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短期的捕食胁迫能否引起鱼类形态改变并考察该胁迫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25±1)℃水温条件下对鲤(Cyprinuscarpio)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捕食者暴露(捕食组,以乌鳢(Ophiocephalusargus)为捕食者),并同时将无任何捕食处理的幼鱼设置为对照组。驯化结束后测量两组实验鱼体质量、体长等生长参数,随后将实验鱼麻醉致死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分析。【结果】捕食组较对照组在体质量、体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5);两组实验鱼在头高、体高等身体距离参数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捕食组较对照组在尾柄侧面积和尾鳍表面积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p<0.05)。【结论】捕食胁迫下鱼类生长能力的降低可能与觅食活跃性降低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有关,此外激素、代谢水平提高导致鱼类能量消耗增加;短期的捕食胁迫处理即可引起鱼类形态的改变,而尾柄以及尾鳍表面积的增加则可能促进鱼类非持续游泳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鱼类在捕食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查短期非致命性捕食胁迫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行为特征的影响。【方法】将体质量为(5.42±0.23)g的中华倒刺鲃幼鱼随机分为捕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有、无捕食胁迫存在情况下驯化25d,随后分别测定了两组实验鱼的活跃性、探索性、勇敢性、觅食行为以及偏好行为。【结果】相比对照组,捕食组表现出更高的活跃性和探索性,以及更低的勇敢性,且有关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捕食组与对照组的觅食行为与偏好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捕食胁迫使中华倒刺鲃的活跃性和探索性明显提高,提示中华倒刺鲃可能通过增加对捕食者的探索行为和维持较高的活跃性来应对短期捕食胁迫,这种较为积极的行为策略可能与此种鱼较强的运动能力有关。捕食胁迫未对中华倒刺鲃的觅食行为和偏好行为产生明显影响。在非致命性捕食胁迫下,中华倒刺鲃维持觅食以保障生长可能是为了确保低捕食强度下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短期饥饿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自发运动和力竭运动后代谢(EPOC)影响。【方法】在(25±1) ℃条件下将体质量为(13.34±0.32) g、体长为(8.92±0.07) cm的40尾大小相似的大口黑鲈幼鱼随机平均分为持续正常饲喂饵料的对照组和持续禁食14 d的饥饿组,并测定实验鱼的自发运动指标及EPOC相关参数。【结果】1) 饥饿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体质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在运动平均速度、单位时间内运动总距离和运动时间百分比方面,饥饿组均高于对照组,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饥饿组运动前代谢率和运动后代谢峰值均较对照组的这两项指标更低,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饥饿组与对照组的峰值时间、代谢率增量、过量耗氧和恢复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大口黑鲈幼鱼在短期饥饿后主要通过增加运动时间来提高自身自发运动水平,并采用下调有氧运动代谢和维持无氧运动代谢的策略应对短期饥饿胁迫。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Cyprinus carpio)幼鱼体型特征的影响,将大小相当的50尾体质量为(21.50±0.41)g、体长为(9.42±0.08)cm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饥饿组,分别饥饿处理0,7,14,28,56d;随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7d饥饿组的所有体型参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14d饥饿组的体高、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头高/体高、尾柄下部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8d饥饿组的体高和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头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56d饥饿组的体高、鱼体侧面积、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头长、头长/体长、头高/体高、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提示饥饿胁迫对鲤幼鱼体型特征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饥饿程度相关;饥饿使鲤幼鱼体型变得更加"细长",相对臀鳍和尾柄面积增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游泳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及形态参数与易钓性是否存在关联。【方法】以广布种鲤科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5)℃条件下测定体质量相近、体格健康的40尾幼鱼的标准代谢率,随后在实验室环境中连续进行5d垂钓,每日垂钓20尾幼鱼即停止当日垂钓活动。【结果】1)第1d被钓出幼鱼的标准代谢率高于未被钓出幼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连续4d中被钓出幼鱼与未被钓出幼鱼的标准代谢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每日被钓出幼鱼与未被钓出幼鱼的体质量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被钓出幼鱼的体长在第3d和第5d大于未被钓出幼鱼,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被钓出幼鱼的肥满度在第3d高于未钓出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5d的连续垂钓中,被钓上5次的幼鱼有3尾,被钓上1~4次的幼鱼分别为7,7,6,10尾,仅7尾幼鱼从未被钓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被钓出频次的幼鱼的标准代谢率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5d中均被钓出的幼鱼的钓出顺序进行分析,发现它们每日被钓排序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而幼鱼的平均被钓次序号与它们的标准代谢率和形态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鲫幼鱼的首次被钓经历并不影响自身再次被钓;在体质量相近条件下,鲫的易钓性与外部形态(如体质量、体长或肥满度等)以及维持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Cyprinuscarpio )幼鱼体型特征的影响,将大小相当的 50 尾体质量为( 21.50±0.41 ) g 、体长为(9.42±0.08 ) cm 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4 个饥饿组,分别饥饿处理 0 , 7 , 14 , 28 , 56d ;随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7d 