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冰  赵永华 《河南科学》2019,37(2):262-269
基于汉中市存在的生态问题,选取土壤侵蚀、生境、酸雨作为评价因子,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单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采用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重度敏感区及极敏感区比重上升3.06%,中度敏感性区比重下降6.60%,不敏感区比重上升0.44%,轻度敏感区比重上升3.10%,整体生态环境敏感性升高.低敏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佛坪县、洋县、汉台区南部、城固县中部、勉县东北部,这些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可以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强县、勉县北部、南郑县西北部、镇巴县西北部,这些区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应谨慎开发;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南郑县东南部、西乡县西北部、镇巴县南部,这些区域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应限制性开发,加强保护.研究结果可以为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湿地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干扰和胁迫,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长治湿地为例,选取对湿地生态影响较大的因子: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洪水分析等4个方面7个指标,建立了多要素的空间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叠置分析模块,采用空间多成分综合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度单因子分析和敏感度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低敏感区、一般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以及高敏感区,获得了长治湿地公园生态敏感度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各敏感度等级的控引方案,可以为长治湿地公园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为例,针对工布保护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1套适合该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及GIS技术,对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功能分区研究.其研究表明: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且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其中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5.6%,中度敏感区占26.8%,轻度敏感区占6.7%,不敏感区(米瑞乡)占0.9%;依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划分的生态功能区与采用定性方法划分的原保护区功能区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类似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评价结果可用于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依据地形因素、气象因素、土壤盐渍化和人类活动四个层面选取15项指标因子构建民勤县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民勤县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民勤县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表现为中度敏感性,主要位于西部和东北部;高度敏感、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民勤县西北和东南部,极低敏感区和低敏感位于中部绿洲区和东部地形平坦地区;中敏感区面积最大,为5 56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5%,高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面积79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6%.因此,应加强民勤县西北和东南部的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德阳市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水土流失不但与本市防汛安全和未来的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且极大地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的重大工程建设.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础,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德阳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制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通过多因子叠加计算得到德阳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结果,指出了德阳地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等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有效控制该地区土壤侵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临汾市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技术,在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影响因子机理的基础上,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质地、坡度和植被类型等作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对临汾市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综合分级分区评价,并针对各区提出相应的整治对策.结果表明,临汾市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分布较广,中度以上敏感区占研究区面积的71.1%.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植被、坡度、水域、土壤侵蚀、人类活动等生态敏感因子,根据生态敏感区的内涵,将该区划分为3种类型:强敏感区、敏感区和弱敏感区.在分析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各生态敏感区提出了开发和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营口市生态旅游资源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等问题,遵循生态因子选取的可计量性、主导性、代表性和超前性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地貌、坡度、坡向、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水域、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生态因子权重.在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遥感(RS)支持下获得各生态因子的信息.使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对营口市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将其划分为最敏感区、敏感区、弱敏感区和非敏感区4个等级,并针对不同的敏感区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对策,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重庆奥林匹克花园山地规划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重庆市奥林匹克花园山地公园规划区内的高程、坡度、土壤特点和植被组成现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选择规划区内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特点有显著影响的两个生态因子———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应用GIS和因子叠加法技术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出极敏感区、敏感区、弱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析表明:极敏感和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的21.1%,大部分为陡崖及裸地;弱敏感区占22.9%;非敏感区占56%,植被覆盖率高,坡度小。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自然保护地平衡保护与利用,进而形成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公园建设以及规避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部分,现有国家公园都是在整合原有多个不同保护地类型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然而不同保护地类型由于生态关注点不同,生态敏感性指标权重也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需要在参考原有保护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依据高程、坡度、土壤、植被覆盖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地形起伏度、表面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9个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呈西高东低的"高敏感区(17.43%)—较高敏感区(35.22%)—中敏感区(27.55%)—较低敏感区(15.63%)—低敏感区(4.17%)"结构.将生态敏感性区域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现有4个功能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调整优化:1)深入推进闽赣2省联防联动,共建武夷山国家公园;2)严格高、中高生态敏感区监督监管制度,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精准定位中度生态敏感区生态管控,促进生态调节功能;4)健全中低敏感区保护机制,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更新;5)控制低生态敏感区生活污染,正确引导社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