,始终未将“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两词选入“生态学名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生态环境”一词的科学内涵混乱,将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捆绑在一起,人为地混淆两个本来就不同的概念。尽管生态学和环境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毕竟是两个独立发展的学科,生态学属于生命科学,而环境学属于地学范畴,它们可以交叉,甚至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但决不会相互取代;二是该名词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英文译名,按照定名应遵循的单一性原则,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英文(中文)名。我们查遍国外英文词(辞)书,未能查到“生态环境”相对应的英文名词;三是该名词已进入宪法和国务院文件。但是,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在自编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2003年第9期的“争鸣”栏目中,发表了审定委员陈永林研究员的文章:《我对“生态环境”一词的理解》,对该词提出了异议。关于“生态建设”一词,也未收入《生态学名词》,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审定专家难以对该词科学性作准确的表述;二是尚未找到相对应英文译名,如ecological construction或eco-construction,以及ecological development for human environment的译法都不确切,要么是中国人自造,外国人不懂;要么是我们将外国已有明确科学内涵的名词(词组)硬安上中文译名;三是“生态建设”易对群众和领导(尤其是对素质不高,胆识过人的基层领导)起误导作用,打着“生态建设”的幌子,干着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事,可谓比比皆是,让人痛心疾首。这是由于“生态建设”这个词极易突出人的主观意志,而往往忽略了按照生态系统自身规律进行所谓的建设。而生态学本身已有一系列科学的名词,如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等名词,准确而科学地指导人们去处理受到人类破坏的生态系统,如何按照科学本身的规律去恢复、修复、甚至于重建生态系统。总之,在我国特定的条件下,多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少一点人定胜天的思想,对保护我们已经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会有莫大的好处。我于5月17日参加了由全国名词委召开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研讨会,切身感受到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三位院士登高一呼的感召力,尤其是主持会议的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的民主包容的作风和与会众多专家的启示性发言,使我受益匪浅。为了使这次讨论能持续深入,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不急于求得共识,让大家多发表意见;(二)讨论形式多样化,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以会议形式,发表口头见解;(三)对一些已取得共识的名词,也不急于进入《生态学名词》,可以放一放,等一段时间,成熟了,再选入。以上是个人的一点见解,不揣浅陋,写出来与大家切磋,祈望能使生态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