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惠儋时期的苏轼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祐八年,宣仁太后崩,哲宗亲政。绍圣元年,御史虞策、殿中侍读史来之郡共言苏轼任翰林日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诏苏轼落端明殿学土兼翰林侍读学士,罢定州任,为承议郎责知英州事。六月,来之郡等言苏轼诋斥先朝、责授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开始了他一生最后的谪居生活。 暮年远谪,人所不堪。“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片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水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成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苏轼此时虽有“许国之心”,但前途无望、归宿渺茫,一股浓厚的思乡之情随即产生。失意时渴望回到故里,这几乎成了苏轼的一种心理定势,好象只有故里才能慰藉他那悲伤凄冷的心。“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附我项,结友爱长生。”查注:赵汸《东山集》跋此诗墨迹云:“公晚播迁岭海,遂欲学阴长生超然遐举,盖已信死生祸福,非人所为矣。以垂老之年,常转徙流离之际,而浩然无豪发顾虑,非此事数定于中,殆未易能也。”过大庚岭时,苏轼头顶蓝天,清风拂面,他站在山顶俯视下面,好象俯视人类和自己,死生祸福,非人所为,又有何悲伤呢?  相似文献   

2.
吴玉珍 《科技信息》2009,(26):119-119
在还原苏轼作《赤壁赋》的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知人论世,积极探索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形成原因。并针对其魅力的永恒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善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了自我的文化人格,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轼论史多有新见 ,但透过纵横捭阖的议论 ,贯穿始终的是他的人格思考 ,他用以评断历史人物的参照标准是他的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取向。苏轼在大量史论文中勾勒出理想的人格形态 ,这一人格以超俗的特质与现实的价值光辉显得完美无缺 ,也以行为表现的进退自如而显出精神上的主动乐观。苏轼史论文还反映了他提出如是人格理想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佛、道思想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他有深刻的影响。所以 ,苏轼论史立意新警 ,根本上是源于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以苏轼为人汇积儒道禅三家的道德哲学于一身所形成的率真的诗性为论述起点,在苏轼生平经历的政事、家事、诗事的具体层面上,选其直接表现进行细致分析,可见中国诗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诗人所特有的诗性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一曲《念娇奴》已使苏轼不朽.诚如其言,历史的风涛公正而无情,大浪淘尽泥沙,历史选择了自己的伟人在文学的领地上,豪杰毕出,各领风骚,时至北宋,中国文学有了苏轼,凭添了几多内涵、才情与风韵!于诗于文于词,成就卓著.单论词,“词至东坡,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①今人袁行霈先生说:“苏轼一个人为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相当于陈子昂和李白两个人对唐诗的贡献”②因了苏轼非凡的创造力,词成为有宋一代三百余年间的代表文学,自此中国文学诗、文、词鼎足而立 苏轼以自己的词作开创了一代词风,于词史上有空前绝后的地位,自然词这种独特的文学式样也深刻地反映了苏轼的“内在宇宙”.苏轼一生作词三百余首,词中记载了他大半生的坎坷.笔者试从其词中觅其心路历程,看其人生境界,他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流放”的过程,历顺境逆境,经大起大落.试以其人生转折点为界限,分黄州以前词、黄州词,惠州儋耳词三段述之.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人格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他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达到了中国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苏轼的这种人格境界使他在文学上作出了卓异的贡献,尤其表现在对词的雅化方面.苏轼使词雅化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词来表现深厚的文化意蕴;二是"以诗为词";三是词中富有理趣.苏轼使词摆脱了乐曲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自由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8.
苏轼得到了当时及后世众多知识分子的喜爱,不仅仅在于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和以其独特的文化人格影响后继文人人生模式的选择与文化性格的勾划。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其人格中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而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正是其超然心态最根本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落很大。顺利时官至三品,月俸百缗;落魄时流离迁徙,居无定所。经济状况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在他的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成为千古称美的文学佳话.然而,这种深厚的情谊并不是以二人的种种相同特质为表现形式的,在他们性情气质、文学个性、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实际存在着最重要的异质异貌特征,恰是这些"和而不同"的独特风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与文学生涯中,取得了适合自身个性发展与他人无法取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苏轼的文学创作给后世寂寞的文人所带来的长时间欣喜,然而,学术界却并未像我们认识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去正确估价其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思想,他所提供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无论对于苏轼本人抑或对于后世读者,都是不公正的。从现代写作学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苏轼在其一系列诗词文章特别是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思想。主要包括作家修养论、创作目的论、艺术构思论、文本和谐论、作品风格论。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以一种异常洒脱的姿态出入儒佛,造就了文化史上苏轼的独特身影,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经典模式。苏轼批判性地理解佛禅文化,亦深受佛禅文化之影响。岭海时期,苏轼扬弃了道家和佛禅道路,通过著述来阐发儒家的经史大义。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书画题材诗文是文学、书法和绘画三种艺术的融合,并由艺术层面上升到哲理高度。苏轼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与造物者游”,艺术上以“常理”论书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诗歌自成一体 ,深受世人的喜爱与推崇 ,其超尘脱俗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苏轼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怀疑 ,对人际关系中一些丑恶现象的厌恶 ,以及诗人对儒家理想产生的质询。苏轼面对进取与退隐的矛盾超然对之 ,因而诗歌中洋溢着超尘脱俗的神韵。不仅如此诗人更把超尘脱俗看作是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一种人生理想的外化形式。苏轼对世俗丑恶现象的不满与对抗 ,造就了他独特的诗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论苏轼在密州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知密州时期是其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修建超然台、创作《超然台记》等标志着其超然思想初步形成;第一次为政一方,灭蝗、抗旱、上书申请减免赋税等明显地体现民本思想;具体施政中则施行了"贵清静而民自安"的黄老思想;其文学创作中的"超然诗"、出猎词等则体现了明显的爱国思想、归隐思想、野性思想等。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和最具声望的文化名人之一。文章通过对《胡适留学日记》的梳理和分析认为,胡适早期所形成的文化启蒙立场,可能是他之所以能“暴得大名”而“开风气”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林雨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1):135-137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把握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内涵,并通过发挥环境感化、个体自省和道德实践的作用,促使高校教师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福建长汀籍爱国志士江庸,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幼立下凌云壮志,青年时期留学日本。身处军阀混战、风云变幻的时代,泾渭分明,绝不同流合污;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利诱,大义凛然,高风亮节;新中国成立后,勤于国事,鞠躬尽瘁。堪称楷模,令人钦敬。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源于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及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独特个性,它以儒家道义为内容,以道德情感为动力.同时,它也是孟子物质生命活力和精神心理活力的表现,这灌注于<孟子>,就形成了孟文磅礴雄浑的气势.这种以气势和道德情感胜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