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鵟(Buteo hemilasius)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本实验采用生物显微技术和Grimelius银染法对大鵟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鵟胃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4层组成,腺胃固有层中充满胃腺,浅层腺为单管腺,深层腺为复管泡状腺;胃黏膜肌层由环行平滑肌构成;小肠无黏膜下层,由黏膜层、肌肉层、外膜构成,黏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黏膜肌层较明显,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平滑肌为纵行,回肠黏膜平滑肌为内环外纵行.小肠绒毛无分支现象,绒毛中没有中央乳糜管;小肠肌肉层均由内环行平滑肌和外纵行平滑肌构成.大鵟胃和小肠嗜银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长梭形和不规则形等.嗜银细胞的末端有突起,大部分突起常指向管腔,少部分指向固有层.嗜银细胞在不同部位的大小有所不同,在肠腺和黏膜上皮之间的嗜银细胞个体较大,而在固有层基部个体较小.大鵟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数量在腺胃最多,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肌胃内未见有嗜银细胞分布.大鵟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可能有内分泌、腔分泌和旁分泌3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3.
小熊猫咽和食管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熊猫的咽和食管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的咽壁由粘膜(包括上皮和固有膜)、粘膜下层内除咽肌所组成,粘膜下层内除分布有混合腺外,还有大量的骨骼肌纤维束,小熊猫的食管壁由粘膜(包括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粘膜下层、肌肉层和纤维膜所组成,食管壁的厚度,食管腔的大小及食管皱壁的有无等方面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固有膜有乳突插入复层扁平上皮内,粘膜下层内有大量的食管腺分布,肌肉层从食管的前段到后段全是骨骼肌,分内、外两层,并不呈典型的内环行、外纵行排列,而呈现多样性,并与大熊猫食管壁组织结构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nch)的胃与十二指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纵褶,胃腺发达为单管状.肌肉层发达,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花背蟾蜍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肌肉层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相似文献   

5.
为搞清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胃、小肠的组织学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切片技术、Grimelius银染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分析了灰背隼胃和小肠的组织学结构、嗜银细胞分布和Gherlin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灰背隼胃属单胃,胃黏膜表面有大量胃小凹,固有膜中有大量的单管状胃腺,胃肌层可分为内环、中斜、外纵行三层平滑肌.小肠肠壁由黏膜、肌层及外膜组成,黏膜表面有许多指状肠绒毛,绒毛中有中央乳糜管和毛细血管,小肠肌层由内环形和外纵形两层平滑肌组成.嗜银细胞分布于胃和小肠粘膜上皮、固有膜及腺体上皮中,形态多样,分布密度呈递减趋势.Gherlin在胃、小肠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呈递减趋势,与器官的消化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搞清虎皮鹦鹅(Melopsittacus undulates)胃和十二指肠的结构特征,为动物学研究和生理学研究及比较解剖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和电镜技术对虎皮鹦鹅胃和十二指肠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虎皮鹦鹅的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腺胃内有发达的复管状腺和单管状腺,腺胃乳头内有发达的粘液腺,复管状腺密集于腺胃深层.肌胃粘膜内为单管状,胃腺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组成.主细胞胞质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圆形酶原颗粒;壁细胞胞质内有大量的迂曲分支的细胞内分泌小管.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下层不明显,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出形成大量的长叶片状绒毛,绒毛内无中央乳糜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肠腺主要由吸收细胞、潘氏细胞组成.吸收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表面密集微绒毛;盘氏细胞胞质顶部充满粗大的颗粒.表明虎皮鹦鹅胃和十二指肠的结构特征与其消化功能和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猕猴消化道肥大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猕猴捕自河南省济源市,其消化道组织标本固定于等渗甲醛——醋酸混合液内,用长时间甲苯胺蓝染色法显示肥大细胞.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各段均有肥大细胞存在,且主要分布于粘膜层的固有层,胃的粘膜层中肥大细胞分布密度最大,结肠次之,食管最少.  相似文献   

8.
