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微通道反应器中,以甲醇和环氧丙烷为原料合成1-甲氧基-2-丙醇。考察尺度效应(管径和微反应器类型)对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内径为0.5 mm、体积为10 mL的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及T形混合器能有效促进物料间混合;甲醇与环氧丙烷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0.5%、甲醇与环氧丙烷摩尔比3∶1、120℃下反应7 min、压力2 MPa。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环氧丙烷转化率为99.4%,产率可高达99.1%。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空气等离子体对丙烯的活化作用,在室温和常压下,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法,考察玻璃反应器材质种类及长度对丙烯转化率、环氧丙烷选择性及其他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法可转化丙烯和空气直接生成环氧丙烷;玻璃反应器材质种类对丙烯环氧化反应有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反应器长度增加,丙烯转化率迅速增加,环氧丙烷、丙醛和丙烯醛等C3类氧化产物的摩尔分数均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BSTR平推流反应器中环氧丙烷水合制丙二醇的反应选择性与反应压力、水比、pH值之间的关系。在CSTR全混釜中测定环氧丙烷水合制丙二醇动力学参数并用计算机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其动力学关联式,进而研究反应温度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辛醇加成PO,EO及其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以正辛醇为起始剂,加成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制备一系列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的加成数,考察其表面物性,从而得到合成的较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的基本理论,推导出表征环氧丙烷链转移常数C_M与平均聚合度的关联式,据此提出了较简便可行的测试C_M值的方法,并与作者曾提出的环氧丙烷链转移常数的经验式:C_M=1462·exp(—3991.1/T)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了该实验测定值的精确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一篇关于采用微生物菌体法连续生产环氧丙烷的文献综述。文中着重介绍以丙烯为原料经菌体催化法生产环氧丙烷的特点以及由甲烷资化菌工业生产环氧丙烷可能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使用飞行时间反应器研究了环氧丙烷-石英催化体系,并且用实验直接证明该催化反应不是在表面上,而是在空间内完成的。实验的一次相遇反应概率随着飞行距离的缩短和反应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是不因起始能量分布的改变而改变。用气固传能过程新处理法所进行的成功模拟再一次支持了所提新观点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一异丙醇胺与环氧丙烷合成二异丙醇胺的反应动力学规律,提出一异丙醇胺与环氧丙烷反应为一个连串复合反应的模型,该反应对于反就中各组分均为一级反应,采用优化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模型参数,经检验模型计算值能较好地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甲醇与五氧丙烷在碱性催化剂TA存在下均相合成丙二醇甲醚的过程。在甲醇与环氧丙烷的配比为3:1-5:1,催化剂使用量为0.5%-1.0%,反应温度60-120℃条件下,环氧丙烷转化率在99%以上,丙二醇甲醚的选择性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钛硅催化剂的酸碱改性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甲醇-水体系中进行丙烯环氧化反应时,丙烯与双氧水在骨架钛上生成环氧丙烷,TS-1中含有的微量酸中心能够导致环氧丙烷与溶剂反应生成丙二醇,1-甲氧基-2-丙醇和2-甲氧基-1-丙醇,还能促进双氧水的分解,降低双氧水的有效利用率,这种酸中心主要来自于TS-1中硅羟基,配位不饱和的Ti^4 产生的L酸中心与微量铝产生的B酸中心,考察了TS-1催化的丙烯与双氧水环氧化过程中的酸碱效应,以及微量添加物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微量钠盐(Na2CO3或NaSO4)或NH4OH可以明显提高环氧丙烷选择性,采用氨水作为微量添加物能够明显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酸处理无法脱除催化剂中微量铝,反而引入了部分酸中心,结果导致环氧丙烷选择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对合成有机氟材料的重要中间体——六氟丙酮的制备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现有的合成工艺主要有八氟异丁烯氧化法、六氯丙酮氟化法、2-氯六氟丙烷氧化法、六氟丙烯氧化法、六氟环氧丙烷重排法等,在所有的合成路线中,六氟环氧丙烷重排法是目前较理想的合成方法.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苯胺催化加氢制环己胺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 建立苯胺催化加氢制环己胺固定床反应器的二维拟均相模型,并用数值计算软件MathConnex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 实现了苯胺催化加氢制环己胺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与操作。结论 采用二维拟均相模型可有效地描述苯胺催化加氢制环己胺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特征;影响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器的轴向温度分布,反应器的管径和氢气与苯胺物质的量对反应器轴向温度分布有较大影响,是设计反应器和优化操作的重要参量;根据计算结果设计的反应器在优化条件下操作稳定,能耗降低,热点温度远低于采用导热油冷却的反应器,产品的副产物少,收率可达95%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以丙二醇、氢氧化钾为引发剂,引发环氧丙烷阴离子聚合,原料不同脱水方法对聚合引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将丙二醇/冠醚较低温度下真空脱水,再加入KOH脱水,然后加入少量单体聚合,对聚合得到的低聚物进行高真空脱水,再以产物为引发剂,利用短链引发方式引发聚合得到的目标聚合物聚环氧丙烷,它具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的特点,且多分散系数可达到1.09。  相似文献   

