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实践论述了风光互补能源的合理性,给出了风光互补独立电源系统构成。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详加阐述。同时简要介绍了风光互补独立电源系统的实际应用中的系统配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设计一种基于云计算的GPRS风光互补控制器的监控系统,该系统由云服务器端程序、客户端监控程序、风光互补控制器、GPRS模块等构成,风光互补控制器采用单片机完成风机、太阳能电池板的数据采集,数据通过GRPS模块发送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程序和客户端监控程序交互,完成数据的下发和采集,通过云服务器,提高了程序的读写能力,监控性能得到了优化和提高,简化了现在工业监控GPRS复杂的配置程序,提升了监控性能,减少了维护成本,随时随地实现远程控制器的故障排除,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性能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监控风光互补控制器系统,由风光互补控制器和移动部分组成。利用Microchip PIC16F887采集风光互补控制器系统数据,通过蓝牙模块实现RS232数据转换为无线数据传输,移动部分监控软件可以实现无线监控和采集、控制风光互补控制器的相关数据、状态信息和性能。系统设计完全满足企业应用标准,性能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基于 modbus 协议技术的风光互补控制器系统。利用风光互补控制器采集数据,数据通过RS232或RS485通道,经过集成软件转换成modbus协议数据,实现了风光互补控制器和工业控制组态软件监控无缝对接。该系统通过组态软件直接可以监控、采集和控制风光互补控制器数据,成功解决了行间一直利用硬件来实现风光互补控制器和工业控制的集成问题,节约了成本。该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可靠,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相似文献   

5.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利用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相对于单独的光伏或风能发电,合理的优化配置可大大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减少运行成本。研究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化,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微粒群算法的优化配置方法。首先,提出"有效微粒"的概念,在储备集中选择"有效微粒",进行拥挤距离排序,并采用轮换的方法选择全局引导者;然后,根据"有效微粒"的个数,提出一种微粒扰动策略,以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到4个标准测试函数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中,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人们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节能,高效的可再生能源-风光互补发电。受到世界各地的重视,本文主要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风光储互补供电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一种新型能源发电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随着人们对风光储互补发电技术认识的日渐提高和风光储互补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太阳能供电系统因为应用地点受限较小,成为电力线路无法到达地域重要的补充供电系统.全程监控普及和推广更是将太阳能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推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而太阳能及风光互补系统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恼,而有的案例则给人们造成了惨痛的教训.本论述主要对太阳能以及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配置方案以及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希冀对同行们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雾立体栽培是一种新型农业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让极地科考队员吃上新鲜蔬菜,目前已在南极中山站展开初期调研试验。但"南极温室"需要日夜燃烧燃油加热来抵御极地严寒、能耗大、成本高。针对该问题,展开南极中山站气雾立体栽培室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研究。依据南极中山站的气候特点研究风光互补供电可行性;分析负载用电特性,优化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应对中山站特殊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低温环境,提出供电系统能量管理和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利用MATLAB对低温下风力发电系统、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中山站可用风光互补给气雾立体栽培室供电,所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可靠,能量管理及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适用于中山站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9.
气雾立体栽培是一种新型农业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让极地科考队员吃上新鲜蔬菜,目前已在南极中山站展开初期调研试验。但"南极温室"需要日夜燃烧燃油加热来抵御极地严寒、能耗大、成本高。针对该问题,展开南极中山站气雾立体栽培室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研究。依据南极中山站的气候特点研究风光互补供电可行性;分析负载用电特性,优化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应对中山站特殊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低温环境,提出供电系统能量管理和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利用MATLAB对低温下风力发电系统、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中山站可用风光互补给气雾立体栽培室供电,所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可靠,能量管理及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适用于中山站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针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BUCK电路的稳压方法,利用SG3525芯片的闭环控制调节,可输出精确度高、稳定性好、动态响应快的直流电压.仿真结果表明,符合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家用风光互补发电的特点和效率问题,采用高性能低功耗的AVR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种新型风光互补发电控制器,并提出了新型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响应速度较快、能大大的提高的系统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科恒源     
正公司简介中科恒源科专业从事清洁能源领域开发、生产与应用,是风光互补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套设备供应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制造商。已在湖南益阳、怀化及内蒙古包头建立了生产基地。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括:风光互补公共照明系统、风光互补森林防火监控系统、风光互补通信电源系统、光伏  相似文献   

13.
中科恒源     
<正>公司简介中科恒源科专业从事清洁能源领域开发、生产与应用,是风光互补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套设备供应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制造商。已在湖南益阳、怀化及内蒙古包头建立了生产基地。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括:风光互补公共照明系统、风光互补森林防火监控系统、风光互补通信电源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等离网型及嵌入式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应用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  相似文献   

14.
秦天像 《科技信息》2013,(1):412-412,438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近几年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经推广了日常生活中来。本文通过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现状分析,从其技术原理入手,将重点放在了风光互补的发电部分,并通过对风光系统的逐步分析,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做了一个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太阳能、风能的互补特性以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风光互补发电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分析了风力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以及风光互补发电技术,设计了共直流母线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讨论了该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并利用PSCAD软件建立了风光互补发电的仿真模型,分别在外部环境不变与外部环境(风速、日...  相似文献   

16.
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随着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得到快速的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太阳能和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高效。风光互补发电因为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互补发电技术的主流。本文简述了互补发电技术体系和互补发电技术,探讨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朱振宇 《科技资讯》2009,(33):37-37
本文主要分析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应用目的,分析了移动通信工程建设中使用风光互补电源系统的实际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完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发电中互补模块和逆变模块的控制问题,采用高性能低功耗的AVR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种风光互补发电控制器,并对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PROTEUS仿真表明,该系统过程电压和输出电压稳定、操作方便、功能强大.  相似文献   

19.
中科恒源     
<正>公司简介中科恒源科专业从事清洁能源领域开发、生产与应用,是风光互补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套设备供应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制造商。已在湖南益阳、怀化及内蒙古包头建立了生产基地。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括:风光互补公共照明系统、风光互补森林防火监控系统、风光互补通信电源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等离网型及嵌入式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应用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客服网络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花园路甲17号电话:+86 010 88862866  相似文献   

20.
根据西藏阿里地区各类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系统用电需求,研究可能的能源电力供应方案;通过对各方案在满足电力系统需求、运行维护、环境保护及经济性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提出"调节水库电站+光伏"互补运行的清洁能源利用模式,并对该地区水光互补系统的构成、发电特性、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利用调节水库电站与光伏双向互补发电特性有利于并网光伏电能消纳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