3只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 3只红腹锦鸡 (Chroysolophuspictus)食管和大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 ,结果显示 :红腹锦鸡食管和大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4层结构组成 .食管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突入腔内形成几条纵行皱襞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膜内有较发达的食管腺 ,粘膜肌为纵行排列的平滑肌 ,粘膜下层相对较薄 ,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行平滑肌组成 .大肠由盲肠和直肠组成 .盲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环状皱襞 ,直肠则无皱襞结构 .从盲肠到直肠 ,绒毛逐渐变得宽短和稀疏 ,未见中央乳糜管 ,肠腺逐渐减小 ,上皮和腺体的细胞之间杯状细胞渐少 ,粘膜下层逐渐不明显 ,淋巴组织由发达到不发达 ,盲肠的粘膜下层的淋巴集结见有生发中心 .将观察结果与其它鸟类进行了比较 .  相似文献   

9.
尼罗罗非鱼肠甚长,回旋十分复杂,可分为十二指肠、前肠、后肠和直肠,这4部分的组织结构均由粘膜,肌层和浆膜组成.粘膜肌层缺如,使固有膜与粘膜下层不分.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肌层组成,薄的浆膜覆于肌层.  相似文献   

10.
在繁殖季节对锯缘摄龟和金头团壳龟输卵管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运两种龟输卵管全长粗细不匀,前端细,中端略粗,近“子宫”处最粗。将输卵管分成上、中、下三段,分别进行固定,作石蜡切片,用H. E染色法,观察到输卵管从里到外可分为粘膜、肌肉层和浆膜三部分。粘膜又可分粘膜上皮和固有层。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输卵管中、上段纤毛细胞较多;固有层主要由腺细胞组成。肌肉层是由外纵内环平滑肌组成,输卵管下段肌肉较发达,且肌肉里血管也丰富。最外层的浆膜由不规则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C n中多圆柱上讨论了不同Lipschitz型空间之间的加权Cesàro算子的有界性和紧性,得到了Tg是Lipα(U n)到Lipβ(U n)的有界算子和紧算子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观察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子孢子表面抗原CP 23 DNA疫苗免疫山羊诱导其产生免疫应答和保护性作用。将重组质粒pCR3.1-23经鼻粘免疫怀孕山羊,用ELISA测定IgG和IgA抗体滴度,用C.parvum卵囊经口对其后代攻虫感染。抗CP23抗体存在于免疫山羊的血浆和初乳中,且抗体滴度随免疫时间延长而增高。C.parvum卵囊经口感染后代,试验组山羊后代与对照组相比,卵囊排出数量减少,排出时间缩短,微小隐孢子虫表面蛋白CP 23 DNA疫苗能诱导山羊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对其后代有一定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区藏山羊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高原型藏山羊和山谷型藏山羊,应根据分布地区的生态条件和遗传资源特点,分别进行本品种选育和应用绒用、毛用、肉用及乳用品种进行改良,以保存其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基因,提高其生产性能,分别向绒用、毛用、肉用和乳用方向发展.高原型藏山羊,在海拨4000m左右的高寒地区,开展本品种选育,向绒肉兼用方向发展;由高原地貌向山谷型地貌过渡地带(海拔3000m)的地区,应用绒山羊品种改良提高产绒性能.山谷型藏山羊,在海拔2000~3000m温暖干旱地区,应用绒用山羊改良,生产山羊绒,在海拔2000m以下温暖干旱地区,应用安哥拉山羊杂交改良山谷型藏山羊生产马海毛;在温暖湿润地区,应用肉用、乳用山羊品种改良,生产山羊肉和山羊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脂肪酶对油酯污布除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酶Lip在含量为40-100u/mL,洗涤溶液pH为9.0,洗涤温度为20-40℃,洗涤时间为20-30min时去污效果最佳。Lip与AES,TX-10或Sav配伍使用有良好的配伍去污作用,而与LAS的配伍去污效果不佳。添加酶稳定剂可以保存酶在洗涤过程中的相对活性,增强脂肪酶的去污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扩展青霉碱性脂肪酶cDNA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RIzol试剂一步法所抽提的总RNA的D(260)/D(280)值为1.82,甲醛变性电泳呈现真核微生物所特有的28S rRNA和18S rRNA条带。根据扩展青霉所产碱性脂肪酶(Lip PE)N末端20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和真核生物mRNA3‘端具有poly(A)等所提供的生物信息,采用RT-PCR技术和3‘-RACE法扩增了Lip PE成熟肽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的cDNA,直接将该PCR产物克隆至pUCm-T载体中。