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地衣芽孢杆菌为研究菌株,将菌株接种于含Ca2+的LB培养基中培养0~ 10 d,通过分析培养液OD600 nm、pH值、Ca2+的动态变化,同时借助SEM-EDS、TEM-SAED、XRD等手段分析所得沉淀物的形貌及结构特征,以期解析该菌对无定形碳酸钙的微生物诱导矿化机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的快速生长能显著提升培养液的pH值,相比起始pH值提高了1.63个单位(P < 0.05),Ca2+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有显著下降的趋势,Ca2+浓度最大减少了516.48 mg/L(P < 0.01);SEM可观察到培养液中的沉淀物中有许多无规则的微纳米级矿物,EDS结果表明其主要元素为C、O、Ca,可见地衣芽孢杆菌可诱导碳酸钙的形成。TEM-SAED及XRD的结果证实这些生物源碳酸钙为无定形碳酸钙。研究还发现通过添加碳酸酐酶抑制剂能显著减弱该菌对碳酸钙的诱导矿化能力,这些生物源碳酸钙的形成与该菌分泌的碳酸酐酶活性密切相关,并且菌体细胞还可以作为碳酸钙的成核位点。碳酸钙沉淀无机碳同位素δ13C值是-5.762 ±0.022‰,δ13C值为负值,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无定形碳酸钙沉淀为生物成因。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生物源无定形碳酸钙的了解,进一步阐明了微纳米无定形碳酸钙的微生物诱导矿化机制,可为生物源无定形碳酸钙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N2、H2混合气体为工作气,常压条件下裂解甲烷制得纳米碳纤维。考察了原料气流量、工作气气氛和催化剂类型对CNFs生长的影响,并用SEM和TEM表征产物的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原料气甲烷流量的增加可引起产物的形貌多样性增加;由于N2比Ar热值高,高温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元素态金属原子参与完成碳结构的石墨化进程,所得纳米碳纤维较Ar气氛产物碳层连续、互相平行,纤维管内外表面平直、光滑、无沉积。以Fe2O3为催化剂,纤维管直径分布范围小,杂质或无定形碳很少;以Co2O3为催化剂,产物近似多壁碳纳米管结构,但纯度较低;以Ni2O3为催化剂的管状产物是长度不到1μm的短截管,结晶度较差。  相似文献   

3.
高温高压下无定形碳向金刚石结构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素材料是合成金刚石的原料。人们对熔媒参与下,石墨向金刚石转变研究得最多,并对这一转变过程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以无定形碳为碳源,来探讨其向金刚石的转变过程。通常使用石墨而不用无定形碳作碳源来合成金刚石,其原因在于无定形碳不具备直接转变成金刚石所必须的结构。实验表明:无定形碳向金刚石转变必须经过石墨化。无定形碳的石墨化过程是:构成三维排列的石墨晶体结构和石墨晶粒的长大。  相似文献   

4.
神经酸钙的合成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神经酸(顺-15-二十四碳烯酸)为原料,以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为介质,在常压下直接与氧化钙反应合成神经酸钙,对产物的光谱性质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料液/固比以及反应物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及对产物中游离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在优化条件下,可得到产率和纯度均达90%以上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对比研究了冷冻干燥海藻酸钙纤维状和球状干凝胶对铅离子的吸附作用,考察了溶液初始pH和温度对海藻酸钙纤维状干凝胶吸附铅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钙纤维状干凝胶在相同铅离子浓度下的吸附性能优于球状干凝胶,其吸附速率也明显大于海藻酸钙球状干凝胶。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式计算出海藻酸钙纤维状干凝胶在60°C下和pH为5.0时的铅离子最大吸附量为417mg/g。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碳转变为金刚石机理,对溶剂说进行了充分地阐述.认为影响金刚石生长的决定因素是碳的分散、溶解速度.合理利用无定形碳高溶解速度的特点,无定形碳对金刚石生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粉末套管法制备碳掺杂MgB2线材及其超导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粉末套管法制备了无定形碳掺杂MgB2/Nb/Cu超导线材。利用扫描电镜、输运法测试和磁测法等手段分析了无定形碳掺杂对超导线材的微观结构和超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定形碳掺杂降低了线材的临界转变温度,但可以显著提高超导线材的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密度,750℃处理线材在20K下的不可逆场达到5.2T。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无定形掺杂原位粉末套管法可以制备出具有高临界电流密度的MgB2线材。  相似文献   

8.
以硅粉、镁粉和葡萄糖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烧结工艺及水热法制备了循环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物相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无定形碳包覆量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无定形碳的存在,不仅对多孔硅粉的三维孔隙结构起到了支撑作用,也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并有效缓冲电化学嵌/脱锂过程中多孔硅颗粒所产生的体积效应.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10次循环后,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平均每周次容量衰减为0.41%,100次循环后其可逆容量仍可维持在608.7mA·h/g.  相似文献   

9.
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对水中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和纯多孔硅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考察了溶液初始pH、温度、吸附剂加入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吸附铜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在相同铜离子浓度下的吸附性能优于纯多孔硅,其吸附速率也明显大于纯多孔硅。利用SEM、FTIR、BET等方法分别测定了改性前后多孔硅材料的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质。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式计算出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在60℃下和pH为5.0时的铜离子最大吸附量为49.02mg/g。  相似文献   

