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抢占中反思     
在当下各层级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之所以出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不协调,"自选动作"与"自选动作"之间不配套,其根本原因仍是巨系统与子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从基于单一部门应用到跨部门协同共享,初步形成"三集三共"的新模式:投资集约、资源集聚、管理集中和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系统共维。建设重点上,转向民生服务、社会管理和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设立、信息资源管理和制度保障体系三个层面。从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来看,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网络快速、双向互动、远程虚拟等特点,重组政务流程、模式和组织结构,重塑政府职能。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已经成为提高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水平的关键环节。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资源目录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勇  王薇 《信息化建设》2007,(11):31-33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网络、网站和单一应用系统建设进入了以资源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工作。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文件、标准,为政务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意识到电子政务集中建设的必要性及优越性。很多政府逐渐实现了从网络到应用的集中共享建设模式,而随之带来的是相应的资源利用、数据安全、业务需求多样性及管理的复杂性等问题。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将云计算架构应用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能有效地整合IT资源,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市级异地电子政务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的各类数据越来越重要地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战略资源,但是各种意外事件如:电力中断、硬件故障、软件Bug、恶性病毒的破坏、人为错误等造成的关键数据丢失或不可用,如不能及时得到恢复,将严重影响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容灾备份系统逐渐受到各级党政机关信息主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以容灾备份技术相关情况进行阐述,并以绍兴市异地电子政务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实践为例,来探讨地市级政府异地电子政务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政务云”是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应用的产物,通过对政府服务流程、政务数据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等进行精简、优化、整合,打造出为政府各级部门提供可靠服务的基础云计算服务平台。支撑“政务云”提供服务的政务数据资源,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已成为未来“政务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政务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整个信息化的关键。文章总结了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电子政务带来的变革及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要素,提出了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全面、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州城市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本文介绍了城市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并阐述了城市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系统技术框架、关键技术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下,电子书刊等电子资源的积累、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高速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信息文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数据来源。如何更好地管理、利用大数据成为现今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特征、概念和应用情况;然后以我省为例讲述信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目前的情况为例;最后,以经典案例为契机,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以来,厦门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成效明显.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总体部署,孤立实施和各自为战的建设模式带来了重复投资、网络不通和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等弊端. 厦门市委市政府意识到统一集中的建设管理模式是保障电子政务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于2004年下发文件,明确提出电子政务建设要按照"全市一盘棋"进行统一规划,坚持"以最小投入满足最大需求"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厦门市电子政务全面进入集约化发展局面,建设重心从建设初期的网络建设、信息发布,开始转向以整合政府内外部资源为主体、以提高政府监管职能和服务水平为目的的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子政务对提高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透明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架构、系统实施和运行维护均得到了变革性的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了计算与通信资源的优化调度、海量政务信息的高效处理以及政务大数据的共享与应用.为了应对新兴的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安全威胁,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政务系统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新型电子政务的特点与技术手段,并进一步讨论了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防御技术.  相似文献   

12.
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核心部分,国内外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期对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电子政务来说,2005年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关注的一年。这不仅表现在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就全国而言,各方面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认识更加理性,同时还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以中央两办的34号文件为契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重视;二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条条”和“块块”对接,防止信息孤岛,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并不断探索解决的路径;三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投入产出越来越被重视,盲目建设的冲动欲望明显收敛;四是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井喷式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告一段落。建立在较为巩固的基础设施基础之上的电子政务应用也正在按部就班地开展,电子政务的发展正由高投入、高风险、高速度为特点的信息基础"硬环境"建设阶段向"高统合、高密度、高效率"的信息资源"软环境"阶段转化,逐步迈向新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15.
鹿音 《世界知识》2020,(8):68-69
2019年底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疫情来势汹汹,党中央、各级政府和全国军民共克时艰,到三月底,这场倾举国之力的疫情防控"战役"终于初见成效。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疫情期间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成为科技"战疫"的先锋。  相似文献   

16.
信息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国家支柱型资源,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文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概念的论述,结合我国当前电子政务的现状,从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建设对电子政务工程的巨大影响,论证了二者不可分割的互联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迅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已成为党政机关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重要手段,如何解决安全保密与信息公开的矛盾和条块信息资源无法互联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新课题.广东省茂名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KM的电子政务应用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2004年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发展理念大转变后,2005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将在2004年大规模、全方位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将告一段落,“重硬轻软”的现象正在逐步转变,面向服务、规化这些知识,使之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关键知识资本。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作为识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云计算是以相对集中化的资源集合,运行广泛分散的数据资源,而大量广泛分散的应用,在若干集中的大资源中心执行;网格计算则是聚合化分散的资源,用以支持大的集中式应用,也就是大的应用被分到多处资源执行。文中在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电子政务应用的内容方面,分层次、多方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云计算与网格计算在电子政务应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