序列分析表明,该碱性脂肪酶含有258个氨基酸,其中保守的五肽序列为Gly-His-Ser-Leu-Gly。进一步采用Clot Tech公司的SMART^TM PCR 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扩增、克隆和测定了自转录起始点至编码区的cDNA片段,从而完成了Lip EP完整cDNA的分析测定。最后将编码完整脂肪酶蛋白的cDNA克隆至pGEX-5X-3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所表达的GST-Lip EP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3ku;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证明了所克隆的cDNA确为编码扩展青霉WMC20718脂肪酶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藏山羊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藏山羊生态地理分布,生态类型和高原型蒇山羊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蒇山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高度地带性规律;蒇山羊分为高原型和山谷型两个生态类型;高原型藏山对其所处高寒缺氧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微卫星DNA技术对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两只西农莎能奶山羊进行鉴定。方法提取两只克隆西农莎能奶山羊、两只受体西农莎能奶山羊母羊、西农莎能奶山羊供体细胞和两只对照组西农莎能奶山羊母羊的基因组DNA,通过5对具有显著多态性差异的引物扩增微卫星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微卫星DNA分析。结果两只克隆西农莎能奶山羊和供体细胞的基因型完全一致,受体母羊和对照组母羊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则与前两者均不相同。结论两只克隆西农莎能奶山羊基因组DNA来源于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18.
紫外、微波诱变黄孢原毛平革菌菌株的筛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孢子悬浮液进行了紫外和微波诱变,并将筛选出的优势菌PU-69和PM-57与未经诱变的菌作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紫外诱变的PU-69,Lip酶活力提高了1.29倍,Mnp1.27倍,Lac1.31倍.微波诱变的PM-57,Lip酶活力提高了1.34倍,Mnp1.33倍,Lac1.3倍.微波诱变菌株的产酶能力略高于紫外诱变,其操作也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19.
应用波尔山羊提高成都麻羊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通过波尔山羊与成都麻羊二元杂交试验,含波血75%、50%和25%的杂种羊,均比成都麻羊的产肉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含波血75%和50%的杂种羊体尺和体重均极显著大于成都麻羊(P<0.01);含波血25%的杂种羊体尺和体重也多极显著大于成都麻羊(P<0.01)。含波血75%,50%和25%的杂种羊,24月龄公羊体重比成都麻羊相应重30.9kg、25.6kg和3.6kg,分别提高78.6%、65.1%和9.2%,差异极显著(P<0.01),母羊比成都麻羊相应重21.7kg 17.3kg和4.5kg,分别提高66.6%53.1%和13.8%,差异极显著(P<0.01)。含波血75%,50%和25%的杂种羊的日增重,在哺乳期公羊比成都麻羊相应重67.4g、66.7g和15g,分别提高59.5%、58.9%和13.2%,母羊比成都麻羊相应重41.7g、50.0g和11.2g,分别提高38.5%、46.2%和10.3%。杂种羊日增重在4月龄内都还明显高于成都麻羊, 特别是含波血75%和50%的杂种羊更为突出,保持高速增重时间长,在周岁内日增重公羊是成都麻羊的2.8倍和3.0倍,母羊相应为2.1倍和2.3倍。杂种羊的繁殖性能与成都麻羊比较差异不大。含波血75%,50%和25%的杂种羊的产肉性能与成都麻羊比较提高非常明显,6月龄羯羊的胴体重分别比成都麻羊重5.9kg、5.0kg和2.5kg,屠宰率相应高8.4、6.4和3.8个百分点,净肉率分别高7.9、6.7和4.0个百分点,差异均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首先制备了日本血吸虫水溶性止卵抗原和兔抗山羊酶标复合物。经测试确定了: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5ug/ml);酶标复合物的最佳工作浓度(1:2500)以及血清不同稀释度下的阴—阳临界值,从而成功地建立了山羊日本血吸虫病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法。以1:80稀释作参考,对25份标准阳性血.清和19份标准阴性血清的考核结果证实:在最适条件下,该法特异性,敏感性良好,具有临床和科研应用价值。随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7只实验山羊血吸虫病抗体消长作了长期、细致地观察,结果表明:特异性IgG最早于尾蚴感染后第40天出现;吡喹酮治疗后,7个月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