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考察新引入人工圈养环境的驯养时间的长短对野生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的影响以及年龄是否会影响马来穿山甲的适应性行为。【方法】对已引入圈养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的81号和A1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进行了为期50d的观察研究,对比刚引入圈养环境下的52号和53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的观察研究,归纳得出野生马来穿山甲被引入圈养后的生理行为变化规律。【结果】刚引入圈养环境的52号和53号个体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分别为3.83~626.63min和3.13~269.08min,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即63.33~507.50min和31.67~765.00 min更 短;52号 和53号 个 体 活 动 行 为 起 始 时 刻 分 别 为19:51:48和21:02:52,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即21:39:04和20:51:43更早。【结论】圈养时间对马来穿山甲的活动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随着马来穿山甲对新环境的适应,它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会逐渐增加,范围为360~390 min;它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会延迟,稳定范围为21:00~22:00。与亚成体马来穿山甲相比,成体马来穿山甲的昼夜持续活动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变化明显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对人工替代食物的适应性。【方法】以新引入圈养分别编号为81号、82号、85号、93号、94号等5只马来穿山甲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单一品种食物即奶粉、白蚁(Termitidae)(活)、白蚁(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蚕蛹粉(Bombyx mori)、红褐蚁(Tetramorium spp.)和黑蚂蚁(Formica fusca)诱食后,与第二阶段随机选取81号和94号个体作为实验组进行阶段性的人工食物的不同搭配喂养,其余个体作为对照组继续饲喂第一阶段的目标食物。【结果】1)马来穿山甲在所有单一品种食物同时出现时,只取食红褐蚁;2)马来穿山甲对人工替代食物的摄食率低于对单一食物红褐蚁的摄食率,发现81号和94号个体体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结论】以目标食物红褐蚁进行饲喂能够消除马来穿山甲的应激反应,人工替代食物可维持马来穿山甲的日常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对人工替代食物的适应性。【方法】以新引入圈养分别编号为81号、82号、85号、93号、94号等5只马来穿山甲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单一品种食物即奶粉、白蚁(Termitidae)(活)、白蚁(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蚕蛹粉(Bombyx mori)、红褐蚁(Tetra morium spp.)和黑蚂蚁(For mica fusca)诱食后,与第二阶段随机选取81号和94号个体作为实验组进行阶段性的人工食物的不同搭配喂养,其余个体作为对照组继续饲喂第一阶段的目标食物。【结果】1)马来穿山甲在所有单一品种食物同时出现时,只取食红褐蚁;2)马来穿山甲对人工替代食物的摄食率低于对单一食物红褐蚁的摄食率,发现81号和94号个体体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结论】以目标食物红褐蚁进行饲喂能够消除马来穿山甲的应激反应,人工替代食物可维持马来穿山甲的日常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4.
记录了1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36d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 540g。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5.
记录了 1 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 ,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 36d 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540g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穿山甲(Manis sp.)现有野生种群和抑制穿山甲非法贸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现状、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以"穿山甲"、"查获"、"走私贸易"等关键词查询网页、CNKI等数据库中1999—2017年中国穿山甲非法贸易相关报道,收集查获数量、涉及城市等相关数据,并对1999—2017年中国非法贸易情况以及贸易路线进行分析概括。【结果】中国各地野生穿山甲数量和分布范围却迅速缩减。在查询到的394起有关穿山甲非法贸易的案件中,共计查获穿山甲活体3 585只,死体22 925只,甲片35 072.71kg。相关案件涉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为非法贸易多发地,报道案件数分别占报道案件总数的26.14%,25.13%和17.26%。非法贸易方式主要为海运和陆运方式,陆运途径具体路线为:缅甸—云南—其他地区、越南—广西和云南—其他地区。海运途径具体路线为:香港—广东—其他地区和马来西亚—广东。【结论】为有效遏制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的事态和恢复穿山甲野生种群,建议:1)加快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进程,加强人工辅助下的种群扩散研究工作,对穿山甲灭绝区域进行重新引入穿山甲的工作;2)加强穿山甲生境恢复工作;3)加快穿山甲甲片活性成分分析以及人工合成替代物研究进程;4)加大对云南、广西边境地区以及广东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打击力度,与周边国家合作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5)加强对与穿山甲保护相关的公约、法规以及穿山甲在防止白蚁危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价值的宣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穿山甲(Manissp.)现有野生种群和抑制穿山甲非法贸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现状、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以“穿 山 甲”、“查获”、“走私贸易”等关键词查询网页、CNKI等数据库中1999—2017年中国穿山甲非法贸易相关报道,收集查获数量、涉及城市等相关数据,并对1999—2017年中国非法贸易情况以及贸易路线进行分析概括。【结果】中国各地野生穿山甲数量和分布范围却迅速缩减。在查询到的394起有关穿山甲非法贸易的案件中,共计查获穿山甲活体3585只,死体22925只,甲片35072.71kg。相关案件涉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为非法贸易多发地,报道案件数分别占报道案件总数的26.14%,25.13%和17.26%。非法贸易方式主要为海运和陆运方式,陆运途径具体路线为:缅甸—云南—其他地区、越南—广西和云南—其他地区。