饥饿组的所有体型参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14d 饥饿组的体高、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 ),头高/体高、尾柄下部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28d 饥饿组的体高和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56d 饥饿组的体高、鱼体侧面积、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头长/体长、头高/体高、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结果提示饥饿胁迫对鲤幼鱼体型特征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饥饿程度相关;饥饿使鲤幼鱼体型变得更加“细长”,相对臀鳍和尾柄面积增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游泳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 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和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结果】饥饿组和对照组的MMR和Ucat在实验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与同期对照组相比,14 d饥饿处理导致饥饿组MMR和Ucat均有所下降,两者MMR和Uca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饥饿组或对照组的MMR和Ucat之间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饥饿组或对照组实验前后的Ucat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饥饿组实验前后的MMR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华倒刺鲃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运动能力下降,原因可能与饥饿状态下机体下调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内能量底物的缺乏有关。在实验处理前后对照组或饥饿组的MMR和Ucat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则是因为Ucat与鱼类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而MMR反映的是鱼类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体外颜色标记对鲤科鱼类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的影响。【方法】在(25.0±0.5)℃条件下选取40尾体质量大小相近的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作为实验鱼,设定颜色标记前、颜色标记后和摄食生长实验后共计3次SMR和形态参数测定(第0,1和23d)以及21d(第2~22d)的生长实验。摄食期间,于每日9:00和15:00分别对鱼进行饱足投喂并记录单尾鱼的摄食量。【结果】1)颜色标记前后SMR无明显变化,在生长实验期间,形态参数和SMR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p<0.05)。2)实验期间,实验鱼的体质量、体长、肥满度、原始SMR均保持较高的重复性。3)特定生长率(SGR)与摄食率(FI)和饵料效率(FE)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FI与FE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4)生长实验期间实验鱼的SGR与SMR变化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结论】颜色标记对鲫幼鱼的SMR无明显影响,具有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可行性;鲫的表型参数具有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及形态参数与易钓性是否存在关联。【方法】以广布种鲤科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5)℃条件下测定体质量相近、体格健康的40尾幼鱼的标准代谢率,随后在实验室环境中连续进行5d垂钓,每日垂钓20尾幼鱼即停止当日垂钓活动。【结果】1)第1d被钓出幼鱼的标准代谢率高于未被钓出幼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连续4d中被钓出幼鱼与未被钓出幼鱼的标准代谢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每日被钓出幼鱼与未被钓出幼鱼的体质量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被钓出幼鱼的体长在第3d和第5d大于未被钓出幼鱼,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被钓出幼鱼的肥满度在第3d高于未钓出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5d的连续垂钓中,被钓上5次的幼鱼有3尾,被钓上1~4次的幼鱼分别为7,7,6,10尾,仅7尾幼鱼从未被钓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被钓出频次的幼鱼的标准代谢率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5d中均被钓出的幼鱼的钓出顺序进行分析,发现它们每日被钓排序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而幼鱼的平均被钓次序号与它们的标准代谢率和形态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鲫幼鱼的首次被钓经历并不影响自身再次被钓;在体质量相近条件下,鲫的易钓性与外部形态(如体质量、体长或肥满度等)以及维持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将100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曝气自来水为水体,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斑点叉尾鮰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六价铬(0,9.196,19.196,29.196,39.196mg·L~(-1))的水体中暴露28d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血液成分的致毒效应。【结果】斑点叉尾鮰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在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六价铬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为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和其他质量浓度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质量浓度为1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与对照组和质量浓度为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点叉尾鮰对一定质量浓度范围的铬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补偿能力,它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铬污染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碱性磷酸酶对铬污染相对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 ℃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rate,MMR)和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结果】饥饿组和对照组的MMR和Ucat在实验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与同期对照组相比,14d饥饿处理导致饥饿组MMR和Ucat均有所下降,两者MMR和Uca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饥饿组或对照组的MMR和Ucat之间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饥饿组或对照组实验前后的Ucat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饥饿组实验前后的MMR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华倒刺鲃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运动能力下降,原因可能与饥饿状态下机体下调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内能量底物的缺乏有关。