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RD工法在下穿既有线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天才 《科技资讯》2010,(13):54-55
本文以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角门西站下穿既有四号线暗挖隧道为例,介绍浅埋暗挖CRD法下穿既有线施工技术,探讨CRD法下穿既有线施工关键和技术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深圳地铁龙岗线工程实例,介绍了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及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技术,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3.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CRD法施工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厦门海底隧道属国内首建,出口端地层软弱、易膨胀、随挖随塌,稳定性差,施工难度很大。根据该地段的地质条件,设计六种不同的开挖与支护工况,利用数值法分别模拟这六种开挖过程的地层三维变形状态,分析和总结其变形、失稳规律,优化隧道开挖和支护方案及其工艺,提出了实用且可靠的施工措施和建议,有效地指导了施工,解决了施工技术难题。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陈岩 《科技资讯》2013,(32):38-38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铁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地铁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使用安全。尤其是地铁隧道施工中,应根据施工地质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本文通过以某地铁隧道工程为例探讨浅埋暗挖技术的应用,以望对后期的地铁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兰州地铁一号线东岗站后配线区间浅埋隧道,对其施工开挖分别采用三台阶法与CRD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采用CRD法施工时,目标断面所在地表最大横向沉降量以及沿隧道轴线方向拱顶最大下沉量分别较三台阶法施工时小7 mm和6.4 mm;衬砌在各选定断面的最小安全系数,除入口断面外,其余均满足规范要求,而三台阶法施工时衬砌只在中间断面能满足要求;两种工法在隧道拱脚处均出现塑性区,但采用CRD法施工时的塑性区面积明显较小。据此建议采用CRD法施工并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潇 《甘肃科技》2011,27(10):124-126,168
介绍了浅埋暗挖法在城市隧道施工中的基本应用,并对该工法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同时对浅埋暗挖法在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介绍,为今后需要用于市政隧道建设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北京地铁10号线苏州街暗挖车站的施工技术,包括施工工艺的选择、工艺的原理和特点、施工步骤及施工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高祺 《广东科技》2013,(20):142-14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隧道施工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在隧道工程施工中,浅埋暗挖法是主要方法之一。浅埋暗挖法适用于多种隧道工程,对于含水较大的松软地层,采取堵水或降水等措施后该法仍能适用。主要阐述了浅埋暗挖法的相关概念以及施工中的一般规定,并根据实例阐述了浅埋暗挖法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隧道施工中浅埋暗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增璐 《科技资讯》2014,(27):31-31
该文在介绍浅埋暗挖技术的基础上,对在地铁隧道施工中浅埋暗挖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吕纬  白铭海 《科技信息》2013,(10):369-370
广州地铁区庄站位于环市东路和农林下路交叉路口处,为五号线和六号线的换乘站,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其中五号线采用双洞单跨隧道,六号线南段站厅采用双层三跨隧道,为浅埋暗挖大跨隧道,隧道长62.4m,拱顶覆土厚14.2m~16.8m,断面总宽24.208m,总高16.932m,站体主要穿越Ⅵ、Ⅴ、Ⅳ、Ⅱ级围岩,采用中洞法施工,配合大管棚与小导管等超前支护措施,首先用CRD法开挖中洞,待中洞初期支护、临时支护、二次衬砌修建完毕后再对称施作两侧洞。本文介绍了该站施工技术,为类似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提供经验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辛酉阳 《河南科学》2014,(11):2287-2290
土体在长期自重应力作用下达到平衡,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开挖面土体应力释放,必将打破原有土体应力平衡.在新的应力场平衡过程中,土体颗粒位置发生改变,隧道围岩产生变形,当变形过大的时候,易于诱发工程事故,特别是在偏弱围岩近距双线隧道浅埋暗挖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其围岩变形的研究来合理分析隧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结合我国中部某市地铁2号线隧道施工工程实例,研究了双线隧道左右线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变形规律,得出近距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区域及最大变形值,其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能够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谈红福 《甘肃科技》2014,(7):123-125