海运途径具体路线为:香港—广东—其他地区和马来西亚—广东。【结论】为有效遏制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的事态和恢复穿山甲野生种群,建议:1)加快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进程,加强人工辅助下的种群扩散研究工作,对穿山甲灭绝区域进行重新引入穿山甲的工作;2)加强穿山甲生境恢复工作;3)加快穿山甲甲片活性成分分析以及人工合成替代物研究进程;4)加大对云南、广西边境地区以及广东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打击力度,与周边国家合作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5)加强对与穿山甲保护相关的公约、法规以及穿山甲在防止白蚁危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价值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六盘山地区六盘山蝮的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蝮的食性较广,成蛇主要以小型鼠类和两栖爬行动物为食,幼蛇和亚成体则主要捕食蜥蜴、昆虫及环节动物.其具有明显的活动规律:夏季白天早晨9:30~11:30和下午15:30~17:30是活动的高峰期,在活动高峰期,行为敏捷;同时,当受惊或受到威胁时,有防御或攻击等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油茶种子性状,分析油茶种子浸种期间吸水率及吸水速率,探讨种子浸水机制下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为标准化砧木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长林3号’(3号)、‘长林4号’(4号)、‘长林40号’(40号)、‘长林18号’(18号)、‘长林53号’(53号)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种子形状参数、体积,并在人工气候控制条件下计算不同浸种时间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利用液质联用(LC-MS)方法对‘长林18号’(18号)种子浸种不同时间和温度条件下赤霉素(GA3)、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生长素(IA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进行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各激素含量差异。【结果】品种间种子体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长林53号、40号、18号、3号、4号,且53号与其他品种存在显著差异;种子三维系数显示长林3号、4号和40号多呈扁平状,18号和53号多近球形,且种子三维系数与种子横径长度显著相关;3号和4号种子体积与纵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0号和53号横径与侧径存在显著负相关,18号种子体积与形状参数无相关性。各品种浸种48 h后吸水率和吸水速率逐渐稳定;种子浸种0~21 h,53号吸水率最高,40号最低;浸种21~48 h吸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4号、3号、53号、40号和18号。各品种吸水速率在浸种10 h内,由大到小依次为40号、4号、3号、53号、18号,浸种10 h后53号最高。种子浸种后的发芽率无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4号、40号、53号、3号和18号。18号浸种后GA3含量逐渐上升,在浸种2 d时达到最高,为0.39 mg/kg;SA和JA含量在浸种4 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0.058 mg/kg和1.77 mg/kg;ABA含量在浸种2 d和5 d时达到最高,约为0.050 mg/kg,4 d时最低为0.014 mg/kg。m(GA3)/m(ABA)在浸种1 d和4 d时维持较高水平。m(GA3)/m(JA)在浸种1 d时达高值,4 d时最低;m(GA3+SA)/m(ABA+JA)随着浸种时间增加逐渐下降。18号浸种温度为25~30 ℃时对提高种子内源激素含量有着显著作用。【结论】横径显著影响种子形状,18号种子均匀度高且吸水率和吸水速率较为稳定;种子浸种后48 h吸水率和吸水速率达到稳定状态,促进萌发类激素含量升高。因此,浸种温度应在30 ℃下有利于种子萌发。研究结果可为油茶砧木标准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投食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但也影响了非人灵长类的日常行为活动时间分配.为探究投食对川金丝猴日常活动的影响,2017年7月~2018年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基地投食川金丝猴群(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在上午10:00~12:00和下午16:00~18:00为两个取食高峰期,且在中午14:00~16:00为较长的休息期.取食、移动和休息行为构成了川金丝猴昼间活动的主体(81.99%),各类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分别为:休息行为55.45%、取食行为13.34%、移动行为13.20%、理毛行为8.33%和其他行为9.68%.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间的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这可能是不同性别-年龄组在生长发育、繁殖投入等过程中的差异,反映了其对环境的生存适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北部湾北部是冷暖空气的交汇带,气候复杂多变,而断裂活动导致的沉降差异又是海岸变迁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了探究该区域环境变迁的规律,研究其中全新世显著海侵和气候特征。【方法】以广西西部近岸为典型,于防城港湾口外水下斜坡进行沉积物岩芯取样和粒度、元素、矿物、微体古生物、~(14)C年龄等地质地球化学要素综合测试,分析对比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联系。【结果】孢粉组合反映植被以山地热带、亚热带种属居优。沉积物组分为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体现出元素分段变化,碎屑矿物含量变异性较高的分布规律;化学元素等基本以3.00~2.80m深度为界,前后分布有明显环境差异,显示气候变干变冷之特征。该转折点亦是大规模海侵的起始阶段,主要表现为绿石明显富集,Sr/Ba显著增高,有孔虫、硅藻、钙质和硅质生物碎屑随之快速增加;该转折点在时间和要素变化特征方面与邻区相近,揭示这并非偶然现象,与中全新世6.00ka B.P.前后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加强的大尺度气候变化相联系。【结论】中全新世广西西北部近岸出现了大规模海侵,可能与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是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状态的重要参数.本研究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mantchuricus)种群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全年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双峰趋势,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且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活动强度最小且持续时间最短;监测期内梅花鹿的平均集群大小为(1.42±0.03)只,集群大小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在全年及各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1~2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集群类型为雌性单个个体和雄性单个个体,其次为雌性群和母子群.