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是对地学环境很大的污染源,也是地学环境最大的受害者。城市抗灾能力是比较脆弱的,而灾难造成的后果往往涉及面广、后果严重,在开创地学环境学时要注意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地学环境的研究、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郊区农业与大区域农村农业不同的特点,发展城市郊区农业的前提条件应该包括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其目标定位应该包括发展无公害的或“绿色的”可持续农业,其产业特色应该包括能够在大力发展高效和出口创汇农业的过程中全面体现人类的生态智能。城市郊区农业可持椟发展需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作。知识创新首先是生态学知识创新。城市郊区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面积上最在的组份,也是功能上最重要的组份之一,它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和调节功能的影响会愈来愈大。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植保技术应该扩展,使之容纳植物医学和生态系统健康技术。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是使管理适应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和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将保证城市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创新、技术创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就真的无所作为了吗?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创造一个最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巳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就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改善人类居住条件及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复杂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府南河整治工程成功地解决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使环境和人们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时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可持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核电燃料链与煤电燃料链对环境、健康和气候的影响,二者比较,核电燃料链对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与温室气体的排放系均小1-2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了水资源,对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污染控制规划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能源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扼要回顾中国能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形势比较严峻。主要问题是人均资源不足,条件不利,一次能源以煤为主,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能源开发受资金和环境保护的制约,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供震缺口较大,并提出以下解决措施:1.切实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励行节约,提高效率,使在有限的能源供应下实现现代化;2.因地制宜开发多种能源,优化结构,降低煤的比重,节约油气资源,以保障能源最低需求;3.增加科技投入,解决能源生产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问题;4.利用外国的资源、技术和资金,作为辅助手段,为此,要在国家统一研究安排下,制定倾斜政策,坚决贯彻实施,以求走上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热岛效应”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论国家环境安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环境安全的兴起是与新时期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分不开的。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对国家环境安全内涵的理解不一样,但对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重要性的认同却是一致的。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而危害中国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全面彻底地维护国家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9.
环境相容性农药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发展环境相容性农药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药自身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对已经存在的农药品种进行制剂和改进施药器械以及围绕施药器械改进施药技术,使农药减少对环境、对施药者的危害,这是发展环境相容性农药的一条有效和简便的途径。更根本的途径在于作为农药的化合物本身。大力发展生物源农药,直接利用生物材料作为农药以及筛选生物中存在的活性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型农药,是目前研究开发环境容性农药的有益途径。另辟蹊径,在研制的思路上创新,在研制方法上采用高新技术,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在生物源材料中筛选先导化合物,可采用“由源到果”之路,采用“由果到源”之路则更有效。新药筛选中的生物测定技术,随着农药的角色特征的转变而改变,也随着农药作用靶标的改变而改变。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农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存在对微生物进行遗传操作而促进微生物在环境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本文较系统地概述了与环境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利用引物的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以及这些相关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环境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环境微生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系统划分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五大子系统。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测度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可持续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依据测算结果绘制可持续综合协调发展曲线,并将2003~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测度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议题。但是,由于西北地区极其特殊的地置,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何在保证西部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问题。本文在分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将将新时先生鄂尔多斯高原提出并得到验证的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圈”模式思想推广至整个西北地区,指导西北地区的宏观生态环境建设。并从媒体建设、加强银行、教育组织、大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长江上游流域面积105.4万km^2是我国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该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典型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联结我国东西部和南北部的结合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长江上游自然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基于这种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和区域特点,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应以“近期遏制恶化,中期治理恢复,最终持续发展”为目  相似文献   

14.
农业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类创建了农业,农业也哺育培养和全人类,农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大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现代工业,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农业和农业科学。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资源,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使资源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而不蛎自然的对立面,人类应当遵重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掠夺自然。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资源丰富,土地辽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农业创新能力不强。通过对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简述了欧美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城市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城市林业的内涵,城市林业的结构与表现形式。简要介绍了北京市、长春市、呼和浩特市、福州市、遵义市及长沙市等我国若干大城市有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最后总结了城市林业规划与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交通运输理论的研究热点,本文构造和分析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引入基于重心的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水资源现状、特点及21世纪存在的主要水问题。说明我国作为世界上贫水国家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从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剧增及城市化、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水资源短缺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主要探讨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及水土保持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路、改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攀西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攀西地区水资源管理的动态模型,对攀西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纽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制约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系统地论述了攀西地区水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指导思想,走自然与人类和谐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