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循经感传现象的入静诱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传现象是研究经络本质的重要线索。近代对感传的研究,从偶然发现到人群调查,已积累大量资料,确立了感传现象在人体的客观存在。但感传例在人群所占比例尚少,特别是典型的感传例(经络敏感人)更属少见,使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及其临床应  相似文献   

2.
隐性传感现象是我们在针灸临床和经络感传研究中所看到的又一种经络现象,指的是对经络感传不显著的人,用低频脉冲刺激井穴激发经气后,再叩击皮肤,可以发现在该井穴的经脉路线上,有一种区别于其他非经脉部位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经络的本质,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乃是从调查经络现象入手,透过现象,掌握规律,逐步深入,才能揭示本质。近年来,在经络现象的观察中,对循经感传研究得最多。所谓循经感传现象,指的是在刺激经穴时,部分受试者能产生一种特殊的传导感,传导的轨迹在肢体上循行的路线,与古典医籍中所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而与神经血管的分布却有所不同;这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给王曦(女,11岁)、张云松(男,11岁)、张燕(女,9岁)进行非目视图象试验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这一功能是依赖于经络感传。现将测试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王曦腘窝认字时产生的经络感传现象,不同日期测试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接触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青少年时,发现他们在认字过程中,有某些特殊感觉,从这个事实中,使我们联想到,外界信息传入大脑思维中枢的过程,与人体内的特殊感传——经络现象有某些联系。为此,我们给具有特异功能的刘东(男,20岁)做了特异功能与经络现象联系的测查,初步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经络之谜今始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这个中国传统医学的古老之谜,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刊上期发表的《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一文,对此作了大胆的探索,把经络同人体生命物质的液晶态联系了起来,并以此对一些经络现象作了简单而合理的解释。在本期上,本刊主编贺崇寅以《经络之谜今始解?》为题,对这一创见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络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但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一文,则认为人体经络是溶致液晶。有无道理?求之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液晶的蓝相     
自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R.Rei-nitzer)发现液晶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现已发现有数千种物质呈液晶态。已知的液晶相不下数十种。热致液晶可分为近晶相(smectic)、向列相(nematic)、胆甾相(cholesteric)、蓝相(BP);溶致液晶可分为层状相(L)、六方相(二维六方晶格,H)、立方相(三维立方晶格,Q);盘状液晶可分为向列相(N_D)、胎甾相(N_D*)、柱状相等。本文介绍关于蓝相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络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展望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4  
费伦 《科学通报》1998,43(6):658-658
人体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与穴位位置相对应的深层组织结构中,富集有Ca,P,K,Fe,Zn,Mn等的元素。这个物质基础中的液晶态胶原纤维具有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  相似文献   

10.
光纤孤子通信系统技术的新进展东南大学教授杨祥林近年来光纤孤子通信理论与技术研究愈来愈广泛,各种新的理论和方案不断出现,暗孤子、空间孤子、孤子开关和孤子交换的研究十分活跃,波分复用、噪声控制等系统设计与试验技术取得新突破渐趋成熟,新型高速实用的孤子光源...  相似文献   

11.
郭雨松 《自然杂志》2022,44(3):182-194
Piezo通道是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机械敏感离子通道,参与触觉形成、渗透压调节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并与感觉异常、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Piezo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机械激活过程可以由膜穹顶机制来描述解释,即Piezo通道与附近磷脂膜在不受力时呈现高度弯曲的穹顶状,而受力开放时变平,以获得在能量上更稳定的构象。这一过程可受Piezo蛋白本身性质、脂质、互作蛋白等多种因素调节,以适应Piezo复杂多样的生理功能。深入理解Piezo机械激活与调控的分子机理,将有助于从机械转导的角度为相关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郭雨松 《自然杂志》2021,44(3):182-194
Piezo通道是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机械敏感离子通道,参与触觉形成、渗透压调节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并与感觉异常、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Piezo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机械激活过程可以由膜穹顶机制来描述解释,即Piezo通道与附近磷脂膜在不受力时呈现高度弯曲的穹顶状,而受力开放时变平,以获得在能量上更稳定的构象。这一过程可受Piezo蛋白本身性质、脂质、互作蛋白等多种因素调节,以适应Piezo复杂多样的生理功能。深入理解Piezo机械激活与调控的分子机理,将有助于从机械转导的角度为相关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应用雷达波Doppler正频移与负频移信号联解波速和径向流速方法, 在2011年7月苏北浅滩高频地波雷达观测试验中实现潮间浅滩海面波浪传播速度的观测. 基于频移与波速两级数据质量控制后统计的苏北浅滩平均波速平面分布图, 可分辨出与潮间浅滩、水下岸坡和潮汐水道等浅滩地貌单元相关的波速分区格局. 同步检验表明: 雷达观测波速与现场观测水深的关系统计意义上遵循微幅波理论, 径向流速较大条件下的波速观测质量较好, 复杂地形所致双向波速不等现象导致波速观测质量降低, 高频地波雷达是潮间浅滩动态遥感监测的潜在工具.  相似文献   

