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聊斋志异》这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制度。作品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以蒲松龄为代表的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表现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痴怨”情结。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孝子形象人数众多,他们的身份、经历各异,在作铝中展现的行孝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蒲松龄塑造这些异类孝子形象,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与他惩恶扬善、弘扬孝道的创作目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的足与绣鞋反映了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是意义丰富的性文化符号,足是女子身体最隐秘和最神圣的部位,是男-k-~N调情的性感地带。绣鞋暗示着性,有时候象征着女子的贞洁,是男女之间常用的定情信物。《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立足于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利用这两种性文化符号推动故事情节,改变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其角色定位及其功能价值期待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点的,反映出男权社会"女为男用"的角色价值意识,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极具分量,“变形复仇”是其中的独特分支。蒲松龄通过将复仇主体变换形态,从传统的人类复仇,转化为鬼、狐、虎等其他异类形象。复仇力度之强、复仇方式之奇,使其区别于同类作品。通过对“变形复仇”故事类型、故事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更深层次挖掘了蒲松龄的创作主旨,表现了复仇主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城隍》一文是《聊斋志异》的首篇,蒲松龄将它置于篇首有多种用意:第一,开宗明义,宣扬仁孝;第二,有所寄托,纪念叔父;第三,假借冥司,批判科举。蒲松龄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段方面对前人多有继承创新,通过对《考城隍》的释解可以看出蒲松龄放言常有用意,为文多有寄托。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人与异类关系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通过大量的人狐关系,展现出人与异类的新关系,一改六朝志怪以来人类对异类的恐惧、排斥心理,而表现为人类与异类之间和谐自由的美好相处。这种人类与异类新关系的形成,贯穿着蒲松龄追求生命自由的美学观,同时更反映了明清之际新的价值观转型的深刻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作家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为何要创作《聊斋志异》?这涉及到一个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心态问题。创作心态实质上是一个立体的、连续的、流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它错综复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思想、情感,以至欲望、动机、气质、个性、兴趣、习惯,甚至潜意识心理,都在发生着作用和影响。从《聊斋志异》思想内容之庞杂和审美价值之差异便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心态内容是多层面的、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但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比较系统的论述,有些评论也仅是从某一角度稍微触及,如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聊斋志异》是作者有所寄托的,……他之所以采用鬼狐故事,是因为它便于避免清初严酷的文网和自由地表现生活理想。”这是评价《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有九篇关于同性恋的故事。这些文章是在当时社会上同性恋盛行、同性恋作品流传甚广、蒲松龄重情惜情理解同性恋的心理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男性同性恋的性关系和性行为描写,蒲松龄采取了工笔细描层层点染的叙述方式,但在描写女性同性恋的性关系时,其手法却又显得含蓄蕴藉,显示了他内心的婚姻取向和坚守的道德底线。蒲松龄在理解同性恋行为的同时却又表明了自己的批判态度,并试图找出合理的途径来解决同性恋问题,实现情感由“变”向“正”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男性文士的权力渴求中,都包含着性的因素,而当被权力系统所边缘甚至驱逐的情形中,男性文士大多会产生一种替代性的性的要求,以应证自身一种虚幻的性权力,女性优伶由于独特社会存在状态,自然成为男性文士性权力的一个重要替代对象,从而构成两者之间的密切交往关系,而且,颇含一种文化意味,或聚宴品艺,或作词相赠,或传播诗赋,甚至产生爱情佳话,形成一种男性文士和女性优伶的精神互慰关系,共同抚平遭受挫折和压抑的内心伤痛。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的小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小说之所以长热不衰,主要在于他在写作时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与时代意识,并且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与惊险紧张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在艺术形式上将传统章回小说和现代小说新技法融为一体,在思想内容上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跳出了鸳鸯蝴蝶派一味言情的才子佳人式的窠臼。  相似文献   

13.
《张氏妇》是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聊斋志异》的一个代表作。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即对社会的批判,对反抗精神的赞扬,对女性自强思想的提倡。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文本的核心意向不是情,而是自由。贾宝玉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恶劝和意淫人格,无不体现任性自适、洒脱自由的精神意蕴。同时作者将人性自由的渴望寄墨于大观园诸芳。曹雪芹的自由观具有独特、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决不是此前任何文人学士的自由观的翻版。受制于时代和所属阶级,他所倡导的只能是有限自由。  相似文献   

15.
况周颐是晚清的风流才子,一生有过很多的爱情经历,桐娟、卜娱、傅彩云等几位女子建构了他多彩的爱情人生,形成了他独特的爱情体验。同时,他也找到了表现内心情愫的独特方式,主要有三种:伤春悲秋,悼亡,咏美人词。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以描写性爱题材的小说登上五四文坛的。纵观其一生的创作,爱情一直是他探讨的一个基本母题。由初期表现的灵与肉的交锋,善与恶的搏斗,到后期强调的自然对肉欲的净化,人格的自我塑造,这是他爱情小说的一个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7.
论苏曼殊爱情小说中的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艳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22-24
苏曼殊的爱情小说中频繁出现具有浓厚佛性意味的“海”“舟”意象,佛性成为小说人物对待爱情、处理现实问题时坚持的原则。小说浸润着苏曼殊对佛性独到的理解,也为佛性创造了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8.
1929-1930年陈梦家写了不少情诗,其中《迟疑》、《那一晚》、《露水的早晨》,如今在各种选本和介绍中,被视为表现初恋和爱情的作品得到欣赏和关注。但是,本文通过对陈梦家相关情感际遇的钩沉考查,认为这三首诗及这批情诗的背景不是正常和真实的爱情,而是"灵肉分离"的青春期的迷途,陈梦家自认鄙弃并痛悔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吉尔伯特.斯托克(Gilbert Stork,1921-)的成功对后来者的启示。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从吉尔伯特.斯托克的一些人生细节中,挖掘影响其成功的一些主要因素。结果以吉尔伯特.斯托克的简介入手,重点分析其成功因素。斯托克成长中形成的冒险追求、热爱实验的探索精神与结合实际、摒旧创新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他仰慕天才、志存高远、崇尚科学、热爱化学、立志有机的伟大抱负以及他面对现实、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是斯托克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己见、自信达观、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个性品质造就了他在科学研究事业上的成功,而他敢于突破、任贤使能的领导品质和他率先垂范、凝聚人才的协作能力以及通过师徒传承、薪火相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他在研究与教育中开花结果。结论吉尔伯特.斯托克的成功是自身努力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他的自身努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