在实验处理前后对照组或饥饿组的MMR和Ucat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则是因为Ucat与鱼类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而MMR反映的是鱼类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溶解氧条件下的生长及生长指标的变化,探讨褐牙鲆幼鱼血浆激素的内分泌调节机制,为深入研究鱼类适应溶解氧变动环境的机制提供资料。【方法】采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水体溶解氧含量变动对褐牙鲆幼鱼生长、生长激素GH的分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Ⅰ的分泌、RNA/DNA比值以及糖原含量的影响。【结果】低溶氧(2mg/L-S2、4mg/LS4)胁迫的10d内,褐牙鲆幼鱼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低溶氧胁迫导致的生长减缓可在溶解氧含量恢复至对照组(7.5mg/L-S7.5)水平后10d内获得完全补偿。胁迫期间,血浆GH和IGF?Ⅰ的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恢复的第10天,S7.5的GH含量显著高于S2及S4,其他不同处理组的血浆GH和IGF?Ⅰ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胁迫和恢复期间不同处理组的肝脏RNA/DNA比值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低溶氧处理的肌肉RNA/DNA比值在胁迫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在恢复生长的第2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胁迫结束时,低溶氧处理的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恢复期间的第10天和20天时高于对照组,随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不同处理组的肌糖原含量在胁迫和恢复期间均未出现显著差异。在恢复阶段的第10天,GH含量出现显著差异,其含量与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而RNA/DNA含量在实验期间与褐牙鲆幼鱼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结论】受短期低氧胁迫的褐牙鲆幼鱼能够在恢复正常溶氧后短期内获得完全补偿生长,但相关生化指标未表现出与生长变化的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 80 尾体质量为( 3.83±0.03 ) g 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幼鱼在( 25±1 ) ℃ 条件下驯化 14d 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 4 组,即摄食后 2h 组(消化状态)、禁食2d 组(空腹状态)、 14d 短期饥饿组及 56d 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 2h 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 56d 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 2h 组、禁食 2d 组和 14d 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80尾体质量为(3.83±0.03)g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在(25±1)℃条件下驯化14d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4组,即摄食后2h组(消化状态)、禁食2d组(空腹状态)、14d短期饥饿组及56d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2h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56d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2h组、禁食2d组和14d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体型大小和营养状况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群体选择偏好。【方法】将实验鱼分为大、小个体组以及摄食组和饥饿组(分别进行正常投喂和14 d的禁食处理)。测定目标实验鱼的游泳速度、移动总距离、运动时间比等游泳行为参数以及它对不同大小或营养状况鱼群的选择偏好。【结果】1) 大个体组目标实验鱼在相对游泳速度中值和移动总距离值上均高于小个体的目标实验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目标实验鱼体型如何,它们均倾向于选择大个体的刺激鱼群,有关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饥饿组和摄食组目标实验鱼的所有游泳行为参数及它们对饥饿和正常摄食鱼群的选择偏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在游泳能力方面强于小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个体大小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偏好选择大个体鱼组成的鱼群,这可能有利于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短期的饥饿处理所产生的营养状况差异不足以使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游泳能力及对鱼群的选择偏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鲤(Cyprinus carpio)幼鱼的维持耗能、游泳能力与生长性能在单独和群体喂养间的差异。【方法】在25℃下,将鲤幼鱼分成单养组和群养组,进行为期21d的摄食生长养殖,然后测定每尾鱼的静止代谢率(RMR)、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Ucat),同时计算每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转化率(FE)。【结果】单养组RMR明显比群养组RMR更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RMR的变异系数(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群养组的Ucat比单养组的Ucat更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Ucat的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但群养组的Ucat变异程度比单养组的Ucat高出约87.5%。