14.
线板放电电流体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不同极配形式下放电场中离子风的运动状态,采用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电流体理论进行分析,确立了离子风起始电压的概念;得出了极板处离子风速、电晕线处离子风速和放电电压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线板式放电仿真模型,并采用动力风代替离子风的方法对放电通道内的离子风进行了数值模拟,阐述了离子风速模拟值与实测风速值、理论风速值产生误差的原因.模拟结果显示,电晕放电过程中离子风在放电通道内呈双螺旋结构分布.上述结论将对放电空间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多晶纯钛的孪生系统选择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磊  赵骧 《科学通报》2013,58(9):845-852
提出一个利用无限小应变理论(infinitesimal strain theory)计算孪生在宏观试样坐标系下应变张量的模型,该模型利用基体晶粒取向数据和外加载荷方向计算{1122},{1012}和{1121}3种孪生系统在孪晶坐标系下的应变张量,并将其转换至宏观试样坐标系下.将计算结果和工业纯钛的单轴压缩实验数据对比,得到较好吻合,从而提出并验证了多晶钛的孪生系统选择准则,即特定取向的晶粒中只能激发微观应变张量与宏观变形一致的孪生系统.通过计算,绘制了分别沿TD,RD和ND3个方向的单轴压缩和拉伸两种变形下可激发{1122},{1012}和{1121}3种孪生系统的晶体取向分布{0002}极图;同时,发现{1122}和{1012}两种孪生系统所引起的差取向和激发所需的晶体取向条件之间相互协调,二者在晶体学取向的角度上可相互以对方为基体反复激发,这是钛及其合金塑性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罗遵度 《科学通报》1979,24(17):786-786
光谱线波长随温度变化的现象是近年来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随着受激发射光谱学的发展,可以在高达1000°K的温度下观测晶体光谱,更给谱线热位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手段。关于这种热位移目前已有如下机制:1.晶格热膨胀引起晶格场减弱;2.单声子吸  相似文献   

17.
刘佰奇  刘捷  卢文强  倪明玖 《科学通报》2012,(Z2):2767-2772
基于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引入含有量子修正项的WK势能模型,研究了低温条件下含有铜纳米颗粒的氦纳米流体在纳米尺度通道中的传热机理.通过比较原子势能、动能和碰撞能及加入纳米颗粒对热导率的影响,揭示出纳米颗粒与系统所有原子的相互作用势对纳米流体热导率贡献最大.分析热导率矢量随计算时间的收敛曲线,发现流道方向的热导率远大于壁面方向,热导率呈现出各向异性特征,深入的研究最终阐明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物理机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对光器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液晶以本身特有的特点在众多新技术中存活下来并不断的成熟,目前,国外很多公司基于液晶的技术平台开发推出了一系列的动态可调的商用新产品。从目前较成熟的技术应用上分类,液晶器件主要可以分为波长无关的光功率控制器件、波长相关的光功率控制器件及偏振控制器件三大类。文章试图探讨液晶技术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既专业又通俗的角度解读液晶显示产品参数,使读者对液晶显示产品的参数有一个比较专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沈惠川 《大自然探索》1994,13(3):99-103
L.德布罗意(1892—1987)在1927年提出了局域性的“双重解理论”和非局域性的“波导理论”.1927年10月的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后,德布罗意放弃了后一理论,L.德布罗意与D.玻姆(1917—1992)的共同立场简言之就是:“波导理论”,他们之间的分歧简言之就是“双重解理论”同“波导理论”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