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复旦大学物理系封东来教授日前荣获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又称为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每两年表彰一位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35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家。封东来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角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科学》2006,8(2):36-36
复旦大学物理系封东来教授日前荣获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又称为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每两年表彰一位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35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家。封东来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谱和其他以同步辐射为基础的实验手段研究高温超导体和其他强关联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有序现象。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技哲学学科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揭示其相关问题对本学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科技哲学领域较早设立的26个博士点博导样本,通过对其年龄结构、教育背景、科研产出、研究方向等的计量分析,勾勒出学科发展现状,并就学科萎缩、跨学科导师比例减少等给出了建议:导师结构年轻化、背景教育多元化、创新思想学派化以及学科内核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2017年,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宣布,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而做出的贡献.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姚檀栋也成为该奖项设立136年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科技史学科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研究方向、学术问题、研究范式、国际合作等方面经历着一个转变期。研究领域发生“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拓展,开辟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科研机构史、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方向。我国学者更加注重研究新的学术问题,更多地借鉴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研究、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实验手段,尝试跨学科、跨文化的团队式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4):8-8
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员2008年6月11日被授予2008年度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奖(ICTP Prize)——Pierre Gilles de Gennes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ICTP)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下属机构,它于1982年设立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奖,旨在授予发展中国家在物理学和数学研究中做出原创性工作和杰出贡献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我国曾有3位学者获得过此项奖励(分别是李家明、谈胜利和朱小华)。  相似文献   

7.
1 .竺可桢科学史奖由优秀学术论文奖和优秀青年学者奖两部分组成 ,它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慷慨捐助 ,于 2 0 0 2年正式设立。2 .竺可桢优秀学术论文奖是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对原创性论文的最高奖励 ,包括奖章、证书和 1 0 0 0美元奖金 ,授予在东亚科学、技术或医学的历史领域中一篇优秀论文的作者。竺可桢优秀青年学者奖授予在本领域发表作品的两位青年学者 ,包括奖章、证书和每人 50 0美元的奖金。颁奖仪式在每三年一届的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全体大会上举行。3 .由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团任命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2):16-16
在2008年“POLYCHAR 16:先进材料世界论坛(World Forum on Advanced Materials)”上,中科院化学所何嘉松研究员被授予“Paul J.Flory高分子研究奖(Polymer Research Prize)”。该奖项2000年由国际POLYCHAR委员会为纪念高分子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J.Flory而设立,用于表彰对高分子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概念、模型、理论、过程或发现有原始创新和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何嘉松因提出“原位混杂复合材料”的概念、发现“流变混杂效应”及其产生于填充聚合物熔体的条件,而成为本年度该奖项的唯一获奖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1):20-2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金奎励教授因在有机岩石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荣获国际有机岩石学会2007年度John Castano荣誉会员奖。John Castano荣誉会员奖是国际有机岩石学会最高荣誉奖,每年颁授一或两位学者,设奖以来共14人获奖。金奎励教授是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的交叉分析揭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决定性作用,为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脉搏,培养跨学科人才,推进21世纪大学交叉教育模式的战略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