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岩溶洞穴是岩溶地貌的组成部分,它与洞外的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洞穴沉积物常能保存较好的地貌形成的历史印迹,通过对贵州岩溶洞穴沉积特点的分析,就贵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及分期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不同地层路基中岩溶洞穴的探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三极与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探测常张和邵怀高速公路路基中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溶洞穴,沿公路走向布设多条互相平行的电测深剖面进行观测,利用各电测深剖面中电阻率ρs曲线类型的变化,确定岩溶洞穴的分布情况;利用测区内各剖面的ρs等值线断面图,结合地质条件圈定岩溶洞穴在路基中的赋存部位.通过对常张、邵怀高速公路路基的探测,确定了其地下岩层的结构构造,并判断出岩溶洞穴的埋深、规模及性质,了解了其不同地层中岩溶的电性结构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从洞穴碎屑堆积物特征探讨洞穴发育及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岩溶洞穴碎屑沉积物结构特征及其矿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探讨岩溶洞穴的发育和形成的古环境.对洞穴石英砂表面微结构作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表明贵州构皮滩早期洞穴碎屑是在水动力较强的条件下形成的;对洞穴湖相沉积物作了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而获得不同的古气候环境.如洛塔洞穴堆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早中更新世时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晚更新世时为较干旱气候;通过洞穴砂的矿物成分分析,探索了洞穴本身的展布,为四川彭水岩溶区东西向洞穴系统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213国道川主寺隧道全长500 m,开挖过程中出现多处岩溶洞穴。采用FLAC3D三维离散元模拟软件分析岩溶洞穴不同出露位置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开挖方式,对洞石关键部位出现的岩溶洞穴进行加固处理。由加固段监测资料得出该段在经过略微变形后趋于稳定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长春市南部双阳区吊水壶岩溶洞穴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发育岩溶洞穴群的地质环境、成因和形成时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岩溶洞穴土壤颗粒分析及其对水土流失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洞穴中的土壤作为一类洞穴沉积,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价值,但目前利用洞穴土壤来研究水土流失的成果还很少.2010年8月、9月在贵州毕节、清镇、花江的三个洞穴和一条地下河中采取了洞穴土样,然后在室内用比重计速测法对洞穴土壤进行了颗粒分析并将其与地表土壤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洞穴土壤颗粒中粘粒含量远高于地表土壤,土壤通过...  相似文献   

7.
连通双岩溶洞穴系统强迫流示踪实验与洞穴体积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个相互连通但体积不等、形状不同的洞穴按不同体积比和不同连通通道宽度的系列示踪实验,得到了连通双岩溶洞穴的强迫流示踪曲线模型,并提出了洞穴体积计算方法.分别在大、小洞穴中所获得的强迫流示踪曲线,其浓度达到稳定前的最后浓度变化段,前者长度短,坡度缓,后者长度长,坡度陡.当钻孔揭露与大洞穴连通的小洞穴时,可通过强迫流示踪曲线识别连通双岩溶洞穴与封闭孤立洞穴;连通双岩溶洞穴总体积计算的相对误差很小,说明所提出的总体积计算方法是可行的.但只有当钻孔揭露与大洞穴连通的小洞穴时,才可以通过示踪曲线单独计算各洞穴的体积.  相似文献   

8.
岩溶洞穴的强迫流示踪实验模型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钻孔揭露的岩溶洞穴体积的新方法—强迫流示踪法,即在钻孔揭露的岩溶洞穴中定量投放示踪剂后,将小型搅拌设备放入洞穴中,强力搅拌洞穴中水体,使示踪剂迅速扩散至整个洞穴空间,同时观测搅拌中心的示踪剂浓度变化,得到示踪剂浓度历时曲线,依据不同的示踪剂浓度历时曲线计算不同类型洞穴的体积.本文还同时提出了一维、二维和三维封闭岩溶洞穴在强迫流条件下的示踪曲线概化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这些模型.封闭岩溶洞穴的强迫流示踪模型表明,每个(或与搅拌中心等距的每组)洞穴的开阔壁面均有可能使搅拌中心的示踪剂浓度历时曲线产生一个拐弯点,壁面离搅拌中心越近,拐弯点越明显,随着距离的增大,拐弯点不明显;拐弯点出现的时间与示踪剂在强迫流条件下到达洞穴壁面的时间有关,壁面距搅拌中心越近,两者的一致性越好,距离越远,拐弯点出现时间越滞后于示踪剂到达洞穴壁面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罗书文    陈伟海    杨桃  潘晓东    邓亚东    覃星铭   《广西科学》2019,26(4):444-455
探测清虚洞发育特征及景观资源组成,研究清虚洞形成机理,为科学开发、保护提供参考。本文在探测清虚洞的基础上,根据清虚系统的洞道结构和空间展布特征,分析其资源构成及特征;分析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对清虚洞形成的影响;以区域新构造演进为主线,讨论清虚洞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清虚洞洞穴系统属于大型洞穴系统,其洞道结构为"一桥、两坑、一窗、一支洞";(2)天生桥、天坑、天窗、洞内景观及边缘坡立谷等,是清虚洞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边缘坡立谷、清虚洞天生桥及云坛天坑构成了核心资源;(3)区内地形特征及下伏非碳酸岩夜郎组(T_1y)地层,为外源水流入碳酸岩地层溶蚀成洞提供了隔水条件;(4)区内地下水不仅沿着构造节理和裂隙运移溶蚀,而且单斜构造条件也有利于地下水沿着层间裂隙溶蚀、侵蚀,是控制清虚洞成因之一;(5)清虚洞穴系统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溶蚀期、崩塌期和下切3个时期。区内岩层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是清虚洞形成的前提条件,外源水是清虚洞形成的基本动力,在区内地文演进过程塑造了世界罕有的天生桥景观。  相似文献   

