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汞污染土壤造成的环境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归纳总结了土壤中汞的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指出了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金属中,汞以其来源多、传播广、毒性大等特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环境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土壤系统中汞的排放量增长显著,对土壤环境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也对土壤修复工作提出迫切的要求.结合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本文分别对汞的来源、土壤中汞的主要赋存状态及修复方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不同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如淋洗法、稳定化/固化法、热处理法、电动修复法、纳米技术法、生物修复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提出展望,为从事土壤修复、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汞污染土壤的改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工业的发展,代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贵州有机化工总厂周边环境土壤的汞污染研究,拟寻找汞污染土壤后的治理方法,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4.
土壤汞吸附和甲基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吸附和甲基化过程对土壤中汞的化学行为及效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对影响它们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为土壤汞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低温热解法去除土壤汞污染利用低温(600℃)加热土壤,使土壤中汞及其化合物转化为气态进行收集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继续用于耕作。热解温度、加热时间、土壤含水量是影响低温热解法去除土壤汞污染的关键因素。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汞去除率之间的关系,优化低温热解法脱汞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期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山市东部、北部、南部和中部农田土壤中的汞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39个土壤样品,经王水消解后用原子荧光光谱仪分析样品的汞含量水平.结果表明土壤汞含量范围为0.004~0.515 mg·kg~(-1),平均值为0.120 mg·kg~(-1),四个区域汞含量大小依次为中部东部南部北部.根据单项污染指数判断,中部土壤受汞污染较多,超标率相对较大.地质累积指数法也显示中部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汞污染程度大于其他三个区域.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中山大部分农田土壤为未污染状态,只有少数为轻度或中度污染.人类活动是导致中山土壤汞污染的主要因素,应密切关注和采取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安徽芜湖市土壤汞污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芜湖市区五个功能分区为研究区,采集土样174个,在分析土壤汞含量水平的基础上对芜湖市土壤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土壤中汞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壤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24-2.844mg·kg -1 ,平均值为0.207mg·kg -1 ,单因子指数和地积累指数均显示仅有镜湖区为轻度污染区,其它四个区均属于清洁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汞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性程度为土壤汞含量与总磷的相关性>土壤汞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土壤汞含量与有机质的相关性,pH与土壤汞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芜湖市土壤汞的分布格局是土壤母质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小叶黄杨和夹竹桃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汞的吸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与植物叶片中的汞含量,比较小叶黄杨和夹竹桃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汞的吸收能力,为土壤重金属汞污染的植物修复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叶黄杨叶片中的汞含量占根部土壤汞含量的比值(8.6%)大于夹竹桃叶片中的汞含量与根部土壤汞含量的比值(2.5%),小叶黄杨对汞的吸收能力强于夹竹桃的。  相似文献   

9.
汞(Hg)是一种高毒性、全球性的持久性污染物,其各种形态中甲基汞的毒性较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土壤汞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尤其是在中国内陆汞污染地区,稻米中甲基汞浓度超标问题亟待解决.水生系统中大量研究表明,"硒-汞拮抗"可显著降低汞的风险.然而对于陆生系统中硒-汞作用机理,尤其是土壤-植物体系中"硒-汞拮抗"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期研究发现,硒(Se)可以通过形成Hg-Se复合物将汞钝化或固定在土壤中或植物根部,且有效降低土壤中甲基汞的净生成量(如通过微生物作用生成)及其在植物中富集.土壤中"硒-汞作用"过程可能是控制土壤-水稻体系中"硒-汞拮抗"的关键过程,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变化过程中硒、汞和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微生物介导的形态变化),对土壤-植物体系中"硒-汞拮抗"的调节至关重要.归纳了土壤-植物体系中"硒-汞拮抗"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其可能的内在机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土壤汞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讨论了土壤汞污染的危害,指出除了进一步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和工业结构、减少工业污染源和直接排污量外,无论是从投资成本还是管理等多方面考虑,对工业区采用植物修复技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广西刁江流域沿岸农田土壤和水稻的汞污染状况,选取广西刁江流域沿岸农田土壤-水稻系统,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法进行土壤汞污染评价,研究该区域稻田土壤及水稻(Oryza sativa L.)