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澳岛位于我国广东省东缘闽粤交界处,北回归线横贯全岛.南澳岛的主体自侏罗纪起就一直出露于海平面之上,因此在生物地理和生态研究中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本文首次报道了2种南澳的蝙蝠,常见的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和不常见的灰伏翼P. (Hypsuga) pulveratus,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分布区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2种伏翼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制片法 ,研究了两种伏翼的核型。印度伏翼和印度小伏翼的染色体数均为2n =2 6 ,NF =44 ;从核型上看 ,两者基本相同 ,其微小差别主要在于前者的No 4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而后者No .4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初步推断这两种伏翼的性别决定机制是XY。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2010~2016年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树栖蝙蝠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共计8属13种,其中哈氏管鼻蝠(Murina harrisoni)为广东省蝙蝠分布的新发现,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为南岭保护区蝙蝠分布新纪录.经对13种树栖蝙蝠统计分析,其中管鼻蝠属(Murina)4种、鼠耳蝠属(Myotis)3种,2属共计7种,占53.85%;金背伏翼属(Arielulus)、伏翼属(Pipistrellus)、假伏翼属(Hypsugo)、毛翼蝠属(Harpiocephalus)、扁颅蝠属(Tylonycteris)和斑蝠属(Scotomanes)等6属各1种.列为易危(VU)等级的有渡赖氏鼠耳蝠(M.ruforniger)和大黑伏翼(A.circumdatus)2种,列为近危(NT)等级的有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等5种,列为无危(LC)等级的有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等4种,列为数据缺乏(DD)等级的为哈氏管鼻蝠(M.harrisoni)和水甫管鼻蝠(M.shuipuensis)2种.  相似文献   

4.
对翼手目大蹄蝠、中蹄蝠、中菊头蝠、普氏蹄蝠、普通伏翼和皱唇犬吻蝠腹部毛发进行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1)6种蝙蝠腹部毛发的长度和宽度有不同,大蹄蝠和普通伏翼存在显著性差异;(2)6种蝙蝠腹部毛发鳞片形态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其鳞片大小也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有利于分辨和识别该6种蝙蝠.  相似文献   

5.
张劲硕  马杰 《科技潮》2003,(12):50-51
每当夜幕降临,笔者常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手持一种名叫detector(探测仪)的接受声音的特殊装置,聆听着寂静的夜空里大自然的声音。每当探测仪传出“哒、哒、哒……,哒、哒、哒、哒……”的信号音时,我就知道那一定是蝙蝠在捕食昆虫时发出的超声波被仪器截获了。这种生活在我家周围的蝙蝠学名叫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俗称家蝠、夜蝙蝠、檐蝙蝠、盐老鼠。这种蝙蝠在我国分布特别广泛,从南到北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身体细小,体背黑褐色,腹面灰褐色。伏翼是与我们人类生活最接近的蝙蝠种类,尤其喜欢栖息在旧式房屋的屋檐下或古老房子的顶棚里,有时无意间你还可以在房屋的犄角旮旯处窥见它们。其实在北京还生活着普通伏翼的兄弟——萨氏伏翼(P.savii),但这种伏翼很难在城市里见到,只有在延庆县的松山自然保护区有过记载。  相似文献   

