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解决综掘工作面割煤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粉尘运动的数学模型,通过流体力学软件对综掘工作面不同条件下粉尘浓度分布及长压短抽—雾幕除尘系统关键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压风量为330 m3/min、最佳压抽比为0.75时,抽风口距离掌子面3m时控尘效果较好;在综掘机操控区前方0.5 m处设置雾幕隔尘装置,采用井下静压水进行喷雾,空气幕发生器出口风速为15 m/s时控尘效果最好,联合降尘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
原兵器工业部下达的预研基金课题《射流理论在发动机上应用》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在涡轮增压柴油机废气抽尘方面利用扩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验研究,完成了预定任务。于1988年4月15日通过了部级鉴定。  相似文献   

3.
张驰  陈鑫  吴佐军 《科技信息》2010,(25):I0122-I0122
该文章简要介绍了挡尘装置的加工制作及利用湿式除尘风机除尘的原理,降低了现场的污染,保证矿工的身体健康及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路爱芬  黄伟 《科技资讯》2013,(3):145-145
介绍了一种露天煤场水雾喷淋抑尘系统设计结构方案及其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细支纱摩擦纺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测试手段研究了尘笼胆结构对吸口轴向负压和尘笼胆安装角α对加捻区轴向负压和流速分布的影响。最后,基于类似于控制论中的“黑箱”原理,采用二次正交回归设计在实验室自制单头机上进行了32支纱的纺纱试验,建立了加捻辊加稔效率、纱线品质指标及CV值与尘笼胆几何尺寸、尘笼胆安装角α、摩擦辊转速及纺纱速度间的关系,并作了分析,由此得到选取α=0°、S=6毫米左右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陈家山井田煤层气的成分及分布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压汞实验、吸附实验等手段,分别对煤层的孔隙特征及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根据井下抽放实验,得知4 - 2 # 煤层为勉强可抽放层,煤层顶板砂岩为可抽放层的结论- 图5 ,表2 ,参6-  相似文献   