植株的汞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耕层土壤汞平均含量为309 ng/g,有97.5%的土壤汞含量超过全国表层土壤汞背景值(87 ng/g),有27.5%的土壤汞含量超过广西表层土壤汞背景值(225 ng/g)。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80%的土壤处于无污染状态,但有个别点位的土壤汞污染较严重,仍需要注意进行环境监管。土壤各形态汞含量均值排序为残渣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强有机结合态,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性较低。研究区稻米汞平均含量为6.08 ng/g,籽实汞超标率为6%,水稻植株根、叶、茎、壳、籽实汞含量之比约为13.5∶5.2∶1.7∶1.2∶1。稻米对土壤汞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0.031,富集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汞含量与稻米汞含量、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稻米汞含量与S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林小兵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6):6973-6979
为研究南方典型区域稻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系统采集了江西省进贤县、金溪县、渝水区、高安市、安福县和兴国县等6个水稻主产区典型田块土壤、水稻和灌溉水,重点分析了土壤和水稻铅、镉、砷和汞含量及其土壤养分,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指数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土壤pH、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总均值分别为5.48、32.99 g/kg、2.06 g/kg、0.54 g/kg、16.04 g/kg、156.71 mg/kg、14.00 mg/kg和94.98 mg/kg。研究区土壤铅、镉、砷和汞含量总均值分别为35.46、0.18、7.21和0.17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56,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清洁;但渝水土壤镉含量为0.37 mg/kg,超过限量标准(0.30 mg/kg),土壤环境质量属于警戒状态。研究区糙米铅、镉、砷和汞的含量总均值分别为0.06、0.17、0.24和0.0086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77,糙米环境质量等级为警戒限;但兴国和渝水糙米镉含量分别为0.22和0.35mg/kg,均超过限量标准(0.20 mg/kg),环境质量等级分别为警戒限和轻度污染。相关性表明,糙米镉与土壤镉和铅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砷呈显著负相关;糙米砷与土壤砷和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总之,重金属镉是调查区域水稻安全性最主要的潜在污染元素,需重点关注兴国和渝水两地水稻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重庆段汞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三峡库区上游重庆段的汞污染现状及特点,表明三峡库区水域特别是重庆主城区水域中汞的污染已经较为严重,三峡水域水质基本为Ⅲ类水状态,部分江段处于Ⅳ类水,个别断面的超标因子就是汞含量。探讨了造成库区重庆段汞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污染主要来源有面源、城区点源、汞矿开采和固体废物等。面源主要是水土流失、库区燃煤;点源主要是主城区、长寿以及涪陵等沿江两岸工业、生活废水排污口;汞矿主要是乌江以及武陵地区,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沿江堆积的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提出了防治汞污染的一系列技术、法规、政策措施,从源头控制汞污染,采取有效的汞污染治理方法,建立水库水质监管体系,健全机制及制定相关法规,为三峡水库的水质安全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汉中市市郊旱地、水田、蔬菜地3类土壤进行监测比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土壤作为分析对象,对其N和P流失情况以及典型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土壤N流失率为24.7%、P流失率为79%,在特殊测区重金属Hg超标,Cd含量达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典型地区汞污染效应及其粮食诱导大鼠c-jun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典型汞污染地区汞的生态影响、汞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和危害评价以及汞神经毒性分子机制,对我国贵州万山汞矿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行了调查,并应用万山和清镇两地实验田生产粮食对大鼠进行暴露,结果发现,该矿区水土环境介质样品及农作物、植物和动物体中的汞含量,多数都超过了国家标准及对照地区,有的超出幅度很大;实地粮食能够显著诱导大鼠脑即早基因c-jun mRNA表达;即早基因c-jun参与了汞污染粮食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毒性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东莞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莞市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土壤中重金属铅、汞、镉、铬和砷虽有所累积,但大多都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以下,仅汞和砷在三角洲平原前缘局部地带达到污染级.由于三角洲平原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高,质地粘重,并有盐分累积,耕作方式常采用水旱轮作,从而减少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也减少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固体测汞仪直接测定土壤中的汞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凤 《科技信息》2013,(25):117-118
本文采用固体测汞仪直接测定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无需对样品进行消解、水浴等前处理过程,对环境污染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n=6),方法检出限为0.0206ng,使用该方法对国家土壤标样进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用于土壤中微量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生物可利用性的概念,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明确了生物体从土壤中真正吸收利用的重金属元素才是衡量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有效标准。在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对土壤重金属铅和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领域的进展做了综述。同时,分析提出了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界面和复合污染、受试生物的选择、评价方法的探索及未来趋势,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