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佳 《科技信息》2013,(23):132-132,134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发现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翻译正是建立在语篇而不是字、词上,因此翻译也需要具备这两种特征。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角度对朱纯深和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进行对比研究,从这两方面对译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因属于不同语言体系,而必须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3.
薛小红 《科技信息》2013,(18):185-186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形式,又是各种语言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国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委婉语的翻译成为译者比较棘手的问题。《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17世纪的时候就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而享誉全世界。《红楼梦》语言独具风格,大量使用委婉语就是其语言特色之一。1980年,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英译本《ADream of Red Mansions》,其语言丰富多彩,弘扬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翻译目的论指出,目的准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同时,忠实准则从属于连贯准则,这二者都从属于目的准则。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红楼梦》杨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进而分析目的论对于委婉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需具备良好的语篇意识才能顺利完成翻译任务。在英汉翻译中,语篇是翻译中最大的交际单位,英语与汉语在篇章结构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和差异。就语篇范围而言,不同语篇的翻译应具有不同的特点,语篇翻译把语篇当做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本文将在语篇衔接手段、段落结构以及篇章展开模式三个方面进行英汉对比分析来说明语篇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它把源语语篇的信息、情感等传递给另一个语言社团的成员。连贯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的连贯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连贯的定义、条件、类型及连贯与衔接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连贯”一词的意义。根据由巴金的代表作《家》改编的话剧《家》中的对话翻译为实例,以动态连贯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体现和构建为出发点,分析动态连贯在汉英对话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过程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衡量之一。本文试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并对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培根的《论人生》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主述位理论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从句子间的衔接着眼,从结构与语篇意义的角度探讨应用主位推进模式改善语篇翻译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红楼梦》死亡委婉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探讨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文化取向及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于强福 《科技信息》2010,(26):168-169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而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在讨论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后,通过对杨译本《红楼梦》的分析,试论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而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在讨论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后,通过对杨译本《红楼梦》的分析,试论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韩礼德与哈桑的英语衔接理论,着眼于《孙子兵法》袁士槟教授和林戊荪先生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翻译研究,旨在从英汉翻译语篇对比的角度,探究有效的语篇翻译技巧,为译者译出最佳文本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语义概念,语篇连贯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衔接手段,但又各不相同,英汉互译较复杂的工作是对衔接手段的处理,译文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能否正确处理衔接手段。以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译文作为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分类为基础,进行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能提出一些对翻译有所帮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琴 《科技信息》2007,(12):158-159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英国著名小说《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来说明,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不管是在理解原文或是在构建译文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篇翻译的过程中,对词汇衔接进行识别与重构,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而且能够产生与原文在意义上、功能上对等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李冰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3):109-112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衔接在语篇特征和语篇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语法衔接手段之一的指示照应衔接手段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以韩礼德的衔接理论为模型,以《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对比英汉语中部分指示照应衔接手段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文学文体学为理论依据,以小说名著《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源语文本为对象,选择它们在句法层面上典型的引语译例,分析、比较原文与译文的文体风格对等问题,避免假象等值,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汉英衔接手段的异同及其翻译已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多局限于较短语篇片段或科技文章,对整个小说语篇的研究则不多见。这里以现代短篇小说名篇《孔乙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在译文中的映现,探讨这些衔接手段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法,从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五个方面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骂詈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在骂詈语的英译上由于不同文化的取向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便促进跨文化的交际,消融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缺失和错位,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