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成为“五位一体”,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通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表明了我们党践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3.
技术哲学语境下的“技术生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背景:技术建构论自身的缺陷与当代技术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要求技术观作出新转变;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生态学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技术生态是对技术体系内部或外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在共同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联动关系的一种形容与描述方式,其早期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组合工具。技术生态的判定标准有两条:至少由两种功能不同的技术构成,且技术之间要具有互补关系;技术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技术生态的基本结构分为由技术间互动构成的内部生态和技术与环境互动构成的外部生态。在一定意义上说,技术生态论是一门“关系”哲学,它强调社会与技术之间、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依存性、共生性与和谐性,追求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社会是每个有理性的民族和国家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形式,而要建设生态社会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后现代主义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阐述了生态社会所必需的一种"真"的世界观,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的构想.生态后现代主义关于生态社会的一系列主张揭示了现代性的一些弊端,对我们当今建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是有一定借鏊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弘扬经济理性,对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人类也付出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沉重代价。人们在反思经济理性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理性的概念。何谓生态理性?超越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要求我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从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弘扬生态理性,将人与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问题有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能简单等同的维度,即生态维度与社会维度。由于造成环境破坏的人类活动都是具体的个人与群体在特定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以特定的社会组织为依托而进行的,所以对环境问题除了生态维度外必须对其社会维度也有很好的把握,才可能找到较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解决。生态价值论与社会生态学行为环境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流派,都为我们审视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提供了有用的视 角。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乌尔里希·布兰德在吸收马克思自然观、调节学派规制理论和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自然是以社会的方式生产与占有的,并从社会统治与政治统治的双重维度构建起“社会的自然关系”概念框架。在“社会的自然关系”架构下,布兰德批判性阐释了资本主义的规制危机以及作为危机应对方案的绿色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旨在实现社会生态转型。作为生态危机的一种分析视角,布兰德揭露了根植于北方国家“帝国式生活方式”的危害,虽因淡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而陷入转型动力不足的困境,但他对和谐公正的“社会的自然关系”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自信,为中国引领全球社会生态转型提供时代理据。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后来的发展与研究中均存在一定误区,在我国,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忽略了对生态政治、政府作用发挥的研究,关于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认识中缺少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使我们在此方面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局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树立“生态可续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观;确立环境价值观念,明确环境价值的数量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计量环境成本;注重发挥生态政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构词法、国际共识和中国实践,再次讨论“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并认为:“生态环境”不应成为环境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术语;“生态”与“环境”的具体含义应视其用于生态学抑或用于环境科学而定;“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不应包含“新建”与“创建”;应放弃“生态环境建设”而保留“生态建设”,后者应主要用于人工生态系统,并可英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数学史的特邀报告、主题讨论会和论文报告的全面分析,我们看到传统内史型的数学史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生命力,但新的“热点”更应值得关注,比如,“多元文化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就已成为新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展现出的新思想、新视角和新进路,对于中国数学史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Without the support of imagination, one would not have the slightest idea of the cruel ‘real’ that has occurred in the Nazi extermination camps. Yet, in documentaries imaging the events of the Shoah, one runs the risk of missing their most basic property, namely their unimaginability. The mere idea that one is able to imagine the unimaginable comes down to a denial of the Shoah’s status as an event that defies our understanding. The unimaginable ‘real’ of the Shoah, however, is not simply located in its object, in the cruelty of what happened in the camp. The Shoah makes us at the same time facing the unimaginable ‘real’ of the modern subject—the blind spot in our own identity. If we need imagination to deal with the Shoah, it is also because of an ungraspable ‘real’ in ourselves. This is why adequate Shoah representations, acknowledging their object as being beyond representation, include the same ‘beyond’ concerning the subject of the Holocaust memory. The essay makes this clear in an elaborated comparison of Claude Lanzmann’s 1985 film, Shoah, with some conceptual works of art from the late nineties—all of this ‘fine-tuned’ in a reflection upon Ingmar Bergman’s Persona.  相似文献   

13.
图书出版界新名词“皮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书一词适应社会需求应运而生,成为对各色皮书的概括词,成为图书出版领域的流行新词。分析了皮书的成词理据及其修饰的色彩词的文化含义,以利于人们理解运用该术语。  相似文献   

14.
皮书一词适应社会需求应运而生,成为对各色皮书的概括词,成为图书出版领域的流行新词。分析了皮书的成词理据及其修饰的色彩词的文化含义,以利于人们理解运用该术语。  相似文献   

15.
近代理性主艾的主体性哲学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变成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把物变成失去本钵论根基的“为我之物”。传统的人道主艾也阻塞了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否定了对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发展伦理学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实践行为和发展的限度的论断,并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传播: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技术传播史发展至今,媒介技术一直在霸道地延伸着人类的某些感观功能,然而,以往的延伸无一例外都只是人身体某些感官功能的单向度延伸.虚拟实在技术所显示的以往媒介不曾有过的种种品质,让我们有理由预测,在人类发展至今的传播史上,虚拟实在技术有可能破天荒地对以往因技术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片面延伸所导致的人类感观失衡担负起补偿责任,人类有可能在赛博空间通过沉浸式面对面交流而找回在场效应.  相似文献   

17.
面积贴法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重要方法,它甚至涉及希腊数学的起源问题,以往的数学史家多用”几何代数“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仔细分析面积贴合法在《几何原本》中的地位和中以看出它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面积几何学,是纯粹的几何命题,与解代数方程无关。  相似文献   

18.
技术的本质是控制,技术通过精心算计的时间分割和空间变换,达到了资本所要求的高效率,从而越来越成为控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凭借资本的力量,依托科学,重构了人的生活世界,并以现代化的名义向全球扩展,最终导致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9.
走出技术批判的误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技术异化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技术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异化具体内容来自三个方面: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不可消除的技术异化、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技术异化以及由于人的异化所导致的技术异化。其中的第三个方面是各种技术批判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此,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理论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按照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单独一物/一人/一地/一国的和谐不可能是真正持久和谐,真正有生命力的深层和谐必然是天下/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谐,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一物/一人/一地/一国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和谐。因此,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只有化作全人类的智慧,成为全人类的世界观,世界/社会和谐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全人类的世界观,“天人合一”思想至少包涵这样一些基本内容:①“天下,非一物/一人/一地/一国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以天下观天下”;②“慎终追远”,敬畏、热爱、取法大自然,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③“和而不同”,构建饱含仁爱情怀的和谐世界/社会;④从以生存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审美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