10.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室温固相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机盐为原料,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直接合成了SnO2、In2O3、ZnO、Fe2O3等导体金属氧化物的纳米粉体,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观察,结果表明,固相化学反应完全,所得产物为理论产物,且均为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1.
以海青菜和纳米Fe3O4作为原材料,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和海藻酸钙包埋法制备了磁性海青菜生物吸附剂,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利用FESEM、XRD、FTIR和自动电位滴定仪对磁性生物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戊二醛交联法和海藻酸钙包埋法均能成功实现海青菜与Fe3O4的复合,且所得磁性生物吸附剂都能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实现简单分离;最优制备条件下所得的交联磁性海青菜生物吸附剂和包埋磁性海青菜生物吸附剂对结晶紫的吸附容量分别为350.8和679.3 mg·g-1;磁性海青菜生物吸附剂表面的主要官能团有羧基、磷酸基、氨基和羟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系列非晶态合金Ni-Fe-B,考察了铁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对非晶态合金Ni-Fe-B的物相、形貌以及催化活性的影响。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以NaBH4的催化水解制氢作为探针反应,对所得非晶态合金Ni-Fe-B的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得产物Ni-Fe-B具有相对稳定的非晶态物相结构,铁物质的量比的升高,促使产物向晶态化转变。当铁物质的量比为0.5,反应温度为333 K时,所得Ni-Fe-B的催化活性最高,产氢速率可达1.70 mL/min。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辅助所得非晶态产物的粒径小、分散度最高,催化活性进一步增强,产氢速率可提高到1.98mL/min。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表明,铁矿石烧结过程中铁酸钙生成速度主要由反应温度所决定。一般情况下,铁酸钙生成量随时间的增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在模拟鞍钢原料有 SiO_2等组分条件下,铁酸钙生成量在高温烧结后期有所下降。通过试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的铁酸钙生成量和烧结时间的定量关系。烧结料配碳量增加,铁酸钙生成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松节油的异构化产物α-松油烯与马来酸酐发生双烯加成反应,所得产物与壳低聚糖进行N-酰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壳聚糖衍生物,并用IR、UV、13C-NMR等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5.
 采用乳化凝结法制备了海藻酸钙凝胶粒子及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及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的渗透性;对海藻酸钙凝胶粒子及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的溶胀行为进行了试验,并探讨了溶胀性对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凝胶粒子被几丁聚糖包裹后溶胀性和渗透性均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乳化—凝胶法制备了海藻酸钙及其季铵盐衍生物微球,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搅拌速度、油水比例、季铵盐浓度等因素对制备海藻酸钙季铵盐衍生物微球形态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用红外光谱仪与光学显微镜对所制备的海藻酸钙季铵盐衍生物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对制备条件的优化,可制备出分布较均匀,形态较好的海藻酸钙季铵盐衍生物微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流法制得前驱体粉体,用此前驱体粉体在流动氮气保护下、750℃下热处理10h制得碳包铁钴合金纳米颗粒.利用SEM、TEM、XRD、Raman和VSM对碳包铁钴合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碳包铁钴合金纳米粒子分散性较好,包覆结构比较完整,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粒径为30~70nm,内核为铁钴合金颗粒,外壳为无定形碳.碳包铁钴合金纳米颗粒在室温下为铁磁性,有望应用于磁诱导的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8.
信息动态     
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系列非晶态合金Ni-Fe-B,考察了铁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对非晶态合金Ni-Fe-B的物相、形貌以及催化活性的影响.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以NaBH4的催化水解制氢作为探针反应,对所得非晶态合金Ni-Fe-B的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得产物Ni-Fe-B具有相对稳定的非晶态物相结构,铁物质的量比的升高,促使产物向晶态化转变.当铁物质的量比为0.5,反应温度为333 K时,所得Ni-Fe-B的催化活性最高,产氢速率可达1.70 mL/min.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辅助所得非晶态产物的粒径小、分散度最高,催化活性进一步增强,产氢速率可提高到1.98mL/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合成高纯相X型分子筛,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表征.方法 在不引入有机胺模板剂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法合成了X型分子筛;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合成X型分子筛的影响,并利用XRD,SEM等技术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与结论 优化了X型分子筛的合成条件,最终在100℃下晶化4h,得到了相应产物;通过XRD,SEM等技术对其进行了相关表征,证明所得产物为高结晶度、高纯相的X型分子筛.该分子筛具有明显的异向生长的特点,呈现出大面积暴露(111)晶面的正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磷酸八钙(OCP)纤维,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表征,探讨了反应温度及反应物浓度等对产物组成及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合成条件对OCP形貌及产物组成的影响较大——提高体系反应温度有利于OCP的快速析出和产率的提高,所得产物也更为纤细;尿素浓度过低,所得产物的长短和粗细分布极不均匀;尿素浓度偏高,产物较为粗短,且产物为OCP和羟基磷灰石(HA)的混合磷酸盐;当反应物Ca(NO3)2为0.167mol/L、(NH4)2HPO4为0.1mol/L、(NH2)2CO为0.6~0.7mol/L,体系初始pH值在2.2左右,反应温度为90℃,反应体系中pH值恒定在5.0左右时结束反应,采用均相沉淀法可制得纤细的磷酸八钙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