群养组FR高于单养组FR,但群养组的SGR和FE均低于单养组的SGR和FE。【结论】群养组的静止代谢较高,在行为和生理上提高了维持耗能的分配;群养组个体间的竞争加强促进了鲤幼鱼运动能力的分化,同时能量底物含量降低可能限制了运动能力。群体效应可能推高机体的能量积累成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颜色标记对鲫(Carassiu sauratus)幼鱼个性的影响及颜色保留时间。【方法】在(25.0±0.2) ℃实验室条件下,将30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标记组,测定不同时间实验鱼的勇敢性、活跃性和好斗性,并在实验末期观察颜色掉落情况。【结果】1) 对照组和标记组勇敢性的潜伏时间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但标记组和对照组在测定Ⅰ(颜色标记前)的潜伏时间与测定Ⅱ(颜色标记后)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 标记组活跃性(如游泳速度、运动时间比及运动总距离)在3次测定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有趣的是对照组活跃性的游泳速度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组的运动时间比及运动总路程却呈增加趋势(p<0.05)。3) 标记组和对照组好斗性如警告次数、追随次数、冲咬次数在3次测定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4) 鲫幼鱼的活跃性和好斗性在本实验中保持较高的重复性(p<0.001),但勇敢性在整个实验中重复性较差;鲫幼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标记的颜色掉落较少。【结论】颜色标记对鲫幼鱼的勇敢性、活跃性和好斗性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幼鱼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将 100 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曝气自来水为水体,在水温为(27.5±0.5 ) ℃ 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斑点叉尾鮰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六价铬(0 , 9.196 , 19.196 , 29.196 , 39.196mg · L-1 )的水体中暴露 28d 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血液成分的致毒效应。【结果】斑点叉尾鮰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在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六价铬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为 9.196mg · L -1 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和其他质量浓度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质量浓度为 19.196mg · L-1 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与对照组和质量浓度为 9.196mg · L -1 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斑点叉尾鮰对一定质量浓度范围的铬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补偿能力,它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铬污染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碱性磷酸酶对铬污染相对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各群体中成员大小差异对鱼类集群行为学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作为实验对象,比较分析5组不同群体组成(分别为10尾大鱼、9尾大鱼1尾小鱼、5尾大鱼5尾小鱼、9尾小鱼1尾大鱼和10尾小鱼)的实验群体的游泳速度、空间分布等集群行为参数。【结果】1) 群体组成对绝对游泳速度和相对游泳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2) 群体组成对绝对最近邻距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相对最近邻距离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3) 5组鱼群在速度同步性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排列方向的极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体成员大小差异不会对鱼群速度造成影响,不同大小鱼群成员能在整体上协调运动的速度,但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鱼群的凝聚力和协调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对Cd胁迫的毒理反应。【方法】以人工繁育获得的体质量为(20.80±0.51)g的南方鲇当年幼鱼为研究对象,在水体硬度为25mg·L~(-1)(以CaCO3质量浓度计)、水温为(27.5±0.5)℃、水体Cd~(2+)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8.0mg·L~(-1)条件下进行了96h急性暴露实验,测定了该物种96h半致死浓度(LC50)、肝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以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水体中Cd~(2+)对南方鲇的96hLC50为5.46mg·L~(-1);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 mg·L~(-1)的Cd~(2+)暴露处理下,实验鱼的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随着水体Cd~(2+)的质量浓度增加而降低,分别为(42.20±2.50),(34.97±1.61),(32.29±1.40),(31.63±1.82),(28.69±1.69)nmol·min-1·mg-1,且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的测得值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着水体Cd~(2+)的质量浓度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且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肝脏线粒体的RCR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肝线粒体CCO的活性随着水体Cd~(2+)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质量浓度为7.0mg·L~(-1)的Cd~(2+)暴露处理组的这一指标值比对照组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实验鱼脑组织AChE活性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方鲇对水体Cd~(2+)暴露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强;受到Cd~(2+)暴露的实验鱼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CCO活性和RCR降低结果提示:在Cd~(2+)急性胁迫下线粒体功能受到损伤,呼吸代谢能力减弱;急性水体Cd~(2+)暴露抑制了实验鱼的脑组织AChE活性,使鱼体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导致鱼体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