14.
新型汽车空调冷冻机油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环氧丙烷为单体 ,在低温常压下合成了高粘度环氧丙烷均聚醚 ,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 ,在聚醚合成过程中 ,催化剂的加入方式和搅拌速率对产物粘度的影响较大 ,环氧丙烷与起始剂的比例和产物粘度并不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将碱纤维素与环氧丙烷进行醚化反应,利用气固相法合成低取代度的羟丙基纤维素(HPC).研究了环氧丙烷质量分数、压榨比、醚化温度对HPC的醚化度及环氧丙烷有效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PC的最佳合成条件为环氧丙烷质量分数为20%(与纤维素的质量比),碱纤维素的压榨比为3.0,醚化温度为60℃.通过核磁共振对HPC进行结构测试,可知HPC的醚化度为0.23,环氧丙烷有效利用率为41.51%,纤维素分子链上成功接上了羟丙基基团.  相似文献   

16.
将有机、无面微孔薄膜与反应器组合形成膜反应器,用于液体、气体的分离,从而实现催化分离一体化、分子组装、主一客体合成、定向合成、仿生合成等难度较高的化学过程,可显示出独特的效果,是当今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中的热点课题,也是未来最有希望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技术之一。一、膜反应器技术概况1.膜反应器技术的特点膜反应器最早用于同位素的分离、富集,后来逐步应用到多种气体、液体的分离及一些复杂化工过程。将膜反应器应用到化工反应中,与普通反应器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反应转化率高。可逆反应的转化率受化学平衡的限…  相似文献   

17.
以氟化铯和四乙二醇二甲醚为催化体系,引发六氟环氧丙烷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六氟环氧丙烷齐聚物。六氟环氧丙烷齐聚物由氟-19核磁共振(19 F-NMR)和红外吸收光谱(IR)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六氟环氧丙烷的加料速度和加料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聚合机理,优化了制备数均分子量为1 000~2 000g/mol的六氟环氧齐聚物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乙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反应体系的选择性,建立了乙烯由膜管进料的固定床膜反应器模型,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模拟,并与传统固定床反应器作比较。结果表明:在反应器构型、催化剂、反应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相较于传统固定床反应器而言,固定床膜反应器的选择性较高但乙烯转化率和环氧乙烷收率较低;改变操作条件使得两种反应器的选择性相同时,固定床膜反应器中乙烯转化率和环氧乙烷收率较大。据此得出固定床膜反应器较传统固定床反应器更具优势的结论。本文工作为乙烯环氧化固定床膜反应器的放大与固定床膜反应器替代传统固定床反应器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GC/MS)鉴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三嵌段共聚物.方法用裂解气相色谱(PGC)法及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GC/MS)法分别对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三嵌段共聚物在合适的色谱及质谱条件下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样品在质谱分析的总离子流图16.13min处给出了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中没有的混杂二聚体,它们是这类三嵌段共聚物在高温下裂解产生的特征峰.并推断了这两种混杂二聚体在质谱中的断裂方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氨水与环氧丙烷合成异丙醇胺的反应规律,考察了氨与环氧丙烷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在n(N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