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超 《海峡科学》2004,(9):60-61
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是决定行政法各项制度的基础.在诸多学术观点中,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应当强调行政法的控权职能,承认行政法是控权法而不是平衡法或管理法.从行政法作为控权法的价值定位审视现有行政法律制度,从而最大限度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在行政执法中,行政执法机关将这一法律规定,通俗地叫做"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法>确立这一处罚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时对当事人实施重复罚款和多头罚款,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赵娜 《科技信息》2007,(26):254-255
国家对行政侵权赔偿范围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其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也是国家民主与法治的标尺,因此,必须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错误职权行为有所约束和惩戒,赔偿即是其中之一。完善国家行政赔偿制度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我国自实施《国家赔偿法》以来,由于立法滞后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国家行政赔偿的范围过窄导致公民、法人、其它组织合法权益不能完整保护的缺陷日益突出,有待于在理论上深化认识和实践上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相关资料,先从理论上阐明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基于完善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目标与理念,提出相关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事判决、裁定"执行难"、"执行乱"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使司法权威受到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为此,探讨检察机关在民事执行中如何发挥法律监督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行政职能的强化和行政权力的扩张,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在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保护的同时,也增加了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并造成损害的机率。法制社会要求国家向受害人承担行政损害赔偿责任。 法的本质在于权利,在于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一定利益及其获得方式的确认和保障,而行政赔偿的基本功能正是对权利主体的权利提供保障或救济。尽管权利本身不是法制,权利的充分领有并不是法制的全部价值,但行政赔偿却是法制社会的重要价值体现。 首先,行政赔偿是法制社会的基本标志。国际法学家印度新德里会议,对法制概念从立法、  相似文献   

6.
提起行政诉讼是原告依法享有的重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该条保护诉讼权的规定 ,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只要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仅益 ,并符合该法第 41条起诉条件的规定 ,就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成为原告。但由于种种原因 ,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或出于自愿 ,或不得已行使只有原告才享有的撤诉权利 ,导致行政诉讼程序的结束 ,因此 ,原告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和消灭的主…  相似文献   

7.
行政复议制度建立十余年来,对于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在于对其蕴含的司法性认识不足,从而在其制度的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司法的特征。本文在于对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为以后的制度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为了防止欺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9.
《当代地方科技》2005,(9):37-38
第一条 为了防止欺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主体越权实施行政行为是经常发生、也是最典型的行政失范现象。分析行政越权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深入认识行政越权的法律后果,对于防止行政主体超越职权,避免行政侵权现象的产生,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浪 《奇闻怪事》2009,(6):102-103
行政相对人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与行政主体形成利害关系,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取得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旧的行政复议制度未规定当事人对抽象行政行为可以申请复议,即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内部监督和自我纠错的功能。《行政复议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对抽象行政行为申请复议,一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从调研、起草,经历三届政府、八年酝酿,于2003年8月2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将于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的实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其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主观上并不以其为行为的对象,但客观上侵犯其合法权益,从而与具体行政行为形成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行政第三人可以分为对象错误型、事实牵连型、利益波及型和行政不作为型,赋予行政第三人在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或补偿中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是维护他们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和地方已制定了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维护互联网的安全、健康与有序运行.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殊性,互联网的安全、健康维护必将面临很多新问题,对此需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林琳 《海峡科学》2006,(1):23-24
几乎任何一本行政法学论著都会开宗明义地指出:“单方性、强制性、非对等性”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于是维护人权,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规范和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成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行政法制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对于行政执法是非常有效的监督手段。行政机关对每一起案件作出处罚,采取每一种行政管理强制措施,都存在通过行政诉讼检验其执法行为正确与否的可能。因此,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增强对新形势下行政诉讼的认识,切实做好应诉工作。一、理性直面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该法第十一条受案范围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除不可诉的行为外,只…  相似文献   

18.
行政法信赖保护与诚实信用两原则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主体行使公权力行为的信任而做出行为或不作为,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正当利益,法律应予以保护。行政法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运用。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厘清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建设行政法治和诚信政府、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行政赔偿范围是我国国家赔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界定行政赔偿的范围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行政赔偿范围的特点进行分析,反思我国行政赔偿范围立法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赔偿范围的相应的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20.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的一部分。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动弱者的地位。行政法的发展目的就是对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多的救济手段。行政相对人依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把握这些分类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健全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