宝兰客专西坪隧道进口段为湿陷性黄土浅埋段,隧道下穿新石器时代柴家坪遗址及310国道,地表沉降控制要求极高,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小导管超前注浆预加固,三台阶八步临时仰拱法,此工法能有效将初期支护拱顶沉降及地表沉降控制在最小程度,保证了施工安全及地表设施安全,同时本方法满足了大型机械作业条件,及施工进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洞桩法施工技术的施工原理、工艺和特点、施工方法和步骤,分析了洞桩法施工的关键技术、难点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天恒山隧道Ⅵ级围岩加宽带施工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了加宽段的开挖变形行为和衬砌应力、围岩位移和应力特征等,提出了土质施工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为隧道的安全建设提供了基础的资料,确保了天恒山隧道加宽洞段的施工安全,并为今后国内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潘恒 《科技信息》2011,(7):I0262-I0262,I0245
建于滑坡中的隧道施工中通常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滑坡体的影响,如果对其处置不当,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并为运营后的隧道留下各种大大小小的病害,同时也留下了各种安全隐患,如隧道整体移动、衬砌严重变形、开裂、剥落、掉块乃至隧道发生坍塌,以至可能中断线路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公路、铁路建设的大力发展,山岭隧道洞口段、冲沟段、沟谷等地段的超浅埋问题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及运营期的安全。本文以某超浅埋山岭隧道为分析对象,采用了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手段,对超浅埋隧道在开挖条件下围岩的变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隧道埋深小于2倍隧道直径时,埋深越浅隧道开挖后拱顶下沉位移量越大;超浅埋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变形急增阶段、变形缓慢阶段和变形平稳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围岩产生的变形最大,是隧道开挖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一个阶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际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模拟结果的累积变形值略大于实际监测结果,这是因为监测工序晚于开挖工序。因此,掌握超浅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变形规律,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开挖支护措施对隧道的安全十分重要。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工程实例开展的,其研究成果对同类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深基坑开挖回填及支护结构参数对临近地铁隧道和地下连续墙变形的影响,依托广州地铁11号线基坑工程,在验证数值计算可靠性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基坑降水开挖及回填过程中临近地铁隧道和地下连续墙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支撑刚度、地下连续墙嵌固深度和地下连续墙厚度对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地铁隧道最大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指标的影响,分析确定各因素对上述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坑降水施工的开展,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不断增加,最大水平位移位置也从顶部逐渐向下移,整体呈现近似中间大、两头小的抛物线形;随着基坑施工的开展,地铁隧道的水平位移曲线变得越来越凸出,其位移值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基坑范围内,最终最大水平位移为8.55 mm,位于地铁隧道近基坑侧中轴线中部;地铁隧道在基坑施工作用下,产生的最大沉降量达3.76 mm,位于地铁隧道近基坑侧的中部;施工完成时地下连续墙的最大水平位移相对于开挖完成时增长了50%左右;采用极差法分析时,因素Ⅲ(支撑刚度)作用下各稳定性指标最大变形均值的极值均大于其他因素,支撑刚度参数对地下连续墙和地铁隧道变形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魏永红 《科技资讯》2007,(10):64-64
某工地施工的大断面特浅埋隧道内,掌子面上正在施工超前小导管,突然掌子面顶部出现土层剥落现象,随后掌子面就发生了坍塌,继而引起掌子面后方20米左右的初期支护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我们对此事故及时进行了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浅埋软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发生大变形的问题,依托在建隧道工程,分析隧道初支变形及破坏特征,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大变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变形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洞口浅埋段围岩受到开挖扰动和地下水影响,围岩变形量大,纵向变形分布不规律;开挖初期变形快且变形速率大,最高达到38.4 mm/d;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后期能达到10.2 mm/d;变形主要发生在上、中台阶开挖阶段,约70%;初支应力过大,且塑性区过度发展是隧道发生大变形的主要原因。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优化工法、提高支护参数、进行洞内降水和加大预留变形量的综合处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防与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洞法连拱隧道暗挖施工的稳定性问题,依托广州大道中站工程实例,综合分析了开挖过程拱顶沉降、底部变形、洞周收敛、初支结构应力、中隔墙应力以及地表沉降等指标的动态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工艺参数下隧道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拱顶沉降最大值和最大沉降速率以及底部隆起最大值均在后行洞,而先行洞洞周收敛值最大,为1.59 mm;侧洞靠近中洞上台阶支护结构受拉而远离中洞上台阶受压;中隔墙中部主要承受压应力,而顶纵梁和底纵梁则同时承受拉应力和压应力;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隧道中心,为7.20 mm,隧道施工影响区域半径约为25 m;隧道稳定性随中洞上下台阶错距及侧洞相邻台阶错距的增大而减弱,随侧洞拉开距离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