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蟾蜍和牛蛙皮肤肥大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研究了蟾蜍幼体、成体和牛蛙成体皮肤肥大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点,并用阿尔辛蓝-番红(AB-S)染色法,对肥大细胞进行了组化分型.结果表明,蟾蜍幼体、成体和牛蛙成体皮肤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层中,少量分布在表皮层中,蟾蜍皮肤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数均极显著地高于幼体和牛蛙成体(P〈0.01);蟾蜍幼体、成体和牛蛙成体皮肤肥大细胞均为黏膜肥大细胞,是参与构成皮肤黏膜免疫的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体视学方法,对35例不同月龄组的胎儿,观察其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发现蒲肯野细胞层在胚胎第6个月时出现,其数密度和核体密度随月龄的增长逐渐减少,细胞的体积则随月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体密度与表面积密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胎儿胃腺壁细胞发育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视学方法对34例不同月龄的人工引产胎儿及死胎胃标本进行胃腺壁细胞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胎儿胃腺壁细胞体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均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增加.核体密度(Vvm.c)则随着胎儿发育而变小. 相似文献
4.
5.
6.
肥大细胞与针刺信息传递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过去的研究表明,在大鼠皮肤中存在多条纵贯全身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在这些线上的毛囊立毛肌上分布着极其丰富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1-2].大鼠全身剃毛后,新生的毛首先在某些部位优先生长出来,形成新生毛线环路系统[1,3-4].针刺或皮内注射药物后会产生立毛运动线,立毛传递线下的皮肤显著充血.这种传递可以在去中枢支配的情况下,独立地沿着交感物质分布线或毛线环路传递,属于邻近毛囊间的连锁或接力传递过程,依赖于通过局部真皮网状层和皮下组织中的神经轴突反射[1,5]. 相似文献
7.
猪,鼠及胎儿皮肤胶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酸胃酶法分别提取了猪,鼠及胎儿皮肤中的胶原,SDS-PAGS法分离鉴定,各图谱均显示出三个清晰的区带α,β及γ,α区有α2与α1部分重叠的条带。结果表明三种皮肤胶原组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与胶原或海藻酸复合物海绵的制备以及人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其中的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壳聚糖与胶原或海藻酸形成高分子离子复合物后,采用浇铸/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壳聚糖复合物海绵.表征不同组成复合物海绵的亲水性和形貌,发现加入胶原或海藻酸可增加海绵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并有助于在海绵中形成大孔结构.海绵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用溶菌酶进行体外降解,复合物海绵的降解速率比单纯的壳聚糖海绵稍快.在海绵中进行人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发现细胞在复合物海绵中的生长增殖优于单纯的壳聚糖海绵,而且复合物海绵不会像单纯胶原海绵那样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生降解收缩.此结果有望成为较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9.
家兔呼吸道肥大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0只健康家兔,按大小分为两组,即2月龄的和4月龄者各5只,处死后采取鼻粘膜、喉、气管和肺等呼吸道组织标本,固定于Carnoys液,用甲苯胺蓝染色,以显示肥大细胞(Mast cell,MC)。结果表明,呼吸道肥大细胞大致上分布于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结缔组织内。单位面积呼吸道粘膜的肥大细胞数,在鼻腔粘膜显著高于喉,气管和肺(P<0.01)。同时,呼吸道肥大细胞随年龄而增加,4月龄的明显多于2月龄者(P<0.05)。 相似文献
10.
肥大细胞在人正常子宫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人正常子宫内膜和肌层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系统,对11例增生期、10例分泌期、9例绝经期子宫组织切片的MC进行测定。结果:人子宫内膜的MC数在增生期和分泌中晚期中明显增多,在分泌早期减少,在绝经期中显著减少。在肌层则未见MC数有周期性改变。结论:MC在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分泌早期MC数量减少,将有利于胚泡的着床,绝经期MC数量的显著减少,提示其可能与绝经期妇女易患妇科恶性肿瘤相关。 相似文献
11.
187例河南地区胎儿肝重、体重被测量,并用光镜观察肝的组织发生。结果表明:肝重(y)与体重(x)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861,回归方程 =-0.0367+0.0417x;肝重随胎龄(x)变化的回归方程 =1.772e~(0.4359x);15-20周肝细胞渐排列为细长的索;23周以前肝中造血细胞(HC)甚多,24周肝血窦中HC数量减少,故肝中HC量减少时的顺序是先血窦后窦周隙;35周时各处HC数量大大减少,这提示,肝造血功能于35周急骤下降。 相似文献
12.
人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序列结构分析及B细胞表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肥大细胞Chymase的氨基酸序列,借助ProScale服务器,采用Hopp&Woods的亲水性方案、Janin可及性参数、Welling抗原性参数及吴氏综合预测方法对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结果推测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类糜蛋白酶的N端第5~12区段、第94~101区段、第172~179区段和第199~206区段内或它们的附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的B细胞表位,可为深入研究类糜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及新型抑制剂的设计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猕猴消化道肥大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猕猴捕自河南省济源市,其消化道组织标本固定于等渗甲醛——醋酸混合液内,用长时间甲苯胺蓝染色法显示肥大细胞.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各段均有肥大细胞存在,且主要分布于粘膜层的固有层,胃的粘膜层中肥大细胞分布密度最大,结肠次之,食管最少. 相似文献
14.
家兔消化器官肥大细胞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5只健康家兔消化器官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进行定位,光镜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健康家兔盲肠、空肠、12指肠、食道以及胃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结缔组织内,而肝脏与胰腺等实质消化器官MC主要分布于被膜或裨细胞间结缔组织内。其中,粘膜MC靠近一些分泌型细胞分布,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有围绕血管,神经或腺管分布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16.
小鼠急性缺氧后颈部淋巴结内肥大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缺氧组、对照组,以及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颈部淋巴结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范型及组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氧组小鼠的肥犬细胞和脱颗粒数目均极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和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P〈0.01);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极显著低于同期缺氧组小鼠(P〈0.01).而极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小鼠(P〈0.01).且在急性缺氧5h时肥大细胞数出现一个峰值,在缺氧8h后恢复常压9h再缺氧3h时,肥大细胞脱颗粒数最显著.AB-S染色显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淋巴结内几乎全部为黏膜肥大细胞.由此表明,肥大细胞参与急性缺氧过程的免疫调节,雌激素对免疫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