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随着《兄弟》的出版,沉寂达十年之久的先锋文学代表人物余华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但随着长篇小说《兄弟》(上、下部)的畅销,他又被评论界和创作界称之为“余华现象“。面对新的社会结构,作家应通过生活态度和文化的取舍进行自我定位,达成与时代的共振。  相似文献   

2.
2002年《敌人》的再版使人们想起了沉默已久的格非。在这个人们逐渐失去文学想象力的市场化年代,格非是一个孤独的历史隐喻者。格非注重虚构和隐喻,注重历史在小说世界中的想象性实现,他的《敌人》、《边缘》、《迷舟》、《青黄》、《风琴》、《大年》等小说都可以纳入先锋历史小说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活着》讲述的不死的传奇在《兄弟》中被彻底颠覆,《许三观卖血记》无奈的血的代价被强化为《兄弟》的以死相抗。《兄弟》中涌动着健康健全、蓬勃向上的精神,满蕴着内心力量,并且这种内心力量成为精神性的氛围笼罩着他人,这是余华顺应市场化商业出版机制的选择,是对文学精神的继续守望。  相似文献   

4.
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出版是周氏兄弟在晚清最重要的文学活动。在《域外小说集》中,周氏兄弟审慎地选择了代表唯美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世纪之交文艺思潮的小说作品,来践行以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目标。《域外小说集》能够在1909年出版,与周氏兄弟之前较长一段时间里在翻译领域的摸索和准备是分不开的。周氏兄弟的早期翻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03—1906年是裹挟在晚清译介潮流中的摸索阶段。在晚清译界登场以后,周氏兄弟大致选择了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进行翻译。1906—1908年是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的酝酿阶段。在合作翻译《红星佚史》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文以移情”的翻译理念。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时他们开始关注俄国文学。周氏兄弟最早关注并认真译介的弱小民族文学是匈牙利文学。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先锋派文学中最具创新意识的一位作家。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世事如烟》,从《在细雨中呐喊》到《活着》,从《许三观卖血记》到21世纪的《兄弟》和网络文学,余华的创作在不断地转型,其中"从愤俗到媚俗"成为最鲜明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先锋作品,交织着一个暴力和恶的世界:笼罩着无际的死亡阴霾,以及一股股发霉的死亡气息。《兄弟》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文革"这段禁欲的时代,还是现代这个纵欲的时代,都以荒诞式的手法,描述了兄弟相残的惨烈人性异化。文章主要从荒诞的审美范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方面来探讨小说《兄弟》中的人物——李光头和宋钢的性格塑造。  相似文献   

7.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化研究中的费瑟斯通的消费主义理论,分析了余华小说《兄弟》(下)时代背景及所体现出的先锋小说欲望叙事的特点,论述了小说主人公在欲望追逐中的命运沉浮.指出从整体上评价该小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先锋派文学在二十年前开始曾经辉煌了一段时间,在先锋文学的马前卒马原创作《冈底斯的诱惑》二十年之际,回过头去看马原的作品,依然清晰地看到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本文主要从一篇《冈底斯的诱惑》,重新认识二十年的马原,重新评价他作品的特色与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收录到1980年止,主要是汉语刊行的单行本.记载的顺序:书名、编著者名〔出生年、民族名〕出版社、刊行年、类别.1——42收的是现代文学、43——70收的是民间文学.1、新生活的光辉(兄弟民族短篇合集)人民文学1960年2、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中央民院《民族文学编选组》四川民族1979年3、我握着毛主席的手(兄弟民族作家诗歌合集)人民文学1960年4、颂歌声声飞北京——少数民族诗歌选中央民院人民文学1972年5、少数民族诗歌选中央民院人民文学1975年6、少数民族诗人作品选中央民院《民族文学编选组》四川民族1980年7、奴隶的新生中国青年 1964年8、草原集《内蒙古文艺》编辑部人民文学1977年蒙古短篇集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性为视角,在本质上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引进、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历史语境的生成、曲折演进构成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起点,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复归与拓进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现实支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实现的是文学的"文学化"转向.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它自己已经构成现代文明的本体内容,成为现代文明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性为视角,在本质上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引进、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历史语境的生成、曲折演进构成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起点,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复归与拓进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现实支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实现的是文学的"文学化"转向,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它自己已经构成现代文明的本体内容,成为现代文明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其弟周作人译介的《域外小说集》在1909年出版时并没有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对于读者的缺失,周氏兄弟和业界各有说法。为此,从读者期待视野探讨《域外小说集》,对其翻译文本、文学形式、翻译方法和翻译语体4个方面进行解读,比较全面地阐述《域外小说集》读者接受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谢天振的《译介学》可被视为中国学者对翻译文学研究的先锋之作,它奠定了翻译文学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被接纳为民族文学的地位,但对翻译文本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才够资格被纳入翻译文学的范畴,翻译文学被接受为民族文学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探讨甚少。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对翻译文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翻译文学的界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余华《兄弟》既不同于先锋时期的冷漠暴力叙事,又不同于其后《活着》等作品的温情的诉说,而是以一种有意识的历史判断展现了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新面目。作品通过两个时代互文性的描写,展现人们对"欲望"态度的历史变迁,探讨尊严寻求与消解的历史演绎过程及其原因,同时进一步对文化进行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性为视角,在本质上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引进、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历史语境的生成、曲折演进构成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起点,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复归与拓进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现实支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实现的是文学的“文学化”转向,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它自己已经构成现代文明的本体内容,成为现代文明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活地狱》是晚清比较有影响的谴责小说,《一九八六年》是新时期以来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二者虽相隔近一个世纪,但是它们对刑罚和人性恶的共同关注,使得这两部小说有了比较的可能。从中可以梳理出另一类文化的传承,即通过对黑暗的残酷表现,反思和批判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文学发展的各历史时期,众多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样式吟唱着相同的一个主题,向往自由与和平、追求民主与幸福的传统精神。而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恰是一部热情歌颂和平劳动生活和印第安民族兄弟友谊的诗歌,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它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卓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事过一系列的文学和翻译活动:从学太炎先生、筹办文艺刊物、译介外国文学。这些探索和实践为翻译《域外小说集》做了充分的准备。《域外小说集》的译介,不仅是兄弟二人分工合作的翻译成果,更重要的是作品选目和翻译方式突破了晚清的翻译规范,体现了周氏兄弟"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理念。尽管在当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广受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格非注重历史在小说世界中的想象性实现,他的小说大都可以纳入先锋历史小说的范畴。格非在悲剧中反思历史,在虚构中呈现真实,在隐喻中超越现实,试图展示生命深处的人性本质。格非在历史中探求人性升华的可能,在苦难中寄寓精神救赎的希望,这种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启迪着我们去追寻遥远精神家园。格非先锋历史小说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和诗性品质是文学在市场化年代应该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