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追溯云南一个彝族村寨近三十年来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历程,总结出彝族村寨民族传统文化复甦的原因及动力,得出民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化调适后达到适应状态,并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2.
王光荣的民族文化研究特色浅析●卢斯飞严小丁/著90年代初期,全国第一部研究彝族歌谣的专著——《彝族歌谣探微》展示在我们眼前。近两年来,又有《仡佬民间文学探索》、《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正式出版,还有六七部与人合编、合著、参写的专著、读物,相继与读...  相似文献   

3.
在全媒体时代保护和开发红河彝族文化,要利用先进、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以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开发对象,以文化遗产名录为重点传承和保护项目,打造红河彝族文化品牌,实现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罗文富  丁先琼  李婷娜  罗文军 《科技信息》2010,(30):I0296-I0297
云南彝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在彝族民间流传着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传统的体育活动。云南彝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都孕育着许多传统体育,这种传统习俗活动富有奇异的民俗特征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临沧彝族传统婚丧习俗的考察,探讨云南彝族传统婚丧习俗中的民族体育文化,以探索民间习俗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摔跤是彝族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是彝族人民宝贵的文化积淀,是游牧文化和山地文化的结合体.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运动会等促进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筑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脉络,从而更直观的展现民族文化本质。本文以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对其地域性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脉络进行浅析,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研究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民居建筑,重点包括了村寨院落和居住建筑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现象,分析了彝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成因、彝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彝族民居的色彩搭配特色,最后从空间形态和美学价值上认知当今彝族村寨中的建筑。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的倡导,应用在设计中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文化强市"的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关注外来务工彝族人员这一特殊"流散群体"的文化适应对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通过对在攀枝花市务工的彝族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彝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诸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策略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彝族务工人员文化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德元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71-173,176
毕摩是适应早期彝族社会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毕摩的职能就是把人们的愿望告之鬼神,以求鬼神的庇护。在创造继承彝族文字与文化方面及与外民族进行交流方面,毕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彦 《科技资讯》2010,(11):236-236
通过彝族丰富的火文化,探寻彝族古老的火神话、火崇拜、火禁忌及日常生产生活中对防火、灭火、消防宣传等方面的优秀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好彝族地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生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彝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它是彝族人民通过几千年的辛勤劳动、生活实践创造出以黑、红、黄、为主体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传统的民族工艺。它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较高的参考、佐证的史历价值。这一独特的传统民族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传承与创新,使这朵绚丽的彝族民族工艺之花绽放出永恒的芬芳。  相似文献   

11.
岩洞葬习俗发源于长江中游以南的华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这些岩洞葬或悬棺均分布于武夷山系、五岭、湘、桂、黔以及川滇一带。使用岩洞葬或悬棺的民族均为苗瑶民族。丘北僰人由于在历史上可能长期被彝族所统治,在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文化上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一些影响,然而从其保留的独特葬俗来看,丘北僰人的族属应与苗瑶民族同根同源,彝族文化中从古至今绝无岩洞葬习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典型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座谈法、访谈法,通过对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村寨的传统体育项目状况进行调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抢救与保护,并提出抢救与保护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重灾区。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凉山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迅速蔓延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对凉山的彝族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彝族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培养出一批合格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以彝族学生为主的宣传队伍,在凉山建立起高等院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四川省民族地区高等院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建立"彝族学生-彝族家庭-彝族村寨村民"艾滋病预防教育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后羿神话虚构和历史真实的身份交织,是屈原内心矛盾的纽结。而他对河伯形象的反传统创造,则是屈原追求精神慰藉的手段。二者的形象在屈原诗赋世界里互相交织,构成了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冲突的矛盾形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的地方性彝族史诗中鹿形象的呈现,揭示彝族的多样性。尽管这些形象和名称对于局外人可能具有完备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民族集团,彝族对其却有着独特的理解。正是就这种意义而言,彝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互之中建立了自身的民族认同。因此,通过对口述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分析以理解这个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贵州彝族白族8项群体遗传学性状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贵州彝族、白族群体部分遗传性状出现率分布及其特征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调查了879人(彝族472人、白族407 人)8对群体遗传学性状,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民族间、性别间以及两两特征间相关性的统计学处理.结果:贵州彝族翻舌、卷舌、唇厚、下颏类型、利手、拇指类型、中指毛、小指弯曲8对遗传性状显性出现率分别为56.8%、8.3%、11.7%、58.1%、86.2%、39.0%、56.4%、53.0%;白族则分别为62.4%、8.8%、15.0%、50.9%、91.2%、44.5%、60.4%、49.6%.结论:①贵州彝族、白族群体在下颏类型和利手2对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彝族卷舌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白族拇指类型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8项群体遗传学特征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文化、体育和旅游的结合没有发挥最好的效益,彝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彝族体育旅游业规模小,影响力不大、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彝族传统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处于从属地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充分运用“彝族火把节”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把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的融合到旅游活动中,体现出原滋原味的本土生态特色,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境内的尼罗人,虽然与彝族杂居在一起,风俗与生活方式也有相近之处,历史上尼罗人却从不与彝族通婚,语言也不相通,尼罗人本身也坚决否认他们是彝族人。但在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时,他们被识别为彝族。这种政府的强制行为,使尼罗人的民族身份发生了变化,也是尼罗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人口少,逐渐被单向同化,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居住在滇桂交界的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彝族文化有较大区别,跳宫节是其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宗教祭祀、金竹崇拜、铜鼓文化、葫芦笙文化、民间歌谣等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文章对跳宫节进行了细致的民俗志写作,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保护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彝族在历史上由中国迁徙进入越南后并不称为彝族。而称倮倮族和濮拉族。文章依据有关资料,对越南彝族的人口分布、迁徙历史、文化特征等进行初步阐述,以就教于有关彝学研究之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