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对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提出了挑战。退休年龄的划定是退休政策中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就是否调整退休年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影响退休年龄调整的因素入手,介绍国外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经验,对我国退休年龄调整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其中,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国家,采取了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及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加而带来的挑战。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延迟退休政策在中国尚处于争议当中。本文通过对英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英国延迟退休政策对中国的4点启示:1.结合本国国情,渐进式地延迟退休年龄;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分群体、分职业、分地区逐步延长退休年龄;3.逐步延长女性退休年龄,最终实现男女退休年龄一致;4.对延迟退休者予以适当地激励。  相似文献   

3.
常华 《科技智囊》2012,(8):16-20
【新闻背景】延迟退休年龄引发全民关注近一段时间以来,“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提出,引发全民广泛关注。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城镇化战略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城镇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湖北、河南近四百份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在进行择业决策的时候,他们的年龄因素、婚姻状况、现阶段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内在因素和农村劳动力还受到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就业政策、城市医疗保障、城市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在得出研究结论之后,从妥善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探索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对城镇化建设带来正面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我国50年代初制定的现行退休制度已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退休制度呈现许多弊端,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为防止多年后社会养老基金储备不足及劳动力供不应求,延长我国的退休年龄应提到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人均寿命延长、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以及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使原有的退休年龄显得不合时宜。本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分析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希望通过弹性退休、分步实施等方式稳步实现推迟退休年龄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李星辉 《科技信息》2007,(27):356-357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为了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是否延长退休年龄成为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认为,目前全面延长退休年龄不合时宜,但可作局部调整,推行弹性退休制和统一女性退休年龄,与未来全面延长退休年龄接轨。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退休年龄后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实行老年社会保险的发达国家,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出现了明显后移的倾向。如日本,政府明令退休年龄从55岁后移到60岁,美国则从本世纪30年代规定的65岁后移到70岁。发达国家退休年龄普遍后移是由一系列原因促成的。劳动力短缺发达国家出生率低,人口衰退,造成劳动力短缺。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的紧张。此外,依靠引进外籍工人以从事那些繁重、肮脏、有害健康和危险的生产操作以及吸引退休人员再就业等,也是发达国家为解决劳动力短缺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然而实施了这种种措施后,发达国家仍不能根本解决劳动力短缺这个难题。考虑到未来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还会绝对减少,各国政府自然或势将推迟法定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9.
正泰国政府日前公布实施延长退休年龄计划,规定未来六年内逐步将政府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0岁延长至63岁。据报道,这是泰国政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而采取的一项改革举措。由于改革将导致公职人员人事制度出现一系列重大调整,涉及人事法规和薪酬制度等方面事务,因此设置了六年的过渡期。根据改革计划,从今年起的六年内,泰国公职人员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即2019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提高、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转制成本的存在以及养老金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巨大的基金缺口。要弥补这一缺口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做实个人账户,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于20世纪末进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这一议题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在我国退休年龄偏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以及养老基金缺口加大的背景之下,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是考虑到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综合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分步退休、加强与群众沟通等多种政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养老金存在严重收不抵支的情况。对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而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群体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承受能力,兼顾各方利益,以渐进方式推进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FDI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芳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01-1404
影响FDI的因素有市场因素、成本因素、集聚因素、创新因素等,从这些因素中选取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地区产业结构、非国有企业数量、人力资源8个指标,运用Matlab软件对皖江九市2002—2011年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和地区产业结构是影响皖江城市带FDI的三大因素,认为政府应采取继续扩大市场规模、保持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聚集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从股利政策的基本内容,股利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以及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因素和股利政策的分配方式及现阶段我国股利政策分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说明现阶段我国股利政策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如何完善我国股利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当务之急,政策各方还是应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真正落到实处。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4月9日在安泰"深度思考"系列论坛就发表了"对近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的主题演讲。他指出,2003年以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干预加强,表现在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地价推动房价和工资上涨,反过来又对劳动力流动构成非常严重的障碍,劳动力流动被限制住了。在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16.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影响设施农用地发展的因素,可为促进设施农用地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河南省襄城县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农户年龄、受教育水平、劳动力类型、家庭人口、劳动力人口、设施农用地面积、种植年限、未来5年规模变化、是否知道鼓励政策和是否参加培训10个因素,分析其对设施农用地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口、劳动力人口和是否参加培训4个因素影响显著,达5%的显著水平;劳动力类型的影响在10%的显著水平左右;受教育水平、设施农用地面积、种植年限、未来5年规模变化、是否知道鼓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也说明,设施农用地的面积不是越大越好,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设施农用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过去没有统一的高级科研人员(包括教授)的退休制度,大学教授和科学家实际上不退休。1982年国务院规定科技人员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后来又规定,高级科技人员因工作需要退休年龄可适当延长。近年来虽然许多科技界人士通过政协等渠道多次反映,规定中有不妥之处,但仍坚持执行至今。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当前CBA裁判员实施高薪养廉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高薪养廉来源于联赛的成熟和稳定的发展,资金问题、社会价值观认同、监管机制、联赛的体制等因素,决定了现阶段CBA裁判员不适合采取高薪养廉政策。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因素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结构与配置既是衡量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关键指标,又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文章针对劳动力和产业结构现状及特点,从劳动力的结构效应和知识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劳动力因素对产业演进的影响,提出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对现阶段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问题十分突出。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大学生在社会关系和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就业不公平的现状及其危害的分析,从完善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的用人改革及加强就业立法四个方面提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