7.
结合抽柱扩跨的实例,介绍了整个分析及模型计算的过程,提供了一种房屋改造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解决掘进巷道中的高粉尘体积分数问题,针对目前应用最广的长压短抽通风方式,采用相似实验的方法搭建实验模型装置,研究了长压短抽式通风中的关键参数——压抽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瓦斯体积分数巷道中,压抽比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粉尘的抽排,而在压抽比为1.1~1.3时,巷道前端会形成涡旋风流,减弱了粉尘扩散和沉降作用,并将粉尘有效控制在抽吸作用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被吸风风流带走。该结论在现场应用后,取得了良好效果,对长压短抽通风系统的布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冬竹 《科技信息》2013,(15):420-420,463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扑尘装置多种多样,但扑尘效果都不理想,各种扑尘装置均存在着不同的弊端,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矿用湿式螺旋扑尘器。文章介绍了其设计原理、结构组成与功能等,经过实验室模拟测试和现场应用的检验,该装置具有很好的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岩巷综掘面粉尘质量浓度高且难以控制的难题,利用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多径向涡形风控制岩巷综掘面粉尘污染规律.结果表明:多径向涡形风应用后,压风量、压抽比越小,越利于形成轴向指向迎头流动且风速均匀的控尘风幕;压风量越大,压抽比越小,50mg/m3以上粉尘扩散距离越小,并得出了随压风量、压抽比变化的函数关系;压抽比为0.75时,形成的控尘风幕较优,高质量浓度粉尘扩散距离为3.4m,掘进机司机处粉尘质量浓度为19.6mg/m3,且易于现场应用.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应用多径向涡形风且压抽比为0.75时,距迎头5.5m断面测点的粉尘质量浓度已降至18.9mg/m3以内.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以潍坊柴油机厂6160中逆栗油机高强化改型为算例,对高增压中速柴油机进行了性能预测,并通过对压缩比等参数的调整计算,说明了各参数对高增压中速柴油机综合性能参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增压度较高的中速柴油机上,采用三脉冲增压系统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新机型设计中,可在缩短燃烧持续期或提高压缩比的同时,相应增大燃烧始角及燃烧品质指数,可以在限定的最高爆发压力下.降低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12.
设计和研制YCD4B54柴油机,并针对研制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以及存在的技术关键与难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YCD4B54系列柴油机针对性地集成了多种机内处理技术,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与中冷技术,能强化柴油机的动力;采用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能提高喷油速率和燃油雾化水平;采用排气再循环+柴油氧化催化器+颗粒氧化催化器(EGR+DOC+POC)后处理技术方案,能保证柴油机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选煤厂转运点除尘方案模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选煤厂皮带转运点粉尘污染提出有效治理措施,需要对除尘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准能公司选煤厂为例,对其生产工艺系统和转运点污染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两种可行的转运点粉尘治理方案。采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两种除尘方式的控尘机理,比较了两种除尘方式的除尘效果。结果表明:单独设置导料槽的除尘方式无法消除转运点落料产生的正压,因而不能抑制转运点处的粉尘逸出;若配合适当型号的除尘器,可在转运点处产生合理负压,可有效地控制转运点处的粉尘逸出。根据该研究结论,选择了优化除尘方案,为选煤厂的粉尘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机油压力异常会造成机械部件的异常磨损,通过分析压力异常原因并予以排除,从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换气过程对柴油机动力性 ,经济性及排放指标等有较大的影响 文中用建立的换气过程缸内压力计算模型及实测缸内换气过程时的低压示功图 ,对一台单缸、水冷、四冲程、直喷式柴油机进、排气门间隙变化引起配气相位变化时的换气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 ,结果表明 ,进、排气门间隙减小时 ,进、排气门提前开启迟后关闭 ,换气损失减小 ,充气效率增加 当进、排气门间隙过大时 ,换气过程性能变差 转速不变 ,负荷变化时 ,充气效率变化不大 转速为 1 650r/min时充气效率较大 ,当转速高于或低于此值时 ,充气效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研究净化柴油机排气微粒的新技术。简介了柴油机排气微粒的特性及净化技术。介绍了电除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工作特性。说明了多孔泡沫金属的特性,并设计了净化柴油机排气微粒的以多孔泡沫金属为集尘极的电除尘器结构及原理,分析了该净化装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将Surovikin碳烟生成模型、NSC(Nagle和Strickland-Constable)氧化模型和Neoh等人提出的OH氧化模型编译集成到KIVA3中构建多维计算模型,提出了一个六步化学反应机理模型.针对D6114柴油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这一化学反应机理下的碳烟颗粒数密度曲线及其变化过程图和碳烟产生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基于部分化学反应的机理模型和现有碳烟计算模型能够较清晰地反映柴油机碳烟生成和氧化的历程,对研究柴油机燃烧和排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商用车发动机舱冷却气流导致严重的扬尘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风扇不同转速下的车底扬尘模拟实验来确定导致扬尘的最低转速,对车底风速进行测试,确定扬尘风速的临界点。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在保证散热性能的前提下,比较了延长护风圈和加导流板两种方案,发现延长50 mm的护风圈和增加10°的导流板扬尘效果最为显著。在两者共同作用下,车底风速降至扬尘临界点以下以及扬尘颗粒数减少75%。通过实车道路测试验证优化方案效果。  相似文献   

19.
首次提出采用袋滤技术降低柴油机微粒排放的方法,选择了滤料、清灰方式及滤袋结构,可行性试验表明,袋滤器在不同工况下,均可命名柴油机排气的烟度降至0.2BSU以下;稳定工况下,袋滤器压降与时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滤袋变形清灰方式的清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预测柴油机燃烧产生的纳米级微粒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车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的排放监管与控制提供支持,协助标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排放法规。采用气缸压力传感器测量柴油机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气缸压力,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方法提取前4、7、10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输入,粒径为7~990 nm的颗粒物浓度作为模型的输出,分析不同工况下气缸压力主成分贡献率对纳米颗粒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利用较少的主成分即可代表不同工况下的缸压燃烧特性;当主成分贡献率达到91.57%时,粒径为7~990 nm的颗粒物浓度试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90.74 cm~3,均方根误差为1.612×10~4 cm~3,回归系数R~2达到0.95,预测精度较高。因此,利用气缸压力预测柴油机PM的排放是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