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入WTO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 巨大发展机遇 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技术展示暨交易会上向境内外与会者介绍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他说,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得到了初步发展。进入新世纪,民营科技企业大发展有两个最大的机遇:国家从政策上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地位;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他说,民营科技企业有自身的优势,能够适应国内外不  相似文献   

2.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及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强,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从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中国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方面,介绍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天鸽”台风后加强公共安全科技保障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应对其挑战。在考察科技强国和科技革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下,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需要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世界博览》2009,(17):14-14
他们是欧陆上很奇怪的一对儿。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在寻找对策避免和惩处俄罗斯的复兴,德国却正努力推进冷战后最重要和令人惊讶的欧洲同盟形成。曾经一度是仇敌,今天德国和俄罗斯却达成了大量的高额商业合作,从联合在世界核能源市场谋求一帝之地,到夺取通用公司在欧洲的“帝国”。德国的强大科技实力将帮助俄罗斯升级广阔的铁路运输网络;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科技传播现状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主要从西方的观点讨论中国的科技传播教育和机遇,然后提出了四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指出研究中国的科技传播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也有助于其它国家了解中国的科技传播的市场和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6.
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2020年以来,杭州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花落"杭州,杭州迎来了引领浙江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2020年,杭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全国重点城市第7位;全球创新指数科技活动集群排名跃升至第25位,位居国内地区第5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居第3位;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保持全省第1位;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7.
1为什么说今后20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温家宝总理讲,未来10到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机遇究竟在哪里?我以为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为:第一,日益扩大、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这是最大的发展机遇;第二,中国需要主动、快速应对全球知识革命的挑战;第三,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社会进步,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最大挑战,也产生最大的需求;第四,从模仿型增长向创新型增长发展模式转型的需求;第五,国家财政能力明…  相似文献   

8.
自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的生力军,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落实大会精神,高扬自主创新旗帜,抓住历史机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高校的科技工作、高校的发展主动地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中去,是每个高等院校必须深思,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过机械工程领域近100位专家的努力,《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出版了.令人感动的是,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都是志愿者.他们的劳动没有报酬,也不被计入工作考核,完全是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对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热切期盼,凝聚了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坚定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出版《路线图》就是中国机械科技工作者迈向制造强国的集结号和动员令.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近年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发现,科技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起到了支撑作用,但也暴露出弱项和短板。“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支撑作用,发扬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是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科学普及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在科技体制机制上加大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2000多名海外科技工作者陆续回国,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历经坎坷的归国过程意义深远,使他们成为中国现代留学史上耀眼的群体,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科学报国理念的榜样。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科技工作者群体归国大潮作一历史考察,探讨了他们回国的动因、过程和回国后的工作与贡献,以揭示他们在新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扬帆起航阶段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彰显出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2015 年,中国的科技界取得很多瞩目的进展,科学发展欣欣向荣;2015 年,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诸多科技新政策,为中国的科技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2015 年,科技界的专家学者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出值得我们记住的声音,他们的见解对科技的发展或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或产生鞭策性的影响。本文对于摘选的部分科技界声音,分为科技创新、中医、能源革命、智库建设与科普5 个主题,以唤起读者对更多科技话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人才之源,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未来必将担负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工作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引领实践,正在加快实现战略层面的优化调整。基于实践视角,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科技外交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凝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对科技外交的指导意义,总结了中国科技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加快调整中国科技外交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时代。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竞争的核心,那么知识和技术创新就是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今年4月召开的”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被高校夺得,中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并列花魁,让科技和教育界人士为之欣喜。人们注意到,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与科技创新谈校企合作的意义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科技工作既面临着许多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高等教育不仅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科技、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所以,从宏观上讲,高等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从微观上讲,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能较好推动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之高、推进速度之快、改革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期召开,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入分析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18.
吴凡 《华东科技》2010,(11):66-68
金秋十月,"2010年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中国?上海"于13日—14日在中国上海举行。在这场"世博科技与国际技术转移——共同的发展机遇"的盛宴上,与会各国代表及国际组织代表就国际技术转移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技术转移新模式与新方法、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间合作、以国际技术转移带动国家间科技和经贸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华东科技》2015,(2):39
<正>在过去十年间,杨浦经历了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的转型之路,也成为了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同时,杨浦的创新企业也从不足千家成长到如今的6000家,并拥有8个世界500强地区总部。可以说,杨浦已成为上海创新要素及基础相对完善的一个区域。而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下,杨浦也有着自身的定位,就是力争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以此打造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升级版。当然,杨浦以成为科创重要承载区为定位,其优  相似文献   

20.
从1964年到1980年期间,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被称为"三线建设"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史无前例。如今占据了三峡库区绝大部分地域的重庆曾是"三线建设"的重镇,有来自全国不少地区的数十万政策性移民。他们的迁移背景、迁移过程、迁移结果乃至移民文化便是本文讨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