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波兰首都华沙附近,发现了一座年代大约为1100年前的墓葬群,有大量随葬品(图中左侧的“年轻战十”旁边有剑随葬)和殉人迹象。另外还发现了几十座神秘墓葬,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墓葬的主人与北欧海盗和东欧早期统治者有关。考古学家对这个“年轻战士”尤其感兴趣:他20多岁,  相似文献   

3.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在长江下游崛起,多次战争中互有胜负,结为世仇,著名的“卧薪尝胆”等故事就是以此时此地为背景。这些故事里有一则对研究冶金技术发展颇有价值的故事。这就是干将和莫邪的故事。由于战争的需要,吴国和越国都很注重练兵习武,讲究兵器制作,长江下游一时成为冶金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在出土文物中有不少“越王剑”、“吴王剑”也反映这种情况。据说,吴王请来一位冶金名匠干将,令他制作铁剑。干将奋斗了3个月,都以失败告终,为此苦恼万分。干将最亲密的助手———他的妻子莫邪,眼看丈夫累次失败也很焦急。因为如果造剑不成,不但…  相似文献   

4.
长吻鱼,前冲的吻呈管状,有1m多长,还非常坚硬,似一把锐利的长剑,所以海洋学家称其为剑鱼。它生性凶猛好斗,令众多的鱼类和渔民望而生畏,是大名鼎鼎的“海洋剑侠”。马来西亚多多尔岛的渔民铤而走险,经常出海捕获长吻鱼,有的渔民为此丧命,留下了惨烈悲壮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古代将士作战时,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手持盾较小,只防护身体的一部分,一般是用左手握盾或左臂挽盾;立盾较大,可支立于地,防护全身或排成一排,形成屏蔽。  相似文献   

6.
《科学24小时》2012,(10):38
天文学家们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两个大型星团,这两个星团目前似乎正处于合并的早期阶段。距离地球约17万光年。它们所处的位置属于被称为“蜘蛛星云”的剑鱼座30星团,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恒星新生区,科学家们一开始认为这里是一个大型的星团,但是后续的观察证明这是两个不同的星团,两者的年龄差距约为100万年。  相似文献   

7.
资剑是我最近访问的一位“启明星” ,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采访资剑 (见图 )并不容易。现今不少在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对媒体的访问报道都持低调态度。出现这种情况有诸多原因 ,如这些科学家正全身心投入某项研究 ,不希望有人来打搅 ;也有一部分是新闻媒体的 ,国内新闻媒体的不少报道在叙述、介绍某些事实或背景材料时 ,出现了各种偏差 ,客观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不少科学家对媒体采访之类的事采取低调和拒绝的态度。当我初与资剑接触 ,约定采访时间、题目时出现的一些低调的情况 ,我在非常理解的同时也在反思自身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8.
剑,古代的一种兵器,两面有刃。剑配上制作精良的鞘,显得威武壮丽,好多武士喜欢佩剑用剑;民间在房内挂剑以镇邪、防身和装饰;现代人把剑当作体育运动器具,如击剑比赛、舞剑健身。一般的剑人们可能都见过,但如青虹剑、鱼肠剑、雌雄剑、七星剑等称得上宝剑的数量极少,人们就很难欣赏得到了。普通剑与宝剑在造型、制造质量上有差异,但关键还是性能上的差异。宝剑性能优异,剑刃坚硬锋利,能削铁如泥,吹风断发;剑身外刚内柔,可曲可伸,长剑弯起来可当腰带缠身,解下来则刚直坚硬当作武器。更有剑刚出鞘,剑光可直取敌之首级之说。当然,这些夸张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剑鱼,即海洋里的长吻鱼,因其前颌骨与鼻骨突出延长到口前方,呈平扁长剑状而得名。它那前冲的吻足有1米长,极似侠客手中的"三尺剑",故海洋生物学家取其名为剑鱼,雅号"洋中剑侠"。剑鱼为环世界性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上层鱼类,全世界只有一种。成年剑鱼最大的体长可达6米。  相似文献   

10.
漫话鲎鱼     
叶秀荣 《科学之友》2006,(12):52-52
海洋里有一种甲壳节肢动物,成年者身长可达70cm,体质量约3kg,体分头胸、腹及尾3部分。头胸甲宽广,腹甲较小,腹部有6对不长的脚肢,腹甲两侧有若干利刺,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后面带着一条细长的剑状尾巴。形如团扇,状似马蹄,披坚执锐,样子古怪。一位渔民画家兴致勃勃地给它画像并题诗日:“身披铁甲衣,头戴钢盔帽:尾巴像把剑,脚肢似支箭……”形象地描绘出它的形态和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1.
胡迪尼的剑在西方几乎是一个成语,那就是说江湖骗子碰到了魔术师,骗局就会被无情地揭穿,就像本世纪初的大魔术师胡迪尼(1874年生于布达佩斯,1926年死于蒙特利尔)那样,揭穿了一个又一个“灵媒”的骗局。 19世纪末的欧洲盛行招魂术,而表演招魂术的则是那些自称能与上帝相通的“灵媒”(与我国那些自称能下神的巫婆极为相像)。与那些所谓的“灵媒”相比,胡迪尼对各种骗术、幻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确实棋高一畴。他经常揭穿骗子们的把戏,许  相似文献   

