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逸周书》和《左传》记载,东夷民族已有了以鸟名为官名的天文历法官员,《尚书·尧典》记载了当时的天文历法,能确定二分二至.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文为上述文献记载提供了证据,说明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对遗址的实际测量,发现了陶文的天文意义.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可追溯到5000a前,东夷民族天文学,是当时诸民族中较先进的天文学.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史记·五帝本纪》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记载标志着天文学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帝尧时期通过观测星辰定四时的方法历来备受争议。实际上,帝尧时期太阳崇拜的观念根深蒂固,古人对太阳的认识更加深刻,观日授时更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使历史的脉络渐趋清晰,陶寺观象台通过观测日出方位定四时的实证与《五帝本纪》所载相悖,这也印证了考古发现对证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太昊、少昊与上古的东夷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为太昊、少昊本当作太敖、少敖 ,即大首领、小首领之意 ;太昊即帝尧 ,亦即昌意、阏伯、帝潞 ;少吴即帝挚、亦即玄嚣、实沈、帝台。太昊、少昊所创立的陶唐时代 ,即是东夷部族形成的时代 ,也是华夏民族的源头 ,它是华夏民族由原始时代的分散部族向奴隶制时代的大型部族联合体的过渡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是中国发现的重大历史遗迹,它们是东夷太昊、少昊部落集团的历史文化遗存,将军崖岩画呈现的是日、鸟、星等图腾崇拜,大汶口陶符呈现的是日、鸟、山图腾崇拜。虽然二者蕴涵的文化信息有差异,但二者具有远古历史文化的一致性。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都是泰山文化的前身文化遗迹,是史前泰山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圭表测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传统圭表测影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转变。明末,正是由于其表现出计算准确、理论完备等特点,西方圭表测影理论和算法被较早地译介来华。改历过程中,圭表测影在"定气"注历之正统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明末,新法派天文学家曾用圭表测算日影论证"定气"注历的合理性。清初中西历争中,南怀仁提出以赌测日影决定胜负,其目的是论证"定气"注历这一人定之法更合于天。  相似文献   

7.
《周髀算经》与阳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周髀算经>中的盖天模型,用天文学方法对其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确定<周髀算经>的观测年代为公元前511年左右.同时,还对西汉末年、西周初年和夏初的二至晷长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出了对应的观测年代和可能的观测地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周公卜洛"和"禹都阳城"是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8.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尧帝都城。最近考古发现的大型半圆台夯土遗迹ⅡFJT1具有明确的夯土中心观测点和夯土圆弧形墙上挖出的12道狭缝,被认为是古人用来观测日出以确定季节的观象台。对该遗址各特征点位置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对其中E2,E12缝的中心线方位角和对应远山仰角测量数据进行了天文学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夏至和冬至太阳升起时,接近E2,E12缝,但不能恰好进入。由于黄赤交角的长期变化,在考古学确定的年代(公元前2100年前后),太阳升起一半时,夏至太阳位于E12缝右部,冬至太阳位于E2缝正中。这令人信服地证明,ⅡFJT1是古代观象台的遗址。  相似文献   

9.
正每当我们仰望夜空,头顶灿烂而静谧的星空总能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心灵抚慰.事实上,除了绝大多数看似永恒不变、周而复始的恒星之外,宇宙中还充满了另一类出没无常、忽隐忽现、来去匆匆的所谓的暂现天体,只是人眼一般难以察觉.这类天象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客星".我国是最早观测和记录暂现天体的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对公元1054年的"天关客星"的观测记录.这是一次壮观的银河系超新星爆发,其残骸形成了现在的蟹状星云(NGC1952);宋代天文学家的观测为现代天文学研究超新星遗迹和超新星提供了关键信息.作为时域天文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与隋唐时期相比,北宋时期洛阳周边所辖之乡数量大大减少.《太平寰宇记》记载洛阳有七乡之数,但不言七乡具体名称.根据出土墓志及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考证出北宋时期洛阳所辖的乡数、乡名及方位,以补史载之阙.  相似文献   

11.
Moore P 《Nature》2005,435(7039):235
  相似文献   

12.
Dong Z  Hoven CW  Rosenfield A 《Nature》2005,433(7026):573-574
  相似文献   

13.
《Nature》2001,412(6845):361
  相似文献   

14.
Abbott A 《Nature》2006,439(7079):910-911
  相似文献   

15.
Meyer A 《Nature》2004,428(6986):897
  相似文献   

16.
Bynum WF 《Nature》1990,344(6261):27-28
  相似文献   

17.
用卤素-钨灯作辐射热源快速热氮化(RTN),在<100>和<111>晶向Si衬底上制备了Si-SiOxNyAl电容,并测量了由低场到F-N隧穿电场范围的电子从N型Si积累层到超薄SiOxNy膜的电流传输特性。测量结果说明,两种不同晶向的低场漏电流没有多大区别,而在高场范围对<100>晶向电容结构的F-N隧穿电流要比<111>晶向电容结构的F-N隧穿电流显著增加,并对实验结果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Nature》2011,471(7340):547
  相似文献   

19.
In from the cold     
《Nature》2012,485(7399):415-416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