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轼从研读佛经入手,以禅偈表达自己对禅宗思想的体验与领悟。其禅偈在语言上兼容雅俗且平易畅达。在内容上反映了他对“万法平等”和“周遍含容”观的精熟;对般若观“人生如梦,虚幻不实”以及“心造万物”的领悟;对沩仰宗“圆相”禅法的明了和对“不立文字”原则的恪守遵循,以及对“迷己为物”的警惕,并对“转物”思想、任运随缘精神的推崇。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苏轼的作品具有一种共同的豪迈气象,然而透过豪迈和蚊达,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宗教情绪,特别是乌台诗案之后,佛家禅宗思想更成了苏轼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成了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由于相传为孙曹交兵的赤壁古战场有诸种不同说法,苏轼并不确知"周郎赤壁"之所在,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湖北蒲圻市的赤壁镇;"故垒"的处所历来注释家都未言明,实是苏轼在黄州城东的住所"东坡";"羽扇纶巾"所指,从史籍记载、三国故事形成与流传情况、诗词艺术创作等角度分析,应是诸葛亮.  相似文献   

4.
易勇 《科技信息》2009,(13):209-20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苏轼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词中那洒脱的情怀、自由的音律,豪壮的情调、奔放的感情,严整的章法、独特的技巧,给人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一种鼓舞、一种“奔放美”。  相似文献   

5.
苏轼词中大量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一般人多认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实际上这是苏轼在自身与外界矛盾中,主动调节自我以适应自己内心,以追求自我人格完善,以探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感悟宇宙高级理智层次的入世态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苏轼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词中那洒脱的情怀、自由的音律,豪壮的情调、奔放的感情,严整的章法、独特的技巧,给人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一种鼓舞、一种"奔放美"。  相似文献   

7.
“经世致用”之学是中国实学的主流和核心,佛教禅宗也以“真心”、“佛性”为实体。这一“实体”不仅呈现为五彩缤纷、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且还由体而生用,出现了注重实践、实行,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落很大。顺利时官至三品,月俸百缗;落魄时流离迁徙,居无定所。经济状况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在他的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前赤壁赋》是宋代文赋最高成就的标志,其语言运用和景、情、理交融的独特艺术表现方法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禅宗思想与诗歌一直有着很深的因缘关系.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俳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俳句蕴涵着自然空灵、清幽闲寂、凝炼含蓄的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11.
苏轼早年得志开始其从政生涯,但终其一生却仕途失意,其人生轨迹亦飘零辗转,多灾多难。然虽遭巨变,其深受禅学思想影响,能够超然于物外,在悲苦的人生境遇中,以佛救心,实现其自我心灵的救赎及文学创作实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云门宗在北宋的兴盛及其代表人物、著作,并介绍云门宗禅僧与儒者士大夫的交往和思想交流。  相似文献   

13.
纪昀对禅宗观念的认识通过《阅微草堂笔记》和其诗文得以体现,对其思想观念分析可以从乾嘉时代的学术风气和流向入手。单靠儒家的思想资源显然难以解决其内心困惑,因而又不得不借助于佛学资源。纪晓岚对禅宗的个人态度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乾嘉时代学术表面看正处于繁荣时期,然而浮华背后正是思想资源极度匮乏,而纪昀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  相似文献   

14.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人格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其复合性与多义性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刘姥姥自然纯真,知恩图报的人格价值是对男权话语背景下传统人格的分庭抗礼,是对儒家思想,世俗人格价值的解构与反讽。刘姥姥真实纯朴的人格彰显的是作者对“童心说”、“真情说”的体认与肯定。  相似文献   

15.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人物乃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与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本文就是以此为主旨,去探研《道德经》与禅宗之各次第境界,以及在这些境界里其所展现的不同慧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认老子之"无边"亦即并无局限之真正圣者气质。  相似文献   

17.
公案是禅宗总结出来的典型说教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语言艺术。从禅宗公案中的语言艺术探索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学依旧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红星》报是长征中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中不少关于群众工作的报道。这些报道说明,长征途中,在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困难的情况下,党和红军从实际出发,迅速转变观念,通过全体红军战士的热情参与,以简单高效的工作方法、严明的红军纪律获得了沿途群众的大力支持,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禅宗既反对北方民间对释迦牟尼的狂热崇拜和偶像化,也反对南方士大夫崇尚义理,苦研佛经的教条化。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指出了“见性成佛”的佛教发展新方向。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印度式坐禅,中期中印融合的参禅,后期中国化的悟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留意”就会爱不释手,执著沉迷,给主体带来消极的影响。故而对于书画应该采取一种“悦”而不“执”的欣赏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蕴涵着禅门“于相而离相”、“住而不住”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