6.
本文继续报导江西哺乳动物棘口科吸虫中的棘隙亚科(Echinostomatinae Faust,1929)棘隙属(Echinochasmus Dietz,1909)中的三新种,它们的名称是:裂睾棘隙吸虫E.schizorchis(宿主:家犬);伏翼棘隙吸虫E.pipistrellus(宿主:伏翼)和灵猫棘隙吸虫E.viverrianus(宿主:小灵猫)。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采自海南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体表寄生的浆刺螨属一新记录种,伏翼浆刺螨Ichoronyssus min-iopteri,依标本对雌螨进行了重新描述,绘图.所有的标本均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冯江  刘颖  陈敏  李振新  张喜臣  周江 《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2):1247-1252
研究了普通伏翼蝠成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及捕食策略,并研究了其幼蝠的声波特征.结果表明:普通伏翼蝠成蝠回声定位声波为声脉冲时间长度中等的FM型,一次完整的声波包括1~2个谐波,在不十分复杂的环境中掠食中等大小的静止昆虫;幼蝠发出频率较低、声脉冲时间较长、结构不固定的不连续叫声.利用SPSS11.0软件对成蝠与幼蝠声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成蝠与幼蝠叫声存在较大差异,幼蝠的不连续叫声亦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且主要存在于异母所产的幼蝠个体间.讨论了成幼声波差异产生的个体发生学原因,幼蝠个体间声波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普通伏翼蝠母婴交流行为中的主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蝙蝠幼蝠声波与母婴交流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对广州市区内翼手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区有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大黄蝠(Scotophilus heathii)、彩蝠(Kerivoula picta)等7种翼手类物种.分析了广州市区内翼手类的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和分布特征,其中东洋界种类占优势(71.42%),小黄蝠为优势种,东亚伏翼分布最广泛.  相似文献   

10.
山蝠,绒山蝠和爪哇伏翼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对山蝠,绒山蝠和爪哇伏翼的脑,肾,骨骼肌和胃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酶谱的区带数目,分布,迁移率,各区带相对含量和亚基的相对含量来看,均表明三者的相应组织的酶谱各具特征,而且差异极为显著,表现出很强的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首次运用接触应变理论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现象,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出四川盆地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模式和岩石圈楔入构造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四川老鹳草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分布在四川的8组30种老鹳草属植物进行了花粉形态观察,并结合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研究了它们的一些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处世界上三大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每年因酸雨造成损失数十亿元。四川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仍将以煤为主 ,要实现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需有效控制燃煤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本文概述了目前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现状 ,并针对四川的实际 ,提出了关于发展烟气脱硫技术 ,促进四川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取得大量中子活化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元素丰度规律研究川北砂岩后认为:川北砂岩泥岩系是二元混合作用的产物,浅色砂岩与红色泥岩(或红色砂岩)具有不同的元素组合特征;含铀浅色砂岩与不含铀浅色砂岩均具有十分明确的地球化学指标;铀矿化只产在含铀浅色砂岩中。  相似文献   

15.
玄武岩体是川西南地区水电工程的主要建基岩体 ,其岩体结构受玄武岩体的建造特征及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的控制。不同地区的玄武岩 ,因岩相及其所处地质地貌环境条件的差异 ,而具有不同的岩体结构特征。该文结合川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工程 ,根据玄武岩岩相、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了该区玄武岩体的岩体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川榛分类等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叶、果实等数量性状的处理,对川榛与其近缘种形态特征的差异进行了数量分类学的比较研究,综合属内性状的变异规律,支持了中进猛之进(Nakai)将川榛作为种的等级对待的观点,在这一等级上其合法可用拉丁学名为Corylussutchuenensis(Franch.)Nakai。  相似文献   

17.
中国块菌的生态和营养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8.
利用Jason公司的InverMod反演模块,通过一个系统的工作流程,从三维地震数据中得到最常用的岩性参数——波阻抗。展示了波阻抗在储层描述研究中比常规的地震解释和属性分析更精细、更有效,并通过在四川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波阻抗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含气砂体进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直口鲮(Rectoris posehensis Lin),桂林薄鳅(Leptobotia guilinensis Chen)、扁尾薄鳅汉水亚种(Leptobotia tientanensis hansuiensis Fang)和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griseus Pellegrin)为四川鱼类新记录。  相似文献   

20.
川北曾家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的生物地层研究表明,该区二叠系有4个生物带:Nankinelalata-Pisolinastaffelinoides组合带,Neoschwagerina-Verbeekinaverbeeki组合带,Codonofusiela-Reichelinachanghsingensis组合带和Pseudotirolites-Chaotianoceras组合带;下三叠统也有4个生物带:Claraiawangi-Ophiceras组合带,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组合带,Eumorphotismultiformis-Entolium组合带和Tirolites组合带。在此基础上,结合火山沉积事件、沉积物注入和分布的明显变化及陆上暴露标志等的研究,建立了该区二叠系-下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7个层序,并分析了相应的环境演变和不同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