梅花鹿的行为表现差异受生活史特征、气温、日照长度和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等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施工江段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该特征可能有影响的环境因子。【方法】于2015年12月22日和2016年3月29日、8月3日、11月2日在大桥上下游江段使用Simrad EY60回声探测仪对渔业资源进行水声学调查。【结果】4次调查结果显示:大桥上游江段的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5.8×10~(-3),9.1×10~(-3),24.6×10~(-3)和8.4×10~(-3)个·m~(-3),大桥下游江段的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7.4×10~(-3),15.3×10~(-3),39.4×10~(-3)和20.6×10~(-3)个·m~(-3);2016年8月3日在大桥下游江段探测到的鱼类密度大于其他3次调查在同一江段探测到的鱼类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上下游江段鱼类密度分布不均,下游的鱼类密度比上游的大,夏季的鱼类密度比冬、春季的大;鱼类密度的空间差异性和季节差异性可能与鱼类生命活动的季节变化、当地的河流环境差异相关,也可能与桥梁的施工影响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观察及其激素水平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焦动物取样(Focal sampling)和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于2003年3-4月的周六及7月22-29日9:00-16:00对北京动物园3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刻板行为进行了观察,同时在各观察时段采集粪便样品,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粪便样品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Cor)的质量分数w(Cor).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次·h-1)高峰期在14:00-15:00,刻板行为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峰分别在9:00-10:00和15:00-16:00,该时段与人工投食的时间相吻合.在昼间刻板行为发生的低峰期(11:00-12:00)和高峰期(15:00-16:00),其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所占比例与w(Cor)并无显著相关关系(r=0.5,0.5,0.5,P>0.05,n=3),但在其他时间段两者极其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刻板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环境胁迫所导致的Cor水平上升和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腐蚀评价进行合理选材,预防新建长输原油管道内腐蚀。【方法】通过腐蚀失重实验,研究X42、X52、X60、X65和X70共5种常用管线钢在马惠线储罐沉积水中的腐蚀行为,并结合SEM和XPS表面分析技术分析其腐蚀产物特性。【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5种管线钢腐蚀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在48℃时腐蚀速率最高。随着流速的增加,腐蚀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流速为0.18m/s时腐蚀速率最大。在静态下,不同钢级管线钢腐蚀速率差别不大,钢级较高的管材点蚀倾向性较高;而在流动的腐蚀环境中,钢级较高的管材耐蚀性相对较高。【结论】综合考虑管线钢的耐腐蚀、耐冲蚀和耐点蚀性能,在马惠线内腐蚀环境中建议选用X60和X65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科学合理地保护山地传统民居,弘扬民居文化,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法】初步构建了由建筑环境、建筑群和建筑单体构成的理论系统;确立了个体、关系、重点和整体的识别原则;确定了位置、类型、结构和图形的识别方法,明确了信息识别的排序步骤。并以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龙塘村为例,对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景观信息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了民居建筑景观信息中所体现的特色地域文化。【结论】该研究思路与方法能够进一步促进传统民居建筑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利于城乡统筹规划、民居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工作。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建筑景观信息;景观信息识别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视频记录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下凡纳滨对虾活动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初期(1~4d),凡纳滨对虾白昼活动频率和游走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饥饿中期(5~8 d),白昼活动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饥饿后期(9~12 d),昼夜活动频率和游走速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饥饿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采取降低活动水平的行为对策,减少能量消耗,将有限能量用于维持基本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我国分布北界的树干液流昼夜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索马尾松蒸腾耗水规律,为深入了解树木水分利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分布在河南洛阳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采用TDP热扩散探针和小型自动气象站对样地内的马尾松树干液流及周围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分析马尾松树干液流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曲线;马尾松存在夜间液流,零点前液流活动较零点后活跃。(2)6—10月的白天(太阳辐射大于5 W/m2)和夜间(太阳辐射小于5 W/m2)马尾松单株日均液流量为36.08 kg;夜均液流量为2.55 kg,占全天液流量的4.87%~9.27%;零点前液流量占夜间液流量的83.42%~95.54%。(3)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VPD)、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太阳辐射是白天树干液流的最大影响因子,VPD是夜间树干液流的最大影响因子。【结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干旱生境下,马尾松树干液流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