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地学主要学科名称的形成与演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的分化是近代地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中叶,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这三大地学分支学科不但已相继独立,而且在它们内部又分化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对这些新学科的命名是中国近代地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大量地学著作的研究,论述了近代地学主要学科名称在汉语中的形成与演化。中国近代地学多数分支学科的名称,都经历了演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地学的发展过程。文章试对中国近代地学领域中含义变化较大、较易混淆的主要学科名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竺可桢教授是中国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先驱与奠基人。他早年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又转入美国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他认为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农业与气象关系极为密切。主张地理学应主要为农业服务。创办东南大学地学系。建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三百篇。为发展我国地理学、气象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以回顾和瞻望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地理学的历史、成就、地位、方向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不足,前瞻了21世纪未来若干年我国地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学会和《地学杂志》的论述,探讨了其对我国近代地理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和对比等方法。结果张相文通过"地学杂志"的创办不仅有效地组织和聚集了一大批爱国学者,而且也使自己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得以充分发展。结论张相文的地理学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尤其能抓住国计民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学的特点,遂使研究内容更为深入,研究视野也更为开阔,对推动我国地理学由传统的"舆地之学"向现代地理学的转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开创者中,竺可桢以学术权威和学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创造一个适当的发展环境,竺可桢在地学体制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创建的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了几代中国早期的近代地学人才。中国地理学界和气象学界的奠基者,多出自竺可桢门下。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地学的同时也在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中国的近代地学体系。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正是近代地学在中国形成、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竺可桢所受教育背景和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近代地学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丁文江对中国地质地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文江先生早年留学英国,他是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中国的桥梁,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章鸿钊、翁文灏等人一起,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分析民国时期云南气象学及地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章介绍了当时中国2本重要的地学期刊——《地理》和《地学集刊》;简略概述了对云南及中国地理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张印堂先生的学术成就;重点分析了民国时期有关云南天气气候研究的3篇经典论著——《云南气候的特征》《昆明天气之初步分析》《昆明气候与人生》;最后收集整理了该时期12篇与云南天气气候相关的论著题目.为读者提供了云南近代气象学领域的系列科学文献脉络和重要参考,以期提高对云南气象科技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相编撰了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教科书,创建了中国地学会,创办了《地学杂志》。他注重实地考察,强调学以致用,培养了大批地学工作,是我国近、现代地理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地理学逐步走上了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现代地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综合研究、“以任务带学科”和注重典型区域研究等学科思想,推动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中国地理学与国际地理学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国际交流和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地理学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多年来,古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除了传统的个体古生态学在现代新技术的促进下取得了不少创新之外,群体古生态学和生态地层学的研究也已迅速展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今的古生态学已不再单一地为恢复古环境服务,它已成为古生物地理学,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海底工程学等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一些新的地学理论如板块学说,生物进化论等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当前在古生态领域中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