12.
洋中剑侠 年轻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一直对剑鱼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整整10年的跟踪研究,搜集了大量资料,发现了关于剑鱼的许多趣事。而他的业余爱好是研究汉语,而且酷爱武侠小说。因此,罗伯特对剑鱼有过这样一段描写:武侠小说家笔下的侠客,手中都有一把削铁如泥、犀利无比的宝剑,且出剑之快速、剑术之精妙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但与剑鱼相比,却要逊色得多。  相似文献   

13.
揭示孔雀美丽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惊叹于孔雀羽毛的绚丽色彩,而孔雀又常常被誉为极至之美、无尽之爱、天堂、纯洁以及“全知”的象征。如今,中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孔雀羽毛色彩机制的奥秘。 复旦大学物理学家资剑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角蛋白和黑色素排列的微小  相似文献   

14.
2020年4月,一条4.5米长的长尾鲨被海水冲上岸.鲨鱼已经死亡,头部后方嵌有一柄"长剑".研究人员发现,这条长尾鲨是被剑鱼杀死的——剑鱼刺伤了它,并把"长剑"留在了它身体里. 照理说长尾鲨的主要捕食对象多是一些小鱼,对剑鱼并不构成威胁,因此长尾鲨并不在剑鱼会攻击的对象之列.  相似文献   

15.
田璐 《科学之友》2015,(1):20-21
<正>"桃木是中华民族吉祥文明的象征,桃木剑雕刻工艺同样也是芮城永乐当地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承载着山西民俗文化,也承载着道教文化的内涵。"永乐桃木雕刻传承人李艳军如是说。桃木灵剑来自700年前吕洞宾故里说起桃木剑,很多人会想到神话故事中神仙老道背后的那把木剑。而在现实中,桃木剑的确是道教的一种法器,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也被认为有  相似文献   

16.
1914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F.W.Lanchester)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研究了在两军交战的过程中双方兵力变化的数量关系,对集中兵力这一重要的军事原则作出了科学的论证,他写道:“古时候兵器与兵器直接对打,剑和盾遮挡刺来之剑和劈来之斧,战斗是一对一地进行的,单兵战斗的结局取决于双方的武艺,……双方实际使用武器从事战斗的人数大致相同,不存在一方集中兵力对付另一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09,(10):7-7
赤裸、被砍头、被捆绑——近日,在英国威茅斯海滨一处建筑工地施工前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51具年轻男性的骨骸,他们的头颅被整齐地堆放在一边。放射性碳测年结果显示,这一集中埋葬发生在公元890~1034年之间,即英国人与海盗作战时期。这些死者被认为是战俘,很可能是海盗,他们的头是被剑或斧砍下的。  相似文献   

18.
手机的变迁     
手机,原来俗名是“大哥大”,它的主要作用是“打天下,听世界”,“心胸”广阔、目的纯洁,没什么“杂念”。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又有了短信这一功能,由于价格便宜,广受大众欢迎,短信大为流行,手机进入了“短信时代”,“拇指经济”蓬勃发展,各大网站看准“风向”,  相似文献   

19.
元宵节的来历 据说汉文帝时,曾实行“与民同乐”的政策,被后人称为“开明君主”。他是在周勃平定“诸吕大乱”后登基的,这天刚好是正月十五日。自此以后,他就在每年的这一天夜里出宫游玩,“与民同庆”。因为古时候的“夜”与“宵”几乎是同义词,正月又称元月,所以汉武帝就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相似文献   

20.
《论植物的性别》一书中提出了植物有性别的观点,它的“阴性器官“的“阴部”、“阴道”、“子宫”及“卵巢”的功能如同女性的生殖器官;植物的“阳性器官”的“阴茎”、“阴茎头”、“睾丸”如同男性的生殖器官,也能射出数十亿的精虫。但是这些具体名称很快被18世纪的权力机构用一套拉丁用语掩饰下来。他们把唇形的“阴门”叫成“柱头”,把“阴道”称之为“花柱”,“阴茎”和“阴茎头”改名为“花丝”、“花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