10.
岩溶洞穴对嵌岩单桩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岩溶地区特殊地质条件下,岩溶洞穴对高速公路桥台桩基承载力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敏感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影响嵌岩桩承载力的岩溶洞穴与桩基相对几何形态(桩端至洞穴顶部厚度、洞穴直径、高程和偏心)等四大影响因素进行正交数值试验研究,对不同洞穴条件下其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进而提出了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设计中应予以考虑修正参数。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喀斯特洞穴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森林不同种组的耐旱适应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把土壤-植物-大气视为一个连续体,通过研究喀斯特森林树种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吸水潜能、耗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初步评价各种组的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水分平衡方式因种组而异,先锋种为高输入低输出高效率类型,次先锋种为中输入中输出较高效率类型,过渡种为较低输入中输出较低效率类型,次顶极种和顶极种为中输入、中输出中效率类型。先锋种、次先锋种耐旱适应性强于次顶极种和顶极种。同一种组内落叶阔叶树种耐旱适应性弱于常绿阔叶树种,证实了“喀斯特森林中落叶成分是对干旱的适应”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杨太华 《贵州科学》1990,8(3):48-54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初步探讨了喀斯特区城环境系统的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域结构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在其形成和演化机理中,动力波和扩散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入,使得喀斯特地域耗散结构产生正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贵州省惠水县的龙洞、牛洞、龙潭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特征,并且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洞穴部分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同时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学指数对洞穴水质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夏、冬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9种,隶属4门5纲10目31科,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洞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在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冬季,在空间上表现为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生物量则无明显时空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沉积物有机质和浊度,冬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总氮和水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及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amily-Level Biotic Index, FBI) 3种生物指数评价洞穴水质状况有差异,FBI的评价结果与洞穴的实际水质情况更符合。  相似文献   

15.
16.
微生物沉积碳酸钙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菌株A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酶化作用,适时引入Ca2 ,24 h内顺利沉积出直径小于10μm的球形CaCO3,经XRD分析证实为方解石晶型.改变若干环境反应条件,如pH、温度、Ca2 浓度、Ca2 源等,CaCO3结晶形态和颗粒形貌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此外,还利用人工提取的类似植物酶开展了对比实验,也顺利沉积出结晶较好的菱面体形态方解石,验证了碳酸盐矿化菌所具有的酶化特征乃是沉积矿化出CaCO3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新洁尔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实验观察3种细菌的生长情况可知,18h之内,新洁尔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效果,36h后,抑制效果明显下降,而对大肠杆菌基本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依据实验观察和理论计算分析,研究了添加化学阻垢剂使水垢软化的物理机理、实验研究表明:方解石晶粒聚集时形成坚实的硬垢,球霰石聚集时形成松软的软垢;根据球霰石聚集形成的垢体结构,首次提出了球霰石问的聚集是软垢形成的主要机制.实验观察表明:添加阻垢剂有效地抑制了方解石晶核的生成几率,从而提升了球霰石在析出物中所占的比例,因而促成了水垢的软化、分子模拟研究和结构分析揭示,阻垢剂只能有效地抑制具有层状生长机制的晶面,即F平面的生长,而不能有效地抑止K晶面的生长,这为阻垢剂促成球霰石生成几率提高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银杏病害种类的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杏病害在广西各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经研究鉴定有8种.它们是日灼,茎腐病[macrophomianphaseli(Maubl)Ashby],根腐病(Fusariumsp.或RhizoctoniasolaniKiihn),轮纹病(PestalotiaginkgoHori),黑斑病(AlternariatenuisNess),叶斑病(PhyllostictaginkgoBrunand),炭疽病(Colletotrichumsp.),黄化病(病原待定).这些银杏病害在广西均是首次报道,其中银杏叶斑病菌、